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龙祖小丸子周天医周天秘药局赤日扶阳周天护卫
周天门
觉知之门
越过这道门
聆听
大家都在讲“扶阳”,并把所扶之阳定位于肾中“真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定位于“黄庭”,即“中宫”,现阐述于下。
(一)人体阳气之源在哪里要“扶阳”,首先要知道人体阳气在哪里,这是起码的条件。
《素问·阴阳别论》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
《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难经·四十七难》中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请看,《内经》说的清清楚楚,人体的阳气在“胃脘”,就是说在脾胃土。而脾胃土主四肢,故云“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及“清阳实四肢”。头为首为天,天为阳,故云“头为诸阳之会”。《内经》如此肯定地说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根本就没有说过阳气在肾,奈何后世之人非要说阳气之本源在肾呢?正因为人体阳气在脾胃土,所以李东垣强调阳气出于胃。李东垣说:“春生夏长,皆从胃中出。”
《医学发明·三焦统论》说:“三焦……统而论之,三者之用,本于中焦。中焦者,胃脘也。天五之冲气,阴阳清浊自此而分,十二经络自此而始。……三焦者,冲和之本。”就是说,春夏所主之阳气皆来源于脾胃,不在肾。
明代大医学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中也说“阳虚之治所当悉统于脾”,汪氏认为,阳虚证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同。他说:“色欲过度,一时夺精,渐至精竭。精者火之原,气之所主。精夺则火与气相次俱竭,此夺精之兼火与气也。劳役辛勤太过,渐耗真气。气火之竭,精之用。气夺则火与精连类而相失,此夺气之兼火与精也。其夺火者多从夺精而来,然亦有多服寒药,以致命火衰弱,阳痿不起者。……盖阳虚之症,虽有夺精、夺火、夺气之不一,而以中气不守为最险。
故阳虚之治虽有填精、益气、补火之各别,而以急救中气为最先。有形之精血不能速生,形之真气所宜急固,此益气之所以切于填精也。回衰甚之火者有相激之危,续清纯气者有冲和之美,此益气之所以妙于益火也。夫气之重于精与火也如此,而脾气又为诸火之原,安得不以脾为统哉!”
所以张仲景创建中汤为补阳虚之总方,郑钦安说:“此方(建中汤)乃仲景治阳虚之总方也……治百十余种阳虚症候,无不立应。”陶弘景说:“阳旦者(即桂枝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升阳之方。”即以补益中气为主。
《伤寒论》还说,太阴病当以四逆汤温之。脾胃主四肢,脾胃温暖了,四肢就温暖了。脾胃居中而灌溉四旁,犹如太阳当空临照四方。自然界的阳气在哪里?自然界的阳气悉归于太阳,没有这个太阳,就没有了阳气,向太阳的地方为阳,背太阳的地方为阴,故《易》说“阴阳之义配日月”。人体里的阳气悉归于少阳三焦相火,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说三焦相火是人身的一轮“红日”,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天地间之万物,有此阳气则生,无此阳气则死。故《黄庭内景经·上有章》说:“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少阳即指少阳三焦相火,太阴即指脾土。肾以寒水为本,即冬天要以寒水为正气,若冬有非时之温热——冬温,则发生疫病——传染病,由此可知肾阳多了反而生病,耗其肾气。补肾不如补脾。中宫丽日当空,一切阴霾都消散。乾阳是坎中阳气之本,乾阳才是真阳,坎阳不是真阳。
(二)阳气的作用阳气有什么作用,《内经》说的很清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这里讲到了以下内容:
第一,阳气像自然界的天和太阳。天和太阳在《周易》里为乾卦,在《周易》里讲到了天和太阳的特点和功用,谓:“乾:元,亨,利,贞。”《彖传》的解释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传》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和太阳的特性是什么?就是《象传》说的“天行健”,即运行不息的运动,周而复始。《彖传》就是讲太阳的回归年运动,所以《周易尚氏学》引《太玄经》说:“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而春、夏、秋、冬的功用是使万物生、长、化、收、藏,建立五运五行,应之以五脏。“乾道变化”,就是天道的变化,就是太阳的运行变化,万物生长靠太阳,于是四时万物各得其“性命”。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气,就是乾天阳气。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说:“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无日等矣。”“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是讲把太阳的回归运动划分成六个时间段,以应六气。
第二,阳气“卫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知阳气有保卫外部体表的功能,固密肌腠而抵御外邪,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意思。
第三,颐养精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为什么阳气能精养神、柔养筋?因为阳生则阴长,阴长则心血旺,而心主神,血者神气也,故能养神;阴长则津液四布,故能养筋。
第四,“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指阳气的处所,阳气的处所在那里呢?春夏在外,秋冬在内,阳气失其所应有的处所,就要威胁到人身的寿命和健康了。阳气为什么会“失所”受伤呢?一是不能顺时养生而伤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二是外感六淫,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因于暑”“因于湿”“因于气”而“阳气乃竭”。三是“阳气者烦劳则张”,任何过度的劳倦都会伤损阳气。四是七情损伤阳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五是内伤于饮食。
(三)少阳三焦相火衰弱导致阳虚的后果是什么?
李东垣在《医学发明》“病有逆从,治有反正论”中说:“坤元一正之土,虽主生长,阴静阳躁,禀乎少阳元气乃能生育也。”故赵献可在《医贯》中曾说:“太阴脾土,随少阳相火而生,故补脾土者,补相火。”因此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于此可知,少阳三焦相火衰弱直接导致脾胃阳虚病,临床表现有三方面:第一,脾胃阳虚。第二,产生阴火,即心火。第三,水湿聚肾。李东垣称此为“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我们称此为脾胃阳虚三联证。
三、医易互通学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着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着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
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
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
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天地之正气者惟人”(《拾余四种》),这个正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乾元之气寄于人身者”(《中庸恒解》),此气就是阳气,就是坎中一阳,这就是人之生命的根本。
这就把人体的阳气,提高到了生命层次上来认识,为扶阳医学理念找到了哲学与医学思想之源头,从天人合一的最高点——即人的生命状态上,为立命而重视阳气、扶助阳气。先天为乾坤,后天为坎离,乾坤为体,坎离为用。所以郑钦安说到:“坎中真阳,肇自乾元,一也;离中真阴,肇自坤元,二也。一而二,二而一,彼此为其根,有夫妇之义。故子时一阳发动,起真水上交于心,午时一阴初生,降心火下交于肾,一升一降,往来不穷,性命于是乎立”(《医理真传·离卦解》)。
郑钦安亲传弟子卢铸之,也一脉相承地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他认为:“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扶阳医学理论认为,人身先后二天以及坎离卦说皆是虚位,是一种假说,是一种借用中华文化文明哲学理念对人体生命的认识观,而强调人体心肾只是坎离运用于人身时所设定的一种假想,而并非心就是离,肾就是坎。这是借用中华文化哲学思维,而应用于中医学理念上借代而已。如刘沅刘芷唐老夫子所说:“未生之前,心肾是乾坤;出生过后,心肾是坎离。火上水下未济卦也。乾坤变为坎离,于是心中含阴,肾中含阳,阴者为情,阳者为性。如果有反性情之症,当便以坎离之真”。
而扶阳医学强调坎离既济理论,是“由后天而复返先天,取坎中之阳,去离中之阴,仍如先天乾坤”(《子问》)。坎离学说是传统学说重要理念,也是修道成仙的一个修炼道理,这在《周易参同契》中讲的十分清楚与,并且非常重视并且强调这个补坎填离过程,这个取坎中一阳填离中一阴过程,就是从后天返回先天状态,人这时才能成仙、成佛、成圣。扶阳医学完全秉呈了这一套后天返回先天的理念,落实到了临床实践中去,应用桂枝法与附子法,就能达到归根复命之状态。
所以说,扶阳医学她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而使人体由后天坎离恢复到先天乾坤状态的一过程,所以她成为一种站在中华文化文明哲学思想与中医药顶极理念之上,而达到了人体返本还源、长寿健康、去病强身的希望所在。
那么,扶阳医学应用桂枝法与附子法,以及非桂附法,是怎么样达到补坎填离这样一个过程的呢?
郑钦安讲的非常明白,这就是务必要在“中宫上用力”(《医理真传》)。为什么要在中宫上用力呢?因为郑钦安认为:“天气下降于地,由地而入水;水气上升于地,由地而升至于天。故曰:地也者,调和阴阳之枢机也”(《医理真传·三焦部位说》)。大地的这样调和之能力,就是人体后天的脾胃中宫,古称之中宫黄庭真意之处,人体生命太极的显现处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后天坎离水火为本,其要在中宫,即水火土三家为一气。而桂枝法与附子法药物所组成,几乎都是入中宫脾胃的,实际上就是重视水火土三者的关系,只要是中土能够斡旋,这三气和合而共处为一,人身的真气才能够产生,坎离才能互济,而后天才能返回先天之状态,才能达到乾坤先天之状态,也就是道家所的成仙,儒家成圣,释家成佛,周天医家成神(精神的神),人体才能纯正健康而无病。
有病者可以去邪使正气恢复,正如道家所说的,达到了“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正阳就是阳气,就是生生不息之气,就是人活的一口热气。
四、脉法药一体扶阳医学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真正细说扶阳医学,应该指的是郑钦安——卢铸之医学、钦安卢氏医学、郑卢医学。而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扶阳医学,就目前来讲的扶阳医学已经很明显的分为两个层次,即一个是经典扶阳医学,另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扶阳医学,这二者之间的的分岐与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了解一下二者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学习好扶阳医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先说经典扶阳医学特点,她是以郑钦安三医学三书为指导,把阴阳辨证与阳主阴从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即以经方、时方、经验方为临床特点,仍然是以理法方药四位分别学习的方法,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其需要为病而寻方找药的思路,处于一种理法方药自身探索其应用规律方法的终生摸索状态,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针对临床上某些病症可能疗效比较好,或者部分病症疗效很神奇,有时候对于未治疗过的疾病可能会出现举手无措的状态,困惑很多,疗效悬殊非常大,多数时处于一种临床上的徘徊状态。这就是目前经典扶阳医学临床上的现状。
我们的扶阳医学,其学术思想与临床风格独特之处非常突出,即脉法药三位一体的治病模式,完全是回归到了张仲景时代病脉症并治的思维方式,据脉立法,以脉或症选药,然后组方,即切脉、辨证、立法、遣药、组方五个过程明显,即依据病的发展过程中,采取有邪去邪,无邪建中或理中,最后填精益肾收功之法则,在反复折腾过程,几乎可以处治任何一个所面对的病人,且不需要为病而找方寻药,特别是不需要去背法、背方、背药,一切以脉症为准绳去治病,这在许多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而我们的扶阳医学恰恰就在此点上作足了功课,而成为了可能,并创造了中医史上的奇迹,其真正地回归到了中医思维的原始点上。扶阳医学更为神奇的是,她三法能治疗万病,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扶阳医学恰恰又成为了可能与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体现出三生万物,也就是说万事万物不过三,那我们的扶阳医学就桂枝法、附子法、非桂附法三种治法,恰恰满足了这个命题的条件,而正好能够面对万病,也就验证了郑钦安所说的“万病一气论”,因为“万病都在阴阳之中”(《医法圆通·序》)。扶阳医学讲究,切脉有表症阳虚,用桂枝法(桂枝、术、南山楂或小茴香、生姜、炙甘草、淫羊藿),切脉有里症阳虚,用附子法(附子、术、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切脉表里皆阳虚,应用附子桂枝法(桂桂枝法与附子法合用),其它情况应用非附桂法(组成规律是:君术茴草羊藿姜)。这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不需要为病而寻方找药,只要遵守切脉、辨证、立法、遣药、处方五个过程,就可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任何问题。因为在目前的治病思路方法上,当遇到一个从未知道的病症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无法治疗,而我们的扶阳医学恰恰是这方面的强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或言久病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而我们的扶阳医学恰恰就是找到了《内经》中所说的治病秘诀与方法,所以她才能够以不变而应万变,从立宗以来创造了诸多的神话与传奇。如吴佩衡吴附子传奇、李可老中医传奇等等。
医案:
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苍术15、法半夏20、硃茯神15、桂枝尖25、陈皮15、石菖蒲20、南山楂20、香白芷15、炙甘草6、生姜60、木蝴蝶20;5付。
处方:制附片75(先煎2小时)、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硃茯神15、砂仁15、石菖蒲20、陈皮15、炙甘草6、生姜60;7付。
处方一:
桂枝尖15、硃茯神15、石菖蒲20、南楂20、陈皮15、砂仁15、白叩15、茯苓15、炙甘草5、生姜20;5付。
处方二:制附片75、生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桂枝尖20、砂仁15、明天麻15、生龙牡各30、熟枣仁15、陈皮15、炙甘草5、生姜60;12付。
处方: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苍术15g,黄芪30g,潞党参30g,元胡15,茯苓20g,砂仁15g,广木香15g,郁金15g,陈皮15g,白蔻仁15g,炒麦芽20g,干姜45g;14付。
这个方是一个附桂法,就是附子加桂枝法,那么这个附桂法呢,里面用了硃茯神(地火明夷卦,后面为大家讲解)。为什么要用附桂法呢?就是轻取、沉取都由紧象,都紧,也就是说,附桂法它的立法旨证就是表里阴阳脉象都有紧,所以用了附桂法。
那么菖蒲也是一样的,就是肺脉紧;南山楂呢就是膀胱脉也紧。为什么不直接给我用桂枝法呢?因为我的坎中一阳已经不行了,所以在附桂法的条件下来用,就是更保险一些。而且,通过前面的治疗,桂枝法呀,藿香法呀,我的舌苔也没那么黄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用了附桂法。你看白芷就是把太和之气引向头,木蝴蝶呢就是化燥,木蝴蝶它是降,它是通过金生水来补肾,这是一个说法,第二呢他也可以化燥,那么这个是第七诊。第八诊呢,就是把填精的药加进去了,所以说这里面就没有用南山楂了。为什么呢?膀胱脉不紧了,但是轻取还有紧,所以还要用桂枝和菖蒲,用菖蒲说明肺脉也是紧的。然后,因为我肾脉太弱,所以把杭巴戟、菟丝子也加进去了。再看第九诊,第九诊是一个桂枝法,这个时候可能是填精之后有点底气了,有点本钱了,所以用了一个桂枝法。其实这就是一个治感冒的方,用南山楂表明膀胱脉紧了,用菖蒲表明肺脉也紧了,这个时候有一点感冒,所以用这个方来清理一下。那么白蔻呢就是吃饭不香,吃不下的时候用上去。用茯苓呢就是因为舌苔很润,脉象上有湿滞,小便量少,就加用了茯苓。处方二呢就是用第一个方清理一下拨太阳之后,紧接着就用附桂填精。那么为什么没有用四逆填精,而用了附桂填精呢?为什么要用桂枝?说明有一点点表症,或者说有太阳证的长期携带,就像乙肝病毒长期携带一样(第二方)。第十诊呢,就是过渡到了附片+黄芪党参综合法里面来了。病主要是靠这个法的加减变化进行收功的,所以呢建议大家一定要掌握。在这个十诊的综合法里面呢,首先有一个黄芪党参法的基本结构。这个黄芪党参法的基本结构是根据当时的状况而制定的,其构成就是:黄芪+潞党参(二君)、苍术、广木香、茯苓、砂仁、陈皮、姜、(桂枝尖)。这个基本法里有时也可以加用桂枝,轻取脉有紧的时候就用桂枝,脉不紧就不用。因为呢,脉不紧的时候就不需要引坎中之阳交于太阳。关于桂枝及其桂枝法的使用呢,大家可以参《山水蒙》。另外呢,这个基本法里也没用甘草,因为湿重,多用甘草无益。甘草呢是本经里土性最厚的一味药,蓄水性很强,现在要把湿邪排出去,为什么还要用甘草去挡住水的去路呢?所以呀,张仲景他老人家在五苓散这个治水的方子里也没用甘草。在下面的系列处方里,有很多方子都没用甘草,即使有的处方用到了甘草,量也很小。同时呢,在这个黄芪党参基本法的基础上还加了舒肝的药。即:广木香,佛手,元胡,郁金,从而构成了黄芪党参舒肝法。这个处方里还可以加用熟枣仁,如果病人睡眠不好而且心率偏快,就可以加用熟枣仁。熟枣仁会压慢心脏的心率,所以心率偏快的人才可以用,心率正常的话就最好不用,否则把心率压的过慢对病人不好。最后呢,在这个黄芪党参综合法里加用附子做君药,就构成了第十诊的附片+黄芪党参综合法。经过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效果是非常好的。特别是病人在大病初愈,阳气微复起来的时候,病人的脾胃是非常非常弱的,精神也很差。精神差,脾胃弱,脉微或脉弱,也就是说脉没有力气,那么这个时候呢,用黄芪党参法进行过渡,效果就比较好。《卢氏医学临证心法》中的引精上营之法呢,也有这个黄芪党参法的意。另外,经后?气血法,也是这个附片+黄芪建中填精法的扩充。但是要注意,有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病人不能用,高血压的病人要注意黄芪的剂量,轻剂上升,重剂下降。这个黄芪它是直通黄泉啊,黄泉就是阴曹地府,地府就是黄泉,直通黄泉就是把九泉之下的水,把地底下的水,把少阴之地,坎中一阳的真水给吸出来了。所以呀只吸了一口,三天都不会再渴,这个水就是真水,真正的水。这个真水是养火的,是生火的,别人说水克火,我们说是水养火。什么样的水是克火的呢?五行中的水才是克火的,比如大河水,井水,自来水,雨水,这些水才是灭火克火的。而地底下的水,也就是土中的水(脾液),那可不是灭火克火的,正相反,它是养火的。
为什么埋在土里的树能发芽,能生长呢?就是因为有这个地下水。这个地下水呢,在风水上称之为龙脉,有龙脉的地方才会有森林履盖大地,树木才会枝叶茂盛,而没有龙脉的地方则是一片焦土,一片老黄土。比如大西北的黄土高坡就是这样的,在大西北,任由你怎样的去植树造林,树木还是长不出来呀,既使用五行里的水去灌溉,用后天之水去补先天真水,补进去的也很有限,树木的生命力也很弱,也长不成参天大树。我们继续说黄芪党参法,卢铸之太老师说,黄芪能引坎水上达于颠顶。所以呀,黄芪引的坎水就是真水,是地下水,也就是海底的水。怎样理解呢?既然说黄芪能引坎水上达于巅顶,那么黄芪应该走的就是人体的中脉,只有中脉才是由海底直达巅顶的脉。密宗讲三脉是三条气脉,即中脉、左脉及右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脉。中脉由巅顶至海底,海底即肛门前的一片三角形地带,中医里叫做会阴穴,密宗又称之为生法宫,如果是女性的话,海底就是子宫。巅顶呢就是百会穴,学密宗的叫顶轮,也就是从额头的发际开始,往后横拼四指的距离处。从生理解剖的观点上来说呢,三脉是看不见的,只有在作静定的功夫时,气脉通了,自己才会见到它们。
中脉起动的时候,先是从腹腔内自下而上生出一根直直的,有小手指般粗细的圆管形气脉,形状及轮廓呢都清晰可见。这根气脉由会阴向上啊,呈螺旋状一边旋转一边冉冉升起着,有点暖暖的感觉,结构是空心的,颜色呢是蓝色的。我在闭关笔记里呢,将这条圆管形的气脉称之为“中脉管”。这根“中脉管”刚刚出现的时候啊,它的高度或者说它的长度呢,只有从会阴到肚脐那么个高度和长度,中脉刚刚发动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这根“中脉管”在小腹内转呀转呀,一边旋转一边往上生长着,当它从海底会阴穴旋转生长到巅顶百会穴的时候呢,就将海底至巅顶完全连接起来了,整个人啊,从上到下好像安装了一根旋转着的中间轴。这根中间轴呢,旋转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但也并不慢,转速非常均匀。这时候的“中脉管”已经将百会和会阴连接起来了,如同从巅顶直接插入一根管子到会阴海底。这根管子就像黄芪一样啊,直入海底,直伸无屈且无旁支呀。所以呢,我在闭关笔记里,又将这根旋转着的“中脉管”,也就是我刚刚说的中间轴,直接称之为“黄芪中脉管”。
练打坐,练功时间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静坐时就能出现全身剧烈震动,有的已经中脉起动,从海底轮升起了灵蛇,更有的已经可以看见经络,具有透视和遥视功能了。
卢太老师说,黄芪这味药呢能引坎水由海底直达巅顶,学瑜珈的把海底会阴穴呢又称之为灵蛇、灵热、灵能,人体的生命能量啊就深深埋藏在这个海底里面。所以呀,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黄芪,更不要小看了这个黄芪党参综合法。黄芪能够引坎水沿着会阴和百会这条中脉,一上一下、一消一息、一升一降激发出人体无限的生机,你们说这个黄芪历害不历害呢!南怀谨老师也说呀,婴儿幼小的时候,巅顶百会这个地方会扑通扑通的跳动,为什么会跳动呢?因为在巅顶封口以前呢属于先天范畴,那时婴儿是不会说话的,但表情却又非常丰富,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婴儿还处在形而上的境界,与过去的周天神的境界还没完全断了联系,也就是还没完全脱离先天的世界。所以呀,婴儿有时会看见成人看不见的东西,会莫名其妙的受惊吓,会哭闹。等到巅顶封口以后呢,婴儿就会说话了,这时婴儿就开始进入了后天的生命范畴,也就是形而下的世界了。我们巅顶的百会穴呢,道家称为泥洹宫,密宗称为顶轮,虽然名称不同,其实都是有形的上窍,而上面讲的会阴穴呢,讲的海底轮呢,它是有形的下窍。
婴儿刚生下来以后啊,这个时候巅顶上窍,也就是顶轮是没有封闭的,这个婴儿的神还与天地相通。上面顶轮一封掉,婴儿才开始说话,那就是后天生命的开始。上窍百会巅顶一闭呀,下窍会阴海底就打开啦,人就开始向下走了,男女的情欲也就慢慢的来了。所以呀,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呢,都是从男女两性的下体延续下去而生生不息的,大家说是不是呢?那么修炼的人呢,修炼的人就是要修到把开了的下窍重新关闭,从海底窍开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到了炼气化神时的阶段呢,上窍就打开了,修密宗的就叫做开顶了。所以呀,我们大家都要非常重视这个黄芪。
如果大病之人能够正常的服用这个法,服这个法期间三焦不堵,喝药很舒服,精神一天一天的好起来,那么这个病人就快有救了。为什么呀,因为黄芪可以引坎水上达于巅顶,而这个黄芪党参综合法呢,就是海底轮与顶轮的纽带,生命之机就沿着由海底至顶轮,就这么一上一下、一消一息、一升一降的运转不息呀。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当时治病时的黄芪党参标准法的基本结构是:黄芪+党参(二君)、术、广木香、茯苓、砂仁、陈皮、姜。大家看看在本医案随后的系列处方中,是不是所有法的变化和用药的化裁,都是在这个标准法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得来的呢?加用附片就叫做附子黄芪党参法;加用杭巴戟菟丝子等填精药呢,就叫做黄芪党参填精法;加用佛手元胡郁金等舒肝药呢,就叫做黄芪党参舒肝法,等等。
所以学习中医说起来很难,但是说简单也很简单。只要弄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给病人用这个法;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给病人用这个法;同时呢还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法的转换就可以了,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呢?最后呢,我们再谈一谈黄芪这位药的卦象。我们在讨论桂枝的时候呢,把桂枝定位在山水蒙卦。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因为桂枝的功用是引坎中之阳交于太阳,也就是引领阳气由坎卦交于艮卦(如图),而上艮下坎的山水蒙呢,其卦义是拨开雾霾走出蒙昧,与桂枝的引阴交阳之功用正好吻合,所以我们将桂枝定位在山水蒙是完全正确的。
我们在讨论硃茯神的时候呢,把硃茯神定位在地火明夷卦。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因为硃茯神的功用是引离中之阴交于坤土,也就是引领相火由离卦下交于坤卦(如图),而上坤下离的地火明夷呢,其卦义是引坤土(脾)上交于离(心);又引离火(心)下交于坤(脾)。离火下,坤土上,相火降,脾气升,正是硃茯神这味药的功效,同时也是地火明夷卦的卦义。所以呢,我们将硃茯神定位在地火明夷是完全正确的。黄芪这味药应该是个什么卦象呢?黄芪的功用是引坎水上达于颠顶。什么叫做颠,什么又叫做顶呢?《说文》曰:“颠,顶也”,颠和顶其实是一个意思,指的都是最高的顶端,所以呀对于人来说,颠项指的就是人的头顶。清朝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也说啊:“谓之脉者,如人身之有十二脉,发於趾端,达於颠顶,藏於肌肉之中。”意思就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发于最低端的脚趾,达于最高端的头顶。我们每个人都是头顶蓝天,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天,所以黄芪引坎水达于巅顶,也就是引坎水上达于天上。水在天上是什么卦象呢?水为坎卦,天为乾卦,水在天上就是坎上乾下,那当然就是水天需卦了(如图)。水又何以在天呢?水为什么会跑到天上去呢?那当然离不开阳气的蒸腾,如果没有阳气的蒸腾,水是上不了天的,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阳气不能蒸腾,阳气聚合了,水就无以在天,水就无以弥漫,这个时候水就只能润下,而不能升天而“润”上。所以呀黄芪引
坎水的本质就是引阳气,引坎水达于巅顶就是引阳气到达头顶,大家看是不是这个理呀!再有呢,我们从后天八卦扶阳图中还可以看出,坎上乾下的水天需卦是坎、乾两卦共同管辖的区域。乾,在后天八卦里,位于西北之间的戊位;而巽卦呢,在后天八卦里,位于东南之间的己位。乾为天门,巽为地户,我们中医里有一味药叫天门冬,就定位在乾卦;巽卦是地户,大黄这味药就定位在巽卦。
水天需是个什么卦象呢?《彖》辞说呀:“需,须也,生存必备物需也。”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人体必须要有必备的物需品,有了这个必备的物需品才可以生存,才可以新陈代谢而养活自己。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呢?只有必备的物需品丰盈充足,才能迁善于民,才能谋长久之道,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中正天下。这些话都是《彖》辞上说的,那么《象》辞呢,《象》辞是怎么说这个需卦的呢?《象》辞说呀,云不断地上聚于天,从而才能化成雨水使万物得以滋养和孕生,这就是需卦之象。而宋代理学的奠基者程颐,他不仅在宋代儒学的复兴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在经学领域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程颐在解释水天需的时候说呀:“云气蒸而上升于天,必阴阳和洽,然后成雨,故为需待之义。”程颐呢,直接把这个水天需卦说成是阴阳和洽之象。最后呢,我们用司马光注解水天需卦的一句话来做个总结,同时呢也为黄芪党参综合法做个总结。司马光曰:“云上于天,万物荫之,滂沱下施,万物饮之。以丰以肥,以荣以滋,故君子以饮食宴乐”。人以食为天,司马光把水天需卦视为饮食,人体的饮食就是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可见这个与水天需相应的黄芪党参综合法是何等的重要~黄芪迎水主之精华,达于巅顶而润上;党参益肺气滋化源,归于水地而润下。黄芪党参综合法的二君,一升一降,一消一息,先后并茂,天地交泰矣。
处方一:
桂枝尖15、硃茯神15、白芷15、南楂20、陈皮15、砂仁15、炒大麦芽15、茯苓15、炙甘草5、生姜20;5付。应用要点:
★这是一个建中法;有外邪用建中法,无外邪用理中法,这就是建中与理中的区别。
★南楂,膀胱脉紧。
★硃茯神,引离中之阴交于坤土。处方二: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潞党参30g,黄芪40g,白术15g,砂仁15g,熟枣仁15g,陈皮15g,硃茯神15g,明天麻15,生龙牡各30g,桂枝尖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肉丛蓉20g,炙甘草5g,生姜60g;14付。十二诊
处方: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黄芪40g,潞党参30g,白术15g,砂仁15g,熟枣仁15g,生龙牡各30g,桂枝尖15g,明天麻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广木香15g,硃茯神15g,炙甘草5g,生姜60g;14付。十三诊
处方: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潞党参30g,黄芪40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桂枝尖20g,砂仁15g,生
龙牡各30g,熟枣仁15g,硃茯神15g,陈皮15g,明天麻15g,肉苁蓉20g,炙甘草5g,生姜60g;14付。这个第十一诊是一个桂枝法,所以治病的时候,法和方并不是一下子用到底。比如说:我在用黄芪党参法用了二、三十剂时候,突然又出现了一点感冒有一些外邪,或者说轻取脉紧的时候呢,就要进行据症换法,它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反复的折腾一番。你看这个桂枝法它用了大麦芽,有南楂,其实这就是彭师传给我们的建中法。那么建中法和理中法有什么不同呢?有外邪用建中法,无外邪用理中法。建中法在桂枝法系列里面使用,理中法呢在附桂法或者在四逆法系列里面使用,建中与理中就是这样一个区别。用南楂呢同样是因为膀胱脉紧,用砞茯神呢还是引离中之阴交于坤土,这是处方一。那么处方二呢?就是又返回到了附片加黄芪党参填精法了,或者叫附片加黄芪建中填精法,在这里就不再细说。十二、十三诊就是收功之法,基本上我这个病就治完了。肾功能好了,乙肝转阴了,这些都好了,那么就是用这些法进行收功。
一、桂枝汤与桂枝法有什么不同?桂枝法里为什么没用白芍而用了山楂?
二、为什么白术与苍术的转换运用,就可以解决中风与伤寒、有汗与无汗的问题?在仲景的伤寒论里,是通过什么方剂解决中风与伤寒问题的?
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酌情加淫羊藿?卢太师在药性解中说,淫羊藿九一之数最富。什么叫九一之数?
四、生陈皮与广陈皮的功效有什么不同?毛化红(化桔红)的使用指征是什么?
五、建中法和理中法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用建中法,什么情况下用理中法?
六、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砂仁,在什么情况下不宜加用砂仁?砂仁的功用是什么?
七、使用桂枝法、桂附法、附子法的脉象指征各是什么?
八、什么情况下用茯苓,什么情况下用茯神,什么情况下用硃茯神?三者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九、出现什么脉象的情况下,可加用油厚朴?油厚朴的功用是什么?
十、在临床中,若加用楂肉和天麻不但不降压,反使血压飚升,说明患者有什么问题?临床中如何据症变法?
十一、用天麻的脉象指征是什么?当出现什么样的脉象后,就不能用天麻?
十二、砂仁粒、带壳砂仁和砂壳,在桂枝法中的功用有什么不同?
十三、使用桂枝法的一个纲领、三条禁忌、八条不可汗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治湿疹皮疹之法
:
桂枝、茅术、小茴香、甘草、生姜。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苍耳子、陈艾)。
: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未用淫羊藿),加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
蛇床子气平味辛,引血润燥,清肌腠中之燥湿,解皮肤之风
痒。地肤子化皮肤中之垢浊,消肌腠中之凝瘀,开太阳、阳明通达之路。白芷辛香之品,入肺络而通皮毛,化清中之浊,清阴中之秽,凡气血中有留污,瘀积肌表肌腠之滞,皆可化之。三者联袂而用,开太阳阳明之道路,皮肤肌腠鬼门皆开,瘀滞肌表肌腠之邪浊污秽,随太阳而化之汗,随阳明大肠降为便而出;借花椒之开通阴阳之性,但凡内外纤维之空穴之处,其邪气污浊均经其内服外洗而消之。更借茯神宁心神而导湿浊分化,一切皮肤肌腠非常人之物皆能随阴阳运行,渐渐化为乌有矣。
:
此法指皮疹、白屑风、湿疹及皮肤上生籽籽(痤疮),周身发痒之病。病重者,或服数剂未愈者。可加用陈艾、苍耳子。苍耳子不用多服,易令人呕吐或不适。甘草宜生用。
2、去湿通经治痹法
:
桂枝、茅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威灵仙、羌活、松节、茯苓、全葱。
: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加灵仙根、松节、羌活、茯苓、全葱。
威灵仙以根最佳,微苦微辛,擅于通行十二经络。与松节同
用,骨节酸痛凝滞之病可解,筋脉之瘀痛可通。与羌活同用,化风湿之凝滞,脉调而筋畅,使气血交流于肌腠之间。与茯苓合,分利水湿之力,通达于十二经络内外,皆能使之随阳行而阴化。再借全葱,其青白相间,通经通络,通达内外,宣清窍,化浊阴,使九窍无阻,百脉可调,肌腠网膜得其润泽,五郁得化,并能导阴阳往来顺利,使营卫气血得调,唯助生生化化之机,一切痹阻之邪气,皆可随其通导之性而化为乌有矣。
:
此法是治疗风寒湿杂聚而为痹病的初始之法,尔后尚需附片、川乌等法,才能治痹病使之痊愈。根据病情,法中可加用生杜仲,广台乌、石楠藤、西砂仁,或益智仁。当脉紧里寒而非太阳证外邪时,方可用此法,以免引邪入里,反而加重病情。广台乌用于病疼痛,或体弱者不可用羌活者;四肢痛者加用石楠藤;腰、经络伤痛者可用杜仲。
3、去瘀行血之法
:
桂枝、贡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刺五加皮、川芎、茯神、西砂仁。
: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加刺五加皮、
川芎、茯神、西砂仁。
刺五加皮微寒微酸,有治风痹之能,去寒凝之痛,有健步强身之效。川芎得金土最富,行气化郁,通肌腠,达网膜,为内外通达之良品也。与五加皮合,血管得柔和,血脂可降,脉劲可缓。刺五加、川芎、茯神与砂仁合,正气得纳下归正,污浊随阳行阴化而消,气血畅行,神魂安宁,经脉柔和,气血运行流畅,一切都随砂仁之纳下而归正,随其升动而畅行,经络气血运行阴阳相随,元阴元阳刻刻不离,土也,金也,水也,木也,火也,五行运化皆成轻车熟路,血脉畅通元阻,瘀血污浊自无存留之机焉。
:
此法去瘀行血,对血管趋于硬化,血脂高,以及高血压,局部皮下血瘀可用。其脉滞而劲。此法可加附片。
4、抽爻换象之法
:
桂枝尖、茅术、广皮、炙甘草、生姜。淫羊藿。
:
此乃为麻黄汤法未用楂肉,加淫羊藿。
茅术与广皮合,分湿浊,调金木,借桂枝升达之性、透达太阳之力,使邪气从太阳皮毛而出,经润后鬼门而解;与淫羊藿合,则开合有度,随阴阳开合之性而动,使汗出不过,纳
不闭汗,自然皮毛与肺之呼吸相通,一吸一呼而开合皆可成自然之机动也。桂枝得淫羊藿,一出一入,一开一合,以引阳入阴,以宣阳而化阴,使内外宣通,阴阳协合,而营能守中,卫能护外,人身内外如一,百脉畅调,周身舒达矣。:
此方为元气将复之际,寒气闭寒毛窍,使营卫协和之机被阻,为风寒伤及太阳阳明之界限,借仲师桂枝法,协助太阳,拨转肌腠,使太阳阳明转输有路,而营卫得以协和,寒邪可解,六气可复。此际不宜攻伐,藉此协和营卫,引通去来,不必用桂枝全方。此为抽爻换象之妙法也。
5、化气行水法
:
桂枝、茅术、茯神、炙甘草。枣仁、伏龙肝。
:
此法乃桂苓术甘汤法,加枣仁、伏龙肝
用桂枝开太阳之气,使气化宣通;茯神、枣仁使心脾瘀消而正扶,水土相合;伏龙肝、炙甘草火土相合,上下相通,气血自然流畅;调通三焦,气化乃行,四旁能运转,以化气行水。
:
此法主要应用水湿弥漫中上二焦,所引起的起则头晕目眩,胃脘振水声,心神不宁,纳食不香等。
6、引通道路的先锋之法
:
硃茯神、西砂仁、茅术、桂枝、炙甘草、生姜。秦归、生蒲黄、杜仲、葱白。
:
用硃茯神拨开膻中,打开意路,君乃得明,下乃得安。秦归润木清风,使风息而木静。桂枝拨开太阳,砂仁纳气易入,阴阳乃能合和。茅术温土燥湿,使桂枝、砂仁再助化源,浊阴易消,微阳易起。蒲黄化瘀分浊,杜仲导经络,使精血容易导达,经络得其柔润。葱白通脉道,气血循行无阻。生姜拨通神明,下与相火相接,中宫得其温暖,生化循环无间。甘草奠安中土,使运化通达四旁,阴阳之往来即成轻车熟路。是为引通道路之先锋法也。
:
此法可以看成是硃茯神为君药法,也可以看成为桂枝汤法加味而成。此法能使经络顺柔,气血循环无阻,利于以后用药。一般用于血症初始之时,包括吐血。
附:桂枝法系列歌诀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一:
桂枝法有基本方,桂枝术草楂肉姜;伤风有汗用贡术,伤寒无汗苍术良;苍术配加生陈皮,卢门名曰麻黄汤;贡术配加广陈皮,无需发汗用此方;流汗不止加淫羊,勾通阴阳功能强;内外镇风加天麻,又治伤风降压良。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二:
基本法加茯苓神,化气行水第一方;血尿炮姜或蒲黄,蓄尿菖蒲茱萸汤;苓夏菖蒲祛痰湿,厚朴化燥嗓不痒;苍术配合骨碎补,牙龈肿痛消溃疡;肺燥咳嗽怎么办,贝母化燥紫菀帮;夏砂菖蒲祛肺寒,天明地朗肺气强。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三:
基本法加大麦芽,外邪脉紧建中汤;砂仁白蔻来助阵,能纳能化中宫强。头痛防风加天麻,再加白芷升清阳。
鼻炎过敏花辛夷,眼睛干涩密蒙花。茯苓官桂五灵脂,再加麦芽胃肠行。桂枝综合复法好,夏砂菖蒲都用上。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四:
桂枝法又基本方,楂肉换成小茴香。肝腹疼痛吴茱萸,舒肝醒脾公丁香。佛手青皮舒肝气,肝气郁滞广郁金。肝区痛甚玄胡索,破坚化凝最可行。肝胃不和呕吐逆,公丁藿香吴茱萸。玄胡良姜菖蒲行,心腹急痛尽可去。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五:
月经腹痛脉紧滞,引血归经法来治。蒲黄青皮砂仁神,脉紧外邪法桂枝。宫寒疼甚加吴萸,味道很苦利于病。月经七八天不净,再加杜仲续断医。配加陈艾治崩漏,生姜炮姜全都用。当归桑螵随症加,女子月信病可清。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六:
带症阴痒气味异,治疗化浊法来主。伴有外邪脉若紧,桂枝法里祛湿凝。桑螵配加乌贼骨,滋肝润脾气血行。檀香洁脏又去污,化精化气水气温。脉象有紧用砂仁,纳气归脏又归肾。脉象不紧益智仁,着重纳下最有神。
桂枝法系列歌诀之七:
肌腠皮肤有寒湿,满脸痘痘长籽籽。基本法中用苍术,再加茯神香白芷。肌腠有燥又隐疹,蛇床花椒地肤子。酌加陈艾苍耳子,多吃易吐要先知。过敏通常是阳虚,桂枝法后加附子。卢门此法太神奇,百发百中治籽籽。
更多精彩请点:民间神秘的周天医是什么?民间中医九大门派学中医后,生活工作娱乐休闲,越来越窄了(不能为所欲为)!抛弃了中医,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周天卫队深信因果止恶扬善
周天卫士眼睛瞪得像利剑他们守卫在身体各处对侵入人体的邪气及时识别绞杀也正是有了周天系统的存在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万年之久周刊周天医师承国医大师胡泽民空中农场周天古文化周天相疗周天站桩周天藏修周天一阳针周天三阳指周天秘药局韶山双石中医药小镇中医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