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汤详析及临床运用验案

猪苓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肾炎、膀胱炎、产后尿潴留等属水热互结兼阴虚者。

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治宜利水清热养阴。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五药合方,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诸症自除。

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本方可用于热淋、血淋、尿血之属于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者。用治热淋,可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重要文献摘要

.原书主治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方论选录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猪苓汤临床运用

猪苓汤

作者/王绵之等

王绵之

猪苓(去皮)、泽泻、茯苓、阿胶、滑石碎各一两(9克),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但阿胶不入煎,待药煎成后溶入和匀服。

利水清热养阴。

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发热,口热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猪苓汤和五苓散,一个是用的桂枝、白术,一个用的是阿胶、滑石。组方中各药的用量,都是一样的,等份。还有一个是散剂,一个是汤剂。

换句话说,猪苓汤证用药量大,它治疗水热互结、小便不利而阴伤,甚至于可以出血;由于阴伤,还可以见到心烦。而且能够饮水,不会产生水逆,但毕竟下面有停水,所以喝水也不多。还可以见到口渴或咽喉干燥。

从这些方面,理解这两个方子的主治点不同。少腹的胀痛,因为有不通的地方。

如何区别水热互结、膀胱蓄水,很明显的,小便不通,水则停;舌质红,舌苔白,脉细数,不能用桂枝,由于有热,所以用甘寒的滑石,滑窍利尿,而甘寒的滑石兼有生津的作用,所以它滋阴利水。

《伤寒论》的少阴篇有猪肤汤,有黄连阿胶汤。阿胶、甘草,止血。猪皮能够滋阴而不能补血,所以猪肤汤可以治少阴阴虚有热、咽痛。

刘守洪

猪苓汤的功用,主要是滋阴利水,尤宜于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渴饮,心烦不得眠。

用本方治肾积水。

某男,60岁。诉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右侧腰区疼痛,静点青霉素无效。

检查:右肾区叩痛,B超示:右肾盂扩张,宽.0厘米。诊断:右肾积水,症见腰部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予猪苓汤加乌药、车前子、狗脊。8剂,B超复查:右肾大小正常,肾皮质部回声均匀,其内未见明显光团,右肾积水消除,痊愈出院。

治疗肾积水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消除肾积水,以免造成肾功损害。

本证属水气内结,水停于肾,肾气不化而成积水。治宜滋阴利水。猪苓汤滋阴清热,分利水气,其中猪苓、茯苓淡渗利水,阿胶滋肾养阴,滑石、泽泻利水清热且不伤阴。

故本方通利水气而不伤肾,养阴扶正而不滞邪,故临床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又,本方治肝硬化腹水,某男,50岁。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腔有明显移动性浊音。腹膨如鼓,按之坚满,腹壁脉络显露,形体消瘦,语音低弱,口干不欲饮,大便稀,小便短少,行动则气急,脐疝明显,双手大、小鱼际均呈“肝掌”状。舌红绛,光剥无苔,脉细数无力。

用猪苓汤加白芍、白术、郁金等。

经个半月的加减治疗,患者腹水全部消除,腹胀、纳差、气促、脐疝等症逐渐消失,血红蛋白上升,随访年,未见复发。

肝硬化腹水是由于肝、脾、肾受病,气滞、血瘀、水蓄而成。

本证属肝肾亏损,脾虚水停,治宜滋补肝肾,健脾育阴利水之法。且乙癸同源,肝受损,必累肾,治疗上应兼顾三脏。遵“治肝当先实脾”之旨,用白参、云苓、白术为主以益气健脾;枸杞、白芍、枣皮补益肝肾,柔肝敛阴;猪苓、泽泻淡渗利水而不伤正气;丹参、郁金入肝经,活血祛瘀而生新;阿胶入肝、脾、肾,育阴补血而致生化无穷。

因滑石属寒凉之品易伤胃,凡脾虚气弱者必去之。诸药配合。能使正气振,水邪除,诚能获效。

卢玉霞

本方加减治泌尿系结石阴伤气弱者。

某女,34岁。下腹部疼痛,右下腹为甚,且向阴部放射,小便涩痛,大便干结,经B超检査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诊见面色苍黄,脉细弦数,舌质红,苔根薄黄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右侧输尿管上段有压痛及反跳痛。

辨证为湿热久蕴,伤阴熬液而成结石。

治宜滋阴清热,通淋化石,猪苓汤加威灵仙、生黄芪。

7剂后,尿变浓浊,时见泥状颗粒,下腹部自觉舒畅,B超复査结石消失。

泌尿系结石,中医属“淋证”中之“石淋”范畴。本证属湿热久蕴,伤阴熬液而成结石,治宜滋阴清热,通淋化石。

方中阿胶养阴生新,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去热而滑利;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而不留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泽泻亦为淡渗之品,与二苓合为渗利小便之用,五药合方,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再配黄芪益气利水,威灵仙活血消石,以助排石之功。

全方虽无通淋排石性专力宏之药,却能收到恰如其分之效。

闻志龙

本方治乳糜尿,某女,47岁。患者有乳糜尿病史年,双侧乳腺小叶增生症病史3年。4月前患者因劳累而致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夹有白色凝块,伴头晕脑胀,午后潮热,腰膝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细。

査尿常规呈乳白色,混浊,蛋白(++++),红细胞(+++)。乳糜定性试验阳性。四诊合参,证属阴虚湿热下注,拟养阴清热利湿为治。

方用猪苓汤加青蒿。0剂,诸症皆失。守方继进0剂,乳糜尿病情稳定,痊愈出院。

本案乳糜尿因劳累而复发,脉证合参,病机为阴虚湿热下注当属无疑,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湿,加青蒿增强清热化湿之功。

药证合拍而收显效。

然本方治愈乳腺小叶增生症,此与患者年近70岁,冲任失调有关,故而本方当有调摄冲任之功。

还用本方治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而兼有阴分已伤者。某女,50岁。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年,3天前因劳累致小便频急,淋沥涩痛,腰痛,低热,口苦口干,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劳淋阴虚湿热下注,治拟利湿清热养阴,方用猪苓汤加蒲黄。7剂尽,诸症消失,复査尿常规正常。

再进5剂巩固疗效,后以知柏地黄丸善后,随访年未复发。

患者久患淋证,反复不已,湿热久羁化火伤阴,而成劳淋阴虚湿热互结之证。

病发之初首当清利,稍事养阴,猪苓汤利湿清热养阴,以清利为主,故用之甚为得当,因虑其清利之力弱,故加用生蒲黄活血利水。急性发作得到控制后,改用知柏地黄丸,标本兼顾治本为主,效果满意。

谢鹏程

本方滋阴,曾用治口渴,某男,5岁。

患者半个月前突发口渴,夜间尤甚。医院排除糖尿病、甲亢、垂体疾患等实质性疾病。询之,口渴喜呼饮,夜半常因口干舌燥而醒,心中微烦,余均正常;观其面色微黯,舌质淡红,苔满布舌面,根厚,白上浮黄,脉沉细。

辨为下焦水热互结,津气不能上承,治宜清热利水,佐以通阳化气,用猪苓汤加黄柏、知母、肉桂。3剂渴症见减,继进剂后症状消失。

口渴一症,多因水热互结于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津气不能上承所致。

患者仅诉口渴一症,难辨其寒、热、虚实,只得舍症从舌、脉。

其舌上满苔,白上浮黄,脉弦细,并无阴液不足,虚火内炽之象,乃属内有水湿,火热实邪之病;其苔根厚,提示病在下焦。

舌、脉症合参,正属水热之邪互结于下焦之猪苓汤证。治以猪苓汤合肉桂清热利湿,通阳化气。俾热清湿化,膀胱气化功能正常,则津液得以上承,循其常道,口渴自解。

方中阿胶虽属滋腻厚味,但在大队利湿药中,无碍于利湿;肉桂虽辛热,但少量用之以为佐药,则能增强膀胱气化之功,所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也。《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应为临床所注意。

阴虚水肿

主编/吕郁哉等

左XX,男,60岁。年3月下旬初诊。

患肺气肿已数年,每至冬季,喘咳气短,发绀,不能平卧。

前数年每至冬季,发病较重,即住院治疗,历次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以往发病,小便较通利,未发水肿。去冬不能上班,在家休息,服药维持,未发重症。

今春偶发胸闷气短、腰痛,小便不利,渐发腹胀,四肢浮肿,胸脘及臀部肿甚,胫脚部掀肿,按之陷指。其人面容苍暗,肿胀如上述,诊脉沉数,苔淡黄。

经年咳喘,痰液凝聚肺脏,呼吸失去平衡,形成换气不良,呼出浊气不扬,吸入清阳不充,遂发现紫绀。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畅,通调失司,津不润下,真阴偏虚,因而肾气不行,发为水肿。

脉沉数、苔淡黄,为阴虚内热。

症系阴虚水肿,宜益阴生津,平喘消肿。

用《伤寒论》猪苓汤加味治之。

处方:

猪苓9克,茯苓5克,泽泻9克,阿胶9克(烊化),滑石0克,苏梗5克,桑皮9克,防己9克。

一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嘱服二剂。

二诊,服一剂,胸腹胀满片刻,逾数时,开始小便。二日内,连续小便四次,每次近一痰盂,至次日全身肿消,尚存原药一包,嘱其煎汤,少少与饮,二日服完。逾三周随访,左踝有轻度浮肿,其余均正常。嘱其暂勿服药,进行观察。

按:胃中津液为水谷所化,肾中真阴,亦津液所资,胃津肾阴,源同而质异,故古人有“阳明少阴,二经两关津液”之说。

本例胃中津液不足,肺失滋润,燥痰凝聚,呼吸不得通畅,而为喘咳,气体交换代谢不良,发为紫绀。肾乏津液资助,则阴虚火旺,于是真阴真阳平衡失调,小便不利而发水肿。

方中阿胶滋阴益血润燥;滑石利水去热养阴;二苓泽泻淡渗利水;苏梗化湿行气宽中;桑皮泻肺平喘,行水消肿;防己利水退肿,通泻湿热,共有益阴生津,平喘消肿之功。

本文第一篇摘自《名医名家方剂心得汇讲》,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绵之等;第二篇摘自《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吕郁哉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pf/8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