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藏碑刻拓片ldquo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无际禅师换骨丹碑刻拓片现藏于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以下简称《图谱卷》)载录该拓片彩色照片,并附文字说明:“换骨丹药方碑拓片清拓。长76.5cm,宽31原碑立于宋代洛阳兴国寺,内容为该寺无际禅师所传治疗骨科疾病之换骨丹等药方。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藏。"自《图谱卷》载录该碑刻医方拓片照片后,其后各相关出版物或文章转载该图片并沿袭其文字说明,均未作进一步详细深人考证。如康兴军、王妮编著的《中国石刻医方精要》转录《图谱卷》所载图片(黑白照),作“按语",并对碑文进行释读、标点与注释。但“按语"沿袭《图谱卷》之说,认为碑文内容是宋代洛阳兴国寺无际禅师所传治疗骨科疾病之换骨丹等药方。仅增加以下文字:“包括药物组成、炮制、与服用方法及临床适应证等。"另,碑文释读、注释存在字、词误读错注,标点亦多不妥,对整个碑文、医方、药物及病证缺乏深人的考释与研究。

一、换骨丹药方碑拓片图版释读、标点与注释

据彩色图版,无际禅师换骨丹药方碑拓片共有12行文字,刻录了两首古代验方,除“换骨丹"外,还有一首“治男子妇人喘嗽鼻句哈等病方"。今对该碑刻拓片所录两首医方重做释读、标点、注释,并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考释。

(一)换骨丹药方碑拓片图版

从图版看,此碑从右侧碑缘上三分之一处到左侧碑缘二分之一处有一条斜向裂痕,可知当年拓印时此碑已是断碑,当是将碑的上下两块拼接后才行拓印的。所幸裂痕处的文字仍能辨识。

“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碑刻拓片

(二)释读、标点

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释读如下:

二、换骨丹药方碑拓片考释

(一)关于“洛阳县兴国寺”

洛阳县,是名著于史册的古县,诞生于战国后期。汉唐两代一直为京县、赤县,一千多年间与帝都共存共荣。自金朝兼并河南县,成为全国之大县。年11月,为支持洛阳工业建设,发展洛阳市,国务院决定,撤销洛阳县。建置撤销后,所辖之地划分给洛阳市及周边的偃师市、孟津县、宜阳县。兴国寺,至今全国各地有同名寺庙者不下20余座,分别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福建、江苏、河北、河南等省。河南一省即有8座兴国寺,其中两座可能与碑文中的兴国寺有关。一为河南荥阳兴国寺,位于荥阳市东10公里豫龙镇兴国寺村。唐代咸亨二年,洛阳白马寺慧悟禅师云游至荥阳,创建兴国寺,该寺系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之下院。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一)重修,明代仍相当兴盛。寺内存唐代咸亨(一)至天宝(一)年间雕刻的菩萨造像、明代永乐十一年()雕造的白玉佛(部分存郑州文物部门)及明、清大量刻立的碑刻墓塔等六二为河南偃师兴国寺,位于偃师市李村镇石罢村,占地平方米。创始年代待考。寺内存有前秦、唐代、金代、明代碑碣,寺院内还有残碑十数块。兴国寺原有碑石数十;一米高铁佛一尊;半球形铁法器数十,且大小不等;大型铁钟一口,能与白马寺钟声共鸣;雨磨一台;透影碑一通;乾隆御赐“大雄宝殿"木匾一块,今均已失落。以上两“兴国寺"均可能与碑文中的“洛阳县兴国寺"有关,因为荥阳兴国寺在古代曾系洛阳白马寺的下院,而偃师市在古代就是归属洛阳县。

河南荥阳兴国寺

(二)关于“无际禅师”

历史上以“无际”为法号的和尚,较著名的有两位:一为唐代高僧石头和尚希迁(-),广东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希迁从六祖慧能出家学禅,慧能逝世后依止行思,行思命其往参南岳怀让。唐玄宗天宝初年()受请住持南岳南台寺,因在寺东巨石上结庵修行,被人称为“石头和尚”,91岁圆寂于湖南南台寺,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清雍正皇帝加封为“智海无际禅师”;二为明代四川著名高僧无际(-),俗姓莫氏,讳了悟,法号无际,潼川府安岳白鹤岩人(今四川安岳县),著有《道林录》流传于世。曾云游安徽繁昌、宣州西峰寺。晚年应诏赴北京,封“护国蠺骨宗师”,在万寿山设坛讲经,轰动京城。明正统十一年(),无际圆寂于北京,明英宗命大臣祭奠,派人运送遗体回蜀,葬于安岳县木门寺的无际禅师亭。

据上可作如下推论:(1)古代以“无际"为法号的和尚可能较多,封称为“无际禅师"者亦非鲜见。(2)至于《换骨丹》碑文中的“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第一位“无际"石头和尚希迁的生卒年代与唐代洛阳白马寺下院一兴国寺的创建年代相近,故今尽管缺乏文献资料佐证,仍不能排除他曾经云游到过兴国寺,或曾受聘做过兴国寺主持,《换骨丹》可能是他流传下来的药方。(3)如果突破宋代的时间限制(此碑碑文未署朝代年号,认为是宋碑,仅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文字说明,并未举出证据),假设宋至明代,洛阳县兴国寺内曾有一位“无际禅师",《换骨丹》是他传下来的药方,那么,第二位“无际"了悟禅师也不能排除其曾经云游洛阳县兴国寺,传下《换骨丹》的可能性。或者还有另一位洛阳县兴国寺法号为“无际"的和尚。

前引《洛阳大典》中所载一则数据,可能支持这种推论。今河南偃师兴国寺寺内现尚存十数块古碑,其中有一块“明代碑,呈长方形。高1.62米,宽0.31米,厚0.23米。四面皆有碑文:正面为;兴国无际后叙宗派记;左侧为正统元年买地文契;右侧为景泰元年;重修兴国禅寺无际记,文中提及重修寺内六种建筑;背面为;河南府洛阳县助缘名单。"这条内容透露出以下几点信息:(1)今河南偃师市兴国寺,正是“洛阳县兴国寺"。今偃师市地区从汉代至年前属洛阳县,而洛阳县属河南府;(2)明代洛阳县兴国寺有一位法号无际的僧人,可能是该寺住持。缺“禅师"之称,可能是因为碑文乃其亲撰,为自谦而略去;(3)碑文上所记年号“正统“景泰",表明此碑确是明碑。明代正统元年()买地,经过14年,至景泰元年()兴国禅寺重修成功,刻碑志之。从以上三点可见,时间、空间、人物均聚焦于一明代、洛阳县(今偃师)兴国寺、无际。据此,可作以下推论:今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碑刻拓片是明代作品;传《换骨丹》等方的无际禅师当是明代人,此无际禅师可能是明代高僧了悟(因其生存年代与上述明碑所记年号正统、景泰相合,且有云游北方的经历),也可能是另一位明代中晚期在洛阳县兴国寺的法号为无际的僧人。

(三)关于“换骨丹”及其所治病证与药引

洛古代以“换骨丹”命名的医方至少有十余首,都见于宋代及宋以后方书。如大约成书于宋代,托名华佗的《华氏中藏经》,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刘昉《幼幼新书》,朝鲜《医方类聚》,金代刘完素《宣明论方》,元代许国桢《御药院方》,明代楼英《医学纲目》,明代《急救仙方》,清代王燕昌《王氏医存》等,都载有药味组成不同的换骨丹。

到明代,有形成大复方的换骨丹出现。如明代董宿原撰,方贤编定《奇效良方》卷二载“换骨丹”,共有32味药;龚信、龚廷贤《古今医鉴》卷十六所载“神仙换骨丹”,组成更为复杂,药味多达95味,堪称古代方剂发展史上罕见的大复方。其主治范围也扩大到“一切虚损疼痛,伤损肿痛”。另,龚廷贤《万病回春·中风》载“仙传药酒方”,虽方名非换骨丹,但其方药味(74味)组成包含“无际禅师换骨丹”(14味)中大部分药物(10味),主治功效(治男妇左瘫右痪,口眼斜,手足顽麻,筋骨疼痛,一切诸风,痔漏,寒湿脚气,疝气,十膈五噎,胎前产后,子宫久冷,赤白带下,不受胎孕,经水不调,气滞痞块)亦与“无际禅师换骨丹”大致相同。

上述诸换骨丹,除《幼幼新书》换骨丹主治小儿疳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换骨丹治大风外,其他大都是主治左瘫右痪,半身不遂,中风失语的中风病证或其他诸风证。由此可见,“换骨丹”并非治疗骨科疾病的医方,而是治疗中风和诸风病证的内科方剂。所谓“换骨”是喻指治疗后的效果。中风瘫痪病人肢体废弛,行动不随,仿佛体内骨骼已经废用。经过治疗,肢体渐渐能够活动,进而恢复正常,行动自如,好似换了一副新的骨骼,即常言“脱胎换骨”之意。这正是“换骨丹”方名的寓意。中医类似的术语还有“洗髓”“易筋”“换神”“换肠”“换形”等。

再看此方主治病证:左瘫右痪,眼斜口歪,半身不随,失音不语,昏沉,手足顽麻,骨髓疼痛,行步艰难,遍身疼痛,连头夹脑,耳作蝉声。其中“左瘫右痪"是中风病证的主要症状。半身不遂之证,发于左侧肢体者称左瘫,发于右侧肢体者称右痪,属于中风范围。按宋以前古医籍中“瘫痪"的类似名称,《素问·大奇论》载有“偏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记作“瘫痫",《脉经》卷四第二称为“摊缓风",《肘后备急方》卷三称作“卒中风瘫",《千金要方》卷七第二载为“摊缓"《外台秘要》卷第十四称作“瘫痪风"“热风瘫痪",《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作“摊缓"“摊缓风",《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卷第三十称“摊缓风"“摊缓"。所述症状皆与瘫痪相类。《素问·大奇论》论偏枯,有发于左者,有发于右者,即“左瘫右痪"。后世以左瘫属血虚中风,治以四物汤加祛风活血化痰药,右瘫属气虚中风,治以四君子汤加祛风化痰之品。如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中风》:“左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血虚与死血也。宜加减润燥汤。"“右半身不遂,手足瘫痪者,属气虚与湿痰也。宜加减除湿汤。"考“瘫痪",实为叠韵联绵词,组成联绵词的二字或双声,或叠韵,以音表义,重音不重形,可有多种书写形式。故瘫痪亦可写作“瘫患"“瘫缓"“摊缓"“摊换",还可颠倒词序作“痪瘫"。意思都是指人体随意运动功能障碍或丧失,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日呙斜,手足不随,腰脚无力。

无际禅师换骨丹用药共14味,主要功效为通经活血,温阳止痛。据方后配制与服用方法可知,此方名丹,实为丸剂。每服一丸,细嚼,用药引送服。此方针对中风证候群,在主证的基础上,再分述中风15种兼症的药引用法,药引包括酒(2种)、盐汤(1种2次)、药汤(6种)、姜汤(2种)、茶汤(2种)、米泔水(1种)。一首主治中风证的医方,同时又列举15种兼症的药引用法,这无论在出土中医文献(包括石刻医方)还是在传世古代中医文献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其临证观察之入微,药引选用之巧思,蕴含古代医家对中风病机与药物配伍的深刻认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值得今人认真研究、细心领悟。

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石碑上,竟不厌其详地举出一首医方主治病证的15种不同兼症的药引用法,这是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中风确实会出现许多兼症,诸多药引的用法反映了医者临证体察、应对之细微;更有可能的是因为此方系佛教寺庙流传下来,镌刻在石碑上公之于众,普救含灵苦难的佛方,体恤人情更深,考虑更为周详的缘故吧。联想到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的石刻医方,在一个病证下,同样也是不厌其烦地罗列一首首简、便、廉、验的单方、验方,其“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同体悲悯情怀是一致的。

(四)关于“又方”——“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

在总共12行字的碑文拓片上,“换骨丹”占了9行半,另2行半则刻录了另一首医方“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可能是刻录者在刻完换骨丹后,发现还有剩余面积,为充分利用碑材,增刻了这首医方。从方名即可看出这是一首主治咳嗽哮喘病证的专方。此方药物不多,山栀、绿豆、雄黄、雌黄、信、薄荷共6味,属小复方。其中却有3味有毒的矿物药赫然入目:雄黄、雌黄、信(石)。雄黄、雌黄都是硫化物类矿物的矿石,二物往往共生,形状亦比较相似,主要成分为硫化砷。所不同者,雄黄为红色或橘红色,雌黄呈黄色或橘黄色。《本草纲目·雌黄》:“时珍曰:雌黄、雄黄通产,但以山阳、山阴受气不同分别。故服食家重雄黄,取其得纯阳之精也;雌黄则兼有阴气故尔。若夫治病,则二黄之功亦仿佛,大要皆取其温中、搜肝杀虫、解毒祛邪焉尔。”雄黄、雌黄古代多外用,内服则入丸散,不入汤剂。二黄同用治喘嗽,在传世宋代方书中有记载。如《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载:“治咳嗽喘急方:雌黄一分 雄黄二分 杏仁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件药细研为末,以蟾酥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灯心煎汤下三丸。”《严氏济生方·咳喘痰饮门》曰:“二黄丸 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绝。雌黄一钱 雄黄一两 右二味,研罗极细,用黄蜡为丸,如弹子大,于半夜时熟煮糯米粥,乘热以药投在粥内搅转,和粥吃。”雌、雄二黄同用,是古代医家(包括服食家)考虑到二者所受自然界阴阳之气不同,为使所用医方阴阳平衡协调,交融互济,将二者共投方中,以冀更好地发挥功效。然在二黄基础上再投辛热大毒之信石,有点匪夷所思。信石又称砒石、信砒、人言(隐信字),生者名砒黄,炼者名砒霜。是氧化物类矿物砷华的矿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因含砷量更多,其毒性比雌黄、雄黄更大。李时珍说:“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其燥烈纯热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郁顿开故也。”因其有独特的劫痰截疟,杀虫蚀腐肉的功效,故宋以后医家不因其毒性大而废弃之,而是在前代医家(包括服食家)应用实践的基础上,将其配伍成方,严格掌握药物剂量,用治一些顽症痼疾,恶病重患。如入丸散内服可治寒痰齁嗽,疟疾,休息痢;外用可治痔疮、瘰疬、痈疽,走马牙疳,溃疡腐肉不脱。《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本草衍义》:“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据传世古医籍记载,信石(或砒霜)治疗寒痰久积的齁嗽哮喘证确有卓效。试举二例: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第二载:

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紫金丹 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 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 右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圆成麻子大,每服十五圆。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吞),以知为度。有一亲表妇人,患(喘嗽)十年,遍求医者,皆不效。忽有一道士货此药,谩赠一服,是夜减半,数服顿愈。遂多金丐得此方。予屡用以救人,恃为神异。

按:本例记录紫金丹(信砒、豆豉)治疗多年严重咳喘证,又附医案实例佐证之。

《本草纲目·大豆豉》引《坦仙皆效方》曰:

齁喘痰积,凡天雨便发,坐卧不得,饮食不进,乃肺窍久积冷痰,遇阴气触动则发也。用此一服即愈,服至七八次,即出恶痰数升,药性亦随而出,即断根矣。用江西淡豆豉一两,蒸,捣如泥,入砒霜末一钱,枯白矾三钱,丸绿豆大,每用冷茶、冷水送下七丸,甚者九丸,小儿五丸,即高枕仰卧。忌食热物等。

按:本例分析了肺脏久积寒痰引发齁喘的机理,并述用砒、豉、矾劫出恶痰,治愈重症哮喘的功效。难怪李时珍叹道:“凡痰疟及齁喘用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

细看以上两例用量与服法,一是做成麻子样大的小粒,每次服15粒(1克左右);另一是做成绿豆样大的小丸,每次服7~9丸(1克左右),小儿服5丸。两方砒与其他药物的比例大约是1:10-1:12,因此每次服入砒的量是很小的,大约只有几毫克,这个量不会导致中毒,却足以治病。这应当是历代无数医家和服食家在用砒、服砒的实践中以昂贵的代价总结出来的经验。中药的量效关系竟是如此奇妙。然而致效剂量接近中毒剂量,这也是历代医家的共识,所谓“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即言此意。有毒药物用过量,会发生中毒,危害生命;用接近中毒剂量的致效剂量,也须分外小心。《日华子本草》载:“砒石醋煮杀毒乃用……畏绿豆、冷水、醋。”用冷水送服,可能是减低砒信毒性的关键,故上二例的服用方法皆强调必须用冷茶、冷水送服:“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每用冷茶、冷水送下”。李时珍在赞叹砒信劫痰治喘有劫病立地之效后,亦不忘告诫:“但须冷水吞之。”

再回看“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信石辛热大毒,再加雌、雄二黄,三味毒药共聚,本方热毒之性可想而知。因此,制方者在配方、制药、用量、服法诸环节,时时小心,处处虑及:以山栀之苦寒监制其辛热,以绿豆寒凉解毒之特性减缓其毒性;用量每次仅服绿豆样大三丸(前述《坦仙皆效方》治齁喘痰积方,每次服绿豆样大七丸);服时先以清凉解毒之薄荷细嚼,与药丸相拌,再用冷茶清送下。种种措施皆为减少、降低信石、雄黄、雌黄的辛热大毒之性,防止其可能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五)关于此碑刻医方的年代

研究一件馆藏石刻医方拓片的年代,无非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文字内容撰写年代;(2)刻碑立碑年代;(3)碑文拓印年代;(4)入馆收藏年代。其中(1)(2)两项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两项相当于一部古籍的成书年代与刊刻年代。笔者曾询问已退休的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馆员高毓秋老师,据她回忆,碑刻医方“换骨丹”拓片是已故医史文物专家朱孔阳老先生收集来的,拓印年代是清代,入馆收藏年代约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于碑刻文字撰写年代,迄今无人做过研究与考证。刻碑立碑年代,博物馆该拓片文字说明认为“原碑立于宋代洛阳兴国寺”,但没有举出证据。现就此两项作一分析与推测。原碑没有朝代年号记录,大概因为碑题已刻录“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碑文末无须再署朝代及年号。因此,只能从“洛阳县兴国寺”(地点)“无际禅师”(人物)两个要点入手。经前文考证,历史上洛阳县区域包括今之洛阳市周边的偃师市、孟津县、宜阳县等地,而这个区域历史上建有兴国寺的唯有偃师市,兴国寺遗址位于偃师市李村镇石罢村。再说无际禅师,历史上曾有多位法号“无际”的和尚:唐代广东端州人希迁,法号无际;唐宋时期福建漳州的和尚,法号无际;明代四川安狱人了悟,法号无际;明代洛阳县兴国寺(住持?)和尚,法号无际。据前文考证,今偃师市兴国寺存有“重修兴国禅寺”明碑,署景泰元年无际记,背面为“河南府洛阳县助缘”名单。时间、地点、人物皆聚焦,与“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碑题相契合。故可作推论,此碑刻碑立碑年代大约是在明代中晚期。

关于此碑换骨丹文字内容的撰写年代,笔者推断其上限约在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按换骨丹(方)”中有“左瘫右痪”一词,考“左瘫右痪”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治诸风》附加的“宝庆新增方”:“大圣一粒金丹 治男子、妇人急患中风,左瘫右痪,手足瘈瘲,口眼口呙斜,涎潮语涩,遍身疼痛,偏正头痛凡属风疾悉皆疗之……”。这是笔者目力所及之“左瘫右痪”的最早出处。“宝庆”是南宋理宗赵昀的年号,此方乃宝庆年间重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时增补之方。同时增补的“乳香应痛圆”“省风汤”“乳香圆”“黑神圆”等方中亦载有“左瘫右痪”一词。

又,托名华佗所撰的《华氏中藏经》书末附录“药方三卷”,其中有换骨丹,亦载“左瘫右痪”一词:

换骨丹 治一切卒中,手足顽麻,腰膝沉重,左瘫右痪;截四时伤寒,妇人血滞,产前产后。每一粒,酒一盏,碎捶,浸至夜,温动化散,临睡,和滓服。小儿惊搐,米饮化半圆。桑白皮川芎 吴白术 紫河车 威灵仙 蔓菁子各二两 人参 防风 何首乌各二两 地骨皮 五味子 木香 苦参各一两 犀角半两 麝香 龙脑各半钱 右为细末,用膏和。作膏法:苍术半斤 槐角半斤 地黄三斤(去根不去节,剉细) 右用河水一斗八升(井水亦得),同熬至三四升,去滓留清者,再熬成膏,和前药,每两作八圆,朱砂为衣。”

考《华氏中藏经》所附“药方三卷”,孙星衍平津馆本所无,诸方中“丸”皆改为“圆”,乃避宋钦宗讳,则此三卷为靖康后南渡之宋人所增录,成于南宋无疑。南宋以降迄明清,“左瘫右痪”恒见于诸方书,其例不遑枚举。再推此碑文字撰写之下限,当不晚于明代中晚期。理由同前述刻碑立碑年代之考证。

“洛阳县兴国寺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碑刻拓片是一件明代石刻医学文献,其文字撰写年代上限约为南宋理宗宝庆年间(-),下限约在明代中晚期。刻碑年代约在明代中晚期。刻录者可能是明代河南府洛阳县兴国寺(今偃师市兴国寺)的僧人。碑文记录了南宋至明代时期流传于当地寺庙的两首佛门药方——“无际禅师传流药方换骨丹”与“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其中“换骨丹”是主治中风证及诸中风后遗症的方剂,所谓“换骨”,即脱胎换骨,喻指中风后遗症治疗后的效果;“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是主治顽固性积痰喘嗽证的方剂。中风证,属今之心脑血管疾病,又称脑中风,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等。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脑中风发病急,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是迄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无际禅师换骨丹温阳通经,活血止痛,共14味药物的配伍组成、治法用法与宋、金、元、明、清诸换骨丹不尽相同。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小小石碑上,还刻录了中风证15种不同兼症的药引用法。在中国,从古至今中风证都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常见病、多发病。古代许多著名方书都把中风列于诸病之首。无际禅师换骨丹的方药配伍、治病机理及15种中风兼症药引法值得深入研究、借鉴,可供今日中医临床参考运用,这具有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咳喘痰嗽属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相当于今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病,若经年累月,反复发作,且易渐进性加重,难以有效治疗与根除,也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给百姓造成的痛苦非常广泛。佛门刻碑者怀着慈悲婆心,选择性地增刻了一首“治男子妇人喘嗽齁哈等病(方)”,同样不厌其烦地将药方配制、用量、服法等细节一一刻录,广而告之。虽方中含有三味有毒的矿物药,但正如笔者前文所分析,此方是在前代医家(包括服食家)实践运用有毒药物的基础上,将几味有毒的矿物药与其他药物配伍成方,谨慎掌握药物剂量与用法,用以治疗顽固性咳喘痰嗽。因此,如果严格按照此方要求去做,服用此方应当是安全有效的。这也正是佛门刻方者有信心在碑文最后刻上“此药大有神效”六字的原因。

编辑:青皮图源:原文、网络

摘自《中医药文化》年第四期

点击末尾“阅读原文”进入知网下载原文

往期精彩

-驻颜-

画眉

宫廷秘方

胭脂水粉

白芷驻颜

中医美容常用方法

现存《永乐大典》美容医方

从经典本草看时尚美容-病痛-

脱发

失眠

便秘

脾胃

湿疹

急症

记忆衰退

女性冬病

针治难产

针治颈椎

针治哮喘

针治失眠

战场针灸

春节综合征

须发早白

小儿感冒

口中甜味要当心

“人面桃花”可能是光敏皮炎

你的父母膝盖会冷痛吗-科普-

中药麻醉

香道文化

面部光谱

被忽略的中医急救

原来音乐能治病

比较心与heart

睡觉是最好的养生

唐宋牙刷什么样

中医细说丹田

影视剧的中医误区

古代怎么处理垃圾

太极拳的养生原理

针刺消毒史

何以“膏肓”一误再误

古代医药怎么打广告-文化-

金瓶梅

红楼梦

黄帝内经

伤寒直指

闲情偶寄

山海经

周易

稳婆

上古

巫医

西夏

郑和

面相

废存

外交

海派中医

古代解剖

古代女医

元代饮食

惧虚与滥补

驱吓民俗

神农尝百草

道家道藏与中医

广州医药老字号

衣衾飘香的古代中国

本草纲目中的染色草木

什么是祝由-品诗-

登高

芣苢

江南

苏幕遮

粉蝶儿

蝶恋花

秋词二首

问刘十九

终南望余雪

观书有感二首

点“在看”,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7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