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雀斑最好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26055703496631&wfr=spider&for=pc
(五)网友经验:
1、足跟痛我常用牛膝、杜仲、补骨脂、黄柏、小茴香、萆薢、蚕沙,效果显著!2、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用心包经大陵穴治疗过数例,多是一次而愈,病程在三个月以内,年龄在五至七十余岁。疗效甚佳。3、内服:怀山药12g,丹皮9g,茯苓9g,泽泻9g,龟板20g,肉桂5g。(水煎服)——六味地黄丸之意外用熏洗方:大黄、黄柏、威灵仙、独活、牛膝、路路通、透骨草各25g。芒硝12g(另包药茶冲溶)加入陈醋半斤,水温适合浸泡患处。4、曾遇下肢寒性疼痛,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威灵仙一味,痊愈。5、足跟痛,归芍地黄丸,大陵穴下针,足跟边外侧,两寸针延足跟边向足指方向平刺,两次愈。6、足跟骨刺验方:川芎、威灵仙、生半夏各等份,共为细末,醋调敷患处,两天一换,神效!有时也可以加那么一点点冰片以增加穿透力。7、分型论证,方子不错。
0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0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0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不常用。
0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0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06、血热型: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
--(见《医学入门·脚气》)
(六)足浴汤治足跟痛
作者/杨承岐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近贤秦伯未老先生也曾经警告后学,此证“虽系小病,却宜峻补”。(《谦斋医学讲稿》)
笔者从医以来,发现单纯补肾很难效遂人愿,有的患者至终身不愈。近代随着X光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跟骨刺是绝大多数足跟痛患者的病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诚然,跟骨刺属“骨质增生”范畴,肾虚也是骨质増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补肾是慢性举措,是一项非常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宜从缓图治,欲速不达,非数周、数月甚或数年的疗程难以收功。
一个足跟痛的病人,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当痛苦,我们再从缓图治似乎也不太现实。近几年来,笔者根据“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的原则,从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连熏带洗的处方,用于治疗足跟痛,疗效较好且起效快捷。兹简介如下:
1.方药组成:
川乌30克,草乌30克,胆南星15克,透骨草30克,威灵仙30克,蒲公英30克,皂刺15克,防风30克。
2.用法:
诸药相和放于盆内加水毫升,煎煮30分钟取下后加食醋毫升,起初温度过高可将患足置盆口上盖一白布熏蒸,待温度适宜后再将患足放于药液内浸泡,总共时间不少于30分钟。药液可于第二天加热后重复使用,一般夏季用2~3天,冬季用一周。
3.注意事项:
(1)本方为外用方剂,切忌内服。
(2)方中川乌、草乌、胆南星为孟浪之品,是否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尚不得而知,故孕妇应慎用。
4.典型病例
(1)赵某,女,42岁,农民。年4月15日就诊。
患者自述,左侧足跟疼痛,晨起时痛甚而跛行,稍微活动后痛势缓而正常行,不走路不痛。已有一个多月,曾服“骨刺片”“布洛芬”“吡罗昔康”等无效。经X线诊断为左侧跟骨刺,舌脉正常。遂与足浴方外用,3日1剂,连用5剂,走路正常。
(2)又治康某,女,55岁,农民。
患足跟痛已近一年,屡进消炎镇痛药不解,年7月8日求我诊治,查其舌脉正常,我用“壮腰健肾丸”“布洛芬”“博那痛”“双氯芬酸”等治疗,五六日无效,遂改用”足浴汤“煎汤熏洗。1日1次,3日用1剂,连洗4剂,足跟痛消除。
结语:本方是根据足跟痛的症状特点、发病机理,结合中西医不同的理论体系而创立的。
方中:
川乌、草乌能散寒镇痛;
胆南星能祛风湿,散痰结,消除骨刺;
威灵仙能软坚散结,治顽痹痛风,助胆南星消除骨刺;
透骨草祛风活络止痛;
防风能散风胜湿止痛,缓和川乌、草乌的毒副作用——六者都为神经系统机能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解除骨刺刺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微循环,利于骨刺消除,为循环系统体质药;
皂刺辛温走窜,引诸药透皮入骨,消肿止痛。
诸药相和,软坚散结,祛除骨刺,消肿止痛。热药外浴,透皮入骨,减少其毒副作用。用其利而舍其弊,且患者痛苦小,使用方便,乐于接受,是治疗足跟痛的理想方药。
本文摘自《三十年基层临证得失录》,作者/杨承岐
(七)灸治足跟痛
灸治之法源远流长,疗效独特。《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苦于灸法疼痛剧烈,沪上鲜用。家父蒋镜清临床以麦粒灸治疗足跟疼痛,尚称满意。
一青年二足跟均痛,站立起步时尤甚,经排除骨刺,施以麦粒灸二次即愈。
刘某,左足跟痛二月,摄片骨无异常,给灸治五次,疼痛消失,四个月后痛又作,经人介绍作激光治疗,先痛减轻,第四次以后疼痛反剧,复又要求灸治。灸二次后痛势消失。
此二例在现代医学称之“滑囊炎”。
艾灸对骨刺引起的疼痛亦颇有效。如蒋姓女士,二足跟痛已七、八月,摄片为骨刺,用洗方、健肾丸、红外线等治疗无效。灸治五次,每次五壮,疼痛消失,约三月后又作,但痛势较前为轻,又灸治三次而愈。
操作方法:俯卧位,取准压痛点,麦粒灸三至五壮,隔二日一次。
祖国医学有关足跟痛的记载并不多见,金代医家朱丹溪认为足跟痛多因“肾亏精血不足所致。”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足跟是足少阴肾经的循行部位。《灵枢·经脉篇》云:“是主肾所生病者……足下热而痛。”故中医多从“肾”论治,但临床多遇肥胖者患此疾,系痰湿阻络,气血运行失畅所致。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兼之气虚血行无力,筋骨肌肤不荣则发是病。而艾灸可致“气以温之”,气温而血行,使血脉和利而筋肉滋荣,疼痛消失。
《千金方》中记载:“人有疼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足跟疼痛取阿是穴灸之,有直达病所之功。
本文摘自《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