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55.html
陈某,男,29岁。年10月14日初诊。
主诉:痛风近7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红肿、疼痛,以双下肢为著,夜间尤甚,医院查血尿酸升高,诊断为“痛风”,治疗近1月(具体不详)后疼痛消失。7年来痛风时有发作,间断服用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等药物(具体不详)。1周前痛风复发加重,全身多关节红肿、疼痛,以四肢指(趾)关节为著,屈伸不利,可见数个痛风石,夜间疼痛尤甚,痛剧时难以忍受。医院,查尿酸umol/l,西药治疗1周后(具体不详)症状较前缓解。现仍时有四肢指(趾)关节疼痛,红肿不甚,活动稍受限,遂前来求诊。辰下症见:四肢多个指(趾)关节疼痛,可忍受,红肿不甚,活动稍受限,夜间尤甚,胃纳不佳,夜寐尚安,小便频、急、灼热,大便尚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
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
白芍30g炙甘草10g黄芪20g土茯苓20g百合30g山慈菇20g薏苡仁20g杜仲12g川断12g鸡血藤20g忍冬藤20g谷芽12g麦芽12g七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10.21):患者诉关节疼痛偶有发作,程度、频率较前减轻,胃纳一般,余无明显不适,舌淡红苔白,脉沉。于前方基础上加蒲公英15g,土茯苓加量至30g。予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三诊(.11.4):患者诉药后疼痛仅作1次,胃纳尚可,舌淡苔白,脉弦。
处方:芍药甘草汤加减
白芍30g炙甘草10g黄芪20g
土茯苓30g百合30g山慈菇20g
薏苡仁20g海桐皮20g鸡血藤20g
忍冬藤20g威灵仙12g鸡内金15g
十四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前后调治半年余,患者关节疼痛消失,余无明显不适。电话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特征性反复发作的急性单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归属于中医学“痹症”、“历节病”范畴。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之六十三专论痛风,认为痛风“四肢历节走痛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等”。其《格致余论》专论痛风,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戴思恭《推求师意·卷之下》则认为“痛风即《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虽言寒为痛痹,然三者皆能作痛,但寒胜者痛甚如掣,湿者痛着如肿,风者其痛行动无常处。悉因凝滞之痹,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则作痛痹;若不搏其流行出入之道,则不痛,但痿痹耳。”
此案患者血尿酸升高,全身多关节红肿、疼痛,经西医已确诊为“痛风”无疑。中医方面,四诊合参,辨为阴血不足、湿热互结证。患者痛风日久,阴血不足,病理产物沉积,酿热生湿,湿热互结,痹阻关节,局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故见多关节疼痛、红肿,及痛风石;邪热湿浊久瘀经脉,窜入营分,兼之阴血不足,故疼痛于阴盛阳衰之夜间加重;阴阳失和,寒热不调,经脉阻滞,则见关节屈伸不利;湿热困遏脾胃,运化失司,故胃纳不佳;肾阴不足,失于固摄,则小便频、急;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灼热;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亦为阴血不足、湿热互结之象。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吾师以芍药甘草汤加减缓急止痛、益肾养阴、清热祛湿。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云:“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由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组成,功擅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主治腿脚挛急,或四肢挛急,或脘腹疼痛等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症。方中白芍味酸苦微寒,《神农本草经》曰其能“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可清热凉血,养血活血,柔肝缓急止痛;改原方甘草为炙甘草,补中缓急之力更佳;二者相伍,酸甘化阴,柔肝养血,缓急止痛。黄芪益气补中,扶助正气,使邪祛而不伤正。土茯苓、薏苡仁、百合、山慈菇均可清热养阴,化浊解毒,利湿化痰,为临床治疗痛风常用药。川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鸡血藤活血养血,舒筋除痹,以防久痹生瘀之症;忍冬藤善化湿热,通络止痛;二者合用,疏通经络,以除湿毒之痹。谷、麦芽健脾消食,以助胃纳。
二诊患者关节疼痛偶发,程度、频率较前减轻,此方药对症,初见成效,效不更方,续进上方一十四剂。土茯苓加量,且加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增强清热养阴之功。
三诊患者药后疼痛仅作一次,去杜仲、川断,加海桐皮、威灵仙通利经络;胃纳改善,易谷芽、麦芽为鸡内金健胃消食。
痛风日久,非一时可愈,需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坚持服药。吾师抓准病机,标本兼治,故取效颇佳。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