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经方剂量不守祖训是中医疗效下降的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中医药报上有个调查: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电视台的调查也是这个结论,八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

什么叫相信中医?后面还有一个数据,有了病找中医看的只有0%左右,中医药报上登的是7%。反思这些数字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是什么?

经方剂量不守祖训是中医疗效下降的重要因素作者/小草医

经方剂量到底是多少?

中医有句名言:剂量乃仲景不传之秘。可见剂量对疗效的重要性。

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明白白标明了剂量,何来不传之秘的说法?

中医方剂剂量的混乱,其实是一千多年以来战乱和历史沿革导致的。直到明代李时珍著述《本草纲目》时,说:“汉之一两,今用一钱可矣。”可见李时珍并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当然他也没有条件考证),而是根据经验和当时社会的流行做法,做出的一个权益之计。但是这一权益之计,被后来者当做定法,成为铁律,以至于完全背离仲景和经方的本意和本来面目,造成如今中医疗效极差的可悲现实。

可喜的是,现代考古学已经发现了汉代度量衡的实物证据,因此,伤寒论经方的剂量问题已经变得明明白白,毫无疑问了。

具体的考证方法和过程,那是考古专家的工作,这里不做多说。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50克(或液体50毫升,下同)一两=15.65克

升=液体00毫升合=0毫升

圭=0.5克龠=10毫升撮=克

方寸匕=.74克金石类药末约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一分=3.9-4.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克

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0-30克

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克

现代中医用药乱象

尽管考古学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显然来得太晚了,因为国家药典已经对中药的用量做出了规定,而这一规定是根据明清以来中医用药习惯确定的,而这种习惯用量,远远低于治病的要求,尤其是对危急重症,更显得杯水车薪。众所周知,仲景乃医中之圣,伤寒乃方书之祖。药量的确定,尤其是经方药量的确定,应该以伤寒论的药量来确定。因此,用量不足的问题,成为现在中医疗效不佳的普遍原因之一。

《伤寒论》方剂药味数分布于1至14味间,平均每剂4.味药,最多不超过14味,—8味药的处方占了90%。与经方明显不同的是,现在临床单味药剂量减少,药味增多,现代中医汤剂处方的平均单剂药味数是经方的3倍以上。年9月至10月,中国医院随机抽取9个科室首汤剂处方统计,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8.8味,药味分布于16—味。而文献报道现代中医汤剂处方平均单剂药味数为15.55味。

为什么现代中医处方那么庞杂?

因为药典规定的剂量太小,无法取得疗效,因此医生只得以增加药味的方法来提高疗效,但却又因为药味庞杂而影响了药效的发挥,实在是无可奈何。

相反,采用伤寒论经方剂量开方治疗,疗效则普遍较好。李可坚持用伤寒论经方用量(一两=15克)而获得盛誉,国医大师邓铁涛用50克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更是传为佳话,

当代中医大师对经方用量的解释不能自圆其说

经方用量自然是历代伤寒学派中医的研究重点,但还原经方用量原貌者实为凤毛麟角。但历代伤寒大家的疗效普遍很好,均取得举世公认的疗效,这是为什么?因为经方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方,与其药味配伍精当、药量把握适当等诸多因素有关。经方使用得当,即使药量少一些,也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疗效。但要解决疑难杂症,药量是否恰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经方用量的解释多种多样。现在比较著名的,比如著名伤寒大家胡希恕老先生,仍沿用“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说法,按一钱=3克计算,经方一两相当于现代3克。如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换算过来相当于9克。但是其中大枣1枚,这个是不需要换算的。如果桂枝芍药生姜等都是9克,大枣1枚的话,应该说其中大枣的成分是最多的了,这个方子可以说就是一锅大枣汤,算不上桂枝汤了。当然他用桂枝汤,大枣往往只放三五枚,并说伤寒论里面的方子,一个方子是三次治疗量。但这三次治疗量不还是一天的量吗?现在换算后的方子不也是一天的量吗?这就可谓自相矛盾了。

当代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著名中医郝万山在学术上承认现在考古学的结论,认为经方一两相当于15克左右。但是他也说经方一般是三次治疗量,比如桂枝汤中桂枝三两,相当于现在的45克,但分三次治疗量,一次只有15克。但是,古代45克即使分三次治疗量,毕竟是一天的治疗量。现在一般方剂用9克,也是一天的治疗量,而且往往分三次服用,即三次治疗量。但以一天的治疗量来算,现在的用法连古代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郝万山老师尽管在学术上承认一两为15克,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坚持这个观点,而是沿袭习惯用法,比如桂枝汤仍然是桂枝9克芍药9克等等。可谓说一套做一套,不足效法。

动不动就吓唬人是某些大师的惯用伎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资深的温病学教授,老中医刘景源,也是沿袭“古之一两今之一钱”的做法,当然在温病派里面,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温病派一贯主张用药轻灵。但作为一代宗师,应该有包罗万象的气度,不应该信口开河,对与自己不同意见者施以棒喝。

前不久一位大连患者找刘教授看病,患者出示曾经服用的药方,其中干姜等用量为0-30克。刘教授就信口说道,用量太大,恐怕伤肾,建议检查肾功能。但是患者回来检查了肾功能,却一切正常。

不知道刘教授有关干姜用多了会伤肾的说法源于何处,到底有没有依据?如果有依据,那么患者“大剂量”服用干姜数月,为什么没有出现肾功能损伤?

翻开伤寒论看看,干姜用至1两乃至四两的例子比比皆是,按一两等于15克换算,就是15-60克之间,0-30克的用量,完全在正常范围。不知道刘教授所谓的最大剂量应该是多少?

再说,古人是把姜作为日常食物来吃的,论语就说,孔子不撤姜食。可见经常吃姜,大量吃姜,古已有之,没见哪个人是因为吃姜而伤了肾的。笔者本人更是经常吃姜,有时一顿吃姜相当于鸡蛋那么大一块,自认为还没有伤肾,不知道刘教授又当如何解释。

有些所谓的大师,自己治病没有多少疗效,却热衷于信口开河,打击异己,实在令人鄙视。

位高名气大,疗效就好吗?

笔者在北京混了多年,名气很大的医生也见过一些。但是,总体感觉名气大小,和疗效关系并非线性函数。

其实这个现象,也是古已有之。医院,太医院里应该是人才济济。但是,历代名医,医院里的?少见。医院捞点外快,镀镀金的有之,医院而名垂千古的,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医院不可能出名医。

太医院为什么不能出名医,我另有文章论之。

这里要说的是现在的情况。现在所谓中医最高殿堂,医院校乃至中医科学院,有名气的中医可谓多如牛毛,但真正凭疗效打出名气来的,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是因为位居高级学府、医院,患者是源源不断的,不需要你有多高疗效,就有足够的客源。你多治好一个患者,对你的名望没有多少增长,但你治坏了一个患者,弄出一个医疗纠纷,就可能官司缠身多年,一屁股稀屎擦不干净,你在单位就很难抬头。孰重孰轻,长脑子的都明白!

所以,一个医生,一旦进入高等学府、顶尖研究院所、医院,他要做的,就是熬年头,混职称。只要不出大问题,他的人生就注定票子、房子、车子,一样都少不了。所以,他们开方,都是四平八稳的,能不能治好病不好说,但肯定吃不死人。

文源:经方学苑

精彩文章回顾

孙思邈说:重灸此穴,没有治不好的顽疾!大病恶疾都远离(膏肓)

“成仙得道,白日飞升”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假如人人学点中医,不知可以避免多少悲剧

关庆维:中医药跟西医药是两个医学模式,是不能通约的

国医大师朱良春:当前的中医都变味了

从道统层面聊聊中医的传承

徐文兵:中医对手脚冰凉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一张小柴胡汤打天下(14种变通)

治疗慢性胆囊炎很好用的一味药(威灵仙)

十二时辰养生法,顺应自然的长寿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大智慧,古人早把健康那点事琢磨透了

邹大夫传奇

林清玄

王光宇:我的脉诊体会与标准

你可知道:五行还有相侮和拒绝相生

凤阳传承的草医奇人刘济勇

湘医陈老先生甘草为君药治疗经验

高建忠说中医值得一看

性欲与神通智慧的关系

身体是不会说谎的,所有的病都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信号

入睡难,顺肝气;容易醒,调脾胃;睡不沉,调肾经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号菜单中,有完整的入门系列,视频系列.欢迎大家学习.

学习古中医,伤寒论经方传承

厚德载物!草木金石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愿: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人无病厄,富贵康宁;长寿好德,善始善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pf/9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