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图

一个做投资生意的商人,证在房中盘算证券价值时,他夫人忽然从楼梯知足滑下来,钟点工忙跑过去告诉他:“先生,夫人跌下去了。”他大声叫道:“跌了多少,怎么不早说!”

概念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痓”。

一、病因

(一)感受外邪

外感风、寒、湿邪——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拘挛抽搐而成痉;

外感温热之邪——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

(二)久病过劳

久病不愈,气血耗伤——血虚不能濡养筋脉。

(三)误治或失治

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阴精耗散,津伤液脱,筋脉失养。

二、病机

(一)痉证病位在筋脉,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

外邪壅阻经脉,热动肝风——风火相煽,筋脉拘急

热陷心包——逆乱神明,闭塞经脉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阻滞

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肺津亏耗,阴津不布,或肾精不足,阴津亏虚,——以致筋脉失养

(二)痉证的病理有虚实之分,但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虚——正气不足脏腑虚损,阴阳、气血、津液不足,以致筋脉失养

实——邪气盛,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壅滞于经脉

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热盛伤津,经脉失养,瘀血痰浊,阻滞经脉

(三)痉证的病理转化取决于邪正相争的结果。

痉证日久——气血亏虚,阴液耗伤——实证转为虚证,或虚中夹实证

虚证日久——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浊、瘀血,经脉闭阻——因虚致实证

失治、误治——病情进一步发展——阴阳气血衰败,肝脾心肾俱损

一、诊断依据

(一)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二)部分危重病人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三)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一)痉证与痫证的鉴别

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声,大多发作片刻即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

(二)痉证与厥证的鉴别

厥证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以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厥证以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硬、四肢抽搐等表现为其鉴别要点。

(三)痉证与中风的鉴别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要特点。痉证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有助于二者鉴别。

(四)痉证与颤证的鉴别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

(五)痉证与破伤风的鉴别

破伤风古称“金疮痉”,现属外科疾病范畴。因金疮破伤,伤口不洁,感受风毒之邪致痉,临床表现为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发痉多始于头面部肌肉痉挛,口噤,苦笑面容,逐渐延及四肢或全身,病前有金疮破伤,伤口不洁病史可与痉证鉴别。

三、相关检查

(一)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可明确感染的性质。

(二)进行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内科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与病变性质。

一、辨证要点

(一)辨外感与内伤

外感致痉:多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即使热邪直中,可无恶寒,但必有发热。

内伤发痉:多无恶寒发热。

(二)辨病位与脏腑

痉证的发生与肝、心二脏及阳明胃府的关系更为密切。

肝:表现为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齘齿、手足躁动、头痛壮热。

心: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神昏谵语、四肢厥冷。

胃府(阳明):表现为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壮热口渴、腹满便结。

(三)辨虚证与实证

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频繁有力而幅度较大者,多属实证;实证多由外感或瘀血、痰浊所致。手足蠕动,或抽搐时休时止,神疲倦怠,多属虚证;虚证多由内伤所致气血、阴津不足。

二、治疗原则

治分虚实:

实证,以祛邪为主。感受外邪而致痉者,祛邪为主,祛风散寒、清热祛湿,择而用之;肝经热盛者,治以清肝潜阳、熄风镇痉;阳明热盛者,治以清泄胃热、存阴止痉;心营热盛者,治以清心凉血、开窍止痉;瘀血内阻而致痉者,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痉;痰浊阻滞而致痉者,治以祛风豁痰、熄风镇痉;

虚证、以补养为主。阴血亏虚而致痉者,治以养血滋阴、舒筋止痉。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就成为治疗痉证的重要方法,阴血得复,筋脉得养,拘挛抽搐方可缓解。

虚实兼杂,宜分别主次兼顾调治,标本兼顾,有常有变,灵活运用。

三、证治分类

(一)邪壅经络证

1、症状:

主症:头痛,项背强直,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

兼症: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湿邪侵于肌表,壅滞经络。

3、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4、主方:羌活胜湿汤加减。本方有祛风、散寒、燥湿,解肌和营作用。适用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四肢抽搐,项强头痛。

5、常用药: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祛风胜湿

葛根、白芍、甘草——解肌和营,缓急止痉

6、加减:

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以葛根汤为主方,葛根、麻黄、桂枝、生姜温经散寒、解肌止痉;芍药、甘草、大枣酸甘缓急、调和营卫。

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以栝楼桂枝汤为主方,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表散邪;栝楼根清热生津、和络柔筋。

若湿热偏盛,筋脉拘急,胸脘痞闷,身热,渴不欲饮,溲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用三仁汤加地龙、丝瓜络、威灵仙清热化湿、通经和络。

(二)肝经热盛证

1、症状:

主症:口噤齘齿,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兼症:高热头痛,手足躁动。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2、证机概要:邪热炽盛,动风伤津,筋脉失和。

3、治法:清肝潜阳,熄风镇痉。

4、主方:羚角钩藤汤加减。本方有平肝熄风、清热止痉作用。适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

5、常用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熄风止痉;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以通络;茯神宁神定志;白芍、生地、甘草酸甘化阴,补养肝血,缓急止痉。

6、加减:

若口苦苔黄,加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热、泄肝火;

口干渴甚者,加生石膏、花粉、麦冬以甘寒清热、生津止渴;

痉证反复发作,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熄风止痉;

神昏痉厥者,辨证服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或紫雪丹,清心泄热、开窍醒神、熄风定痉,其中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力胜,至宝丹开窍醒神作用强,紫雪丹则长于熄风镇静止痉。

(三)阳明热盛证

1、症状:

主症: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

兼症:壮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2、证机概要:阳明胃热亢盛,腑气不通,热盛伤津,筋脉失养。

3、治法:清泄胃热,存阴增液止痉。

4、主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前方清泄阳明实热;后方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二方合用有泄热通腑、存阴止痉作用,适用于阳明热盛,热结阴亏痉证。

5、常用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清热、养阴生津,濡润筋脉;大黄、芒硝软坚润燥、荡涤胃府积热;粳米、甘草和胃养阴。

6、加减:

若热邪伤津而无腹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救津;

若抽搐甚者,加天麻、地龙、全蝎、菊花、钩藤等熄风止痉之品;

热甚烦躁者,加淡竹叶、栀子、黄芩清心泻火除烦;

热甚动血,斑疹显现,舌质红绛,加水牛角、生地、丹皮。

(四)心营热盛证

1、症状: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兼症:高热烦躁,神昏谵语。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2、证机概要:热入心营,扰动神明,灼伤阴津,筋脉失养。

3、治法:清心透营,开窍止痉。

4、主方:清营汤加减。本方有清心、凉血、解毒,泄热养阴作用。适用于温邪传营,热伤营阴证。

5、常用药:

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清心泄热、凉血解毒

玄参、生地、麦冬滋阴养津。

6、加减:

若高热烦躁明显,加丹皮、栀子、生石膏、知母;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加全蝎、蜈蚣、僵蚕、蝉衣等凉肝熄风止痉之品;

伴有神昏谵语躁动不安,四肢挛急抽搐,角弓反张,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

若营血热毒深浅轻重,可分别选用化斑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化裁;

若肢体抽搐无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气短汗出,舌淡,脉细弱,证属亡阳脱证,当予急服独参汤、生脉散。

(五)痰浊阻滞证

1、症状: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

兼症:头痛昏蒙,神识呆滞,胸脘满闷,呕吐痰涎。

舌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中阻,上蒙清窍,经络阻塞,筋脉失养。

3、治法:祛风豁痰开窍,熄风镇痉。

4、主方:祛风导痰汤加减。本方有祛风豁痰,健脾化浊作用。适用于脾虚湿盛,风痰壅络痉证。

5、常用药:

羌活、防风祛风通络

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豁痰化浊开窍

枳实、茯苓、白术健脾化湿

全蝎、地龙、蜈蚣熄风止痉。

6、加减:

若言语不利者,加白芥子、远志以祛痰开窍醒神;胸闷甚者,加栝楼、郁金理气行滞宽胸。若痰郁化热者,身热,烦躁,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蒌、黄芩、天竺黄、竹茹、青礞石;若痰浊上壅,蒙闭清窍,突然昏厥抽搐,可急用竹沥加姜汁冲服安宫牛黄丸。

(六)阴血亏虚证

1、症状:

主症: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

兼症: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

舌脉: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失血或伤津,阴血亏耗,筋脉失养。

3、治法: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4、主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为补血要方,用治血虚血滞筋脉失养证;后方滋液育阴,柔肝熄风,适用于热灼真阴,阴血亏虚,虚风内动证。

5、常用药:

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补血、滋阴、柔肝

生龟版、生鳖甲、生牡蛎熄风止痉

鸡子黄养阴宁心

6、加减:

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

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阴虚多汗,时时欲脱者,加人参、沙参、麦冬、五味子;

气虚自汗,卫外不固,加黄芪、浮小麦;

久病,阴血不足,气虚血滞,瘀血阻络,加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鸡血藤或补阳还五汤加减;

虚风内动,肢体拘急挛缩,重用养阴润筋之品,加全蝎、天麻、钩藤。

PS:金英杰移动版上线啦!学习起来更便捷,还免注册。马上拿起手机学习吧!网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87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