--------------------------------------------------------------------------------------------------------------------------------------------------------------------------------------------------
足跟骨刺,多见于4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跟骨跖侧痛晨起行走疼痛尤重,有明显压痛点,重者如锥刺样,行走困难。多与慢性劳损有关,当体重增加,过度劳累时,跖腱膜起点产生不正常的张力,组织渗出有害物质发生无菌性炎症和水肿,长期的恶性循环得不到改善,刺激跟骨结节而形成骨刺。中医学称其为足跟痛,属“痹证”范围,认为多属肾气不足,气虚下陷或血虚,损伤所致。
↓《民间方1.》↓
滋阴活血汤
熟地、鸡血藤各30g,肉苁蓉20g,牛膝、白芍、黄芪各15g,黑杜仲、当归各12g,淫羊藿、红花、生姜各9g,木香3g。
水煎服,日2次。
跟骨骨刺。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民间方2.》↓
山药莲子芡实粥治老年足跟痛
芡实、山药各30克,莲子15克,炒枣仁10克,粳米50克。一同煮粥食用。每日1剂,可常食。
↓《民间方3.》↓
强骨汤
熟地12g,山药25g,山萸肉12g,寄生12g,牛膝g,木瓜12g,白芍25g,甘草10g。
上方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混合,分2次服用。15天为1疗程
老年人足跟痛
河南中医
↓《民间方4.》↓
踮脚治足跟痛
立正站立,两手头后交叉环抱,后脚跟起伏踮次。每日早、晚各次,持续半年即可恢复正常。
↓《民间方5.》↓
川芎药袋法
川芎45g
上药研细面,分装在用薄布缝制的布袋内,每袋装15g,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使用。,每天换药1右。将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痛处接触,每次用药1袋
足跟骨剌。
四川中医
↓《民间方6.》↓
方法是:用白萝卜皮,在锅里煮熟,之后用布把萝卜皮敷在病患的脚跟上,萝卜皮凉了之后,再将萝卜皮加温,再包敷,每天1次,每次大约半小时即可。如此反复,大约持续用了10天,脚跟的疼痛竞然奇迹般地减轻了,母亲特别高兴,接着给郭峰敷治,直到后来脚彻底不疼为止。
↓《民间方7.》↓
鸡肉川乌方
鸡肉90克,川乌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
黑豆用清水浸泡2小时;鸡肉洗净,连同其他材料共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
随量饮用。
适用于足风寒湿痹阻经络者。
↓《民间方8.》↓
鹿蹄汤治脚膝痛
鹿蹄4只,盐及调料适量。
先将鹿蹄清水煮熟,加油、盐、酱油、料酒等调料,再煮至极烂熟。空腹食肉饮汤。
治诸风脚膝疼痛不能着地。
注本方见于唐《食医心鉴》。
↓《民间方9.》↓
姜醋威灵仙敷治足跟痛
姜、醋各适量,威灵仙50克(中药店有售)。
将威灵仙及鲜姜捣碎,研成细末,以少量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足跟痛处,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注意要包紧,以使药糊充分接触患部),每日换药1次,数次可愈。
宣通经络,驱风散寒。用治足跟疼痛或足跟部骨质增生。
推荐:更多足跟痛健康资讯,长按手指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