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比非甾体消炎药显效更快的四妙丸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沈绍功弟子验案精选》,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注:图片源自网络。

痛证经验用药

痛证是常见病中的急症之一,涉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肛肠、皮肤、肿瘤等多种科目、多个病种。中医镇痛颇具特色,又富有优势。镇痛按性质、部位、病种进行分类论治,既符合临床实践,又利于提高疗效,是中医镇痛的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

疼痛性质

隐痛——以虚证多见,分气虚和阴虚2类。气虚治当补益中焦脾气,兼顾血运,主药:生黄芪、炒白术、茯苓、陈皮、赤芍、白芍、当归;阴虚治当补益下焦肾水,兼滋营阴,主药:生地、黄精、山药、泽兰、川楝子、延胡索。

胀痛——以实证多见,分肝郁、痰浊、食阻3类。肝郁治宜疏肝开郁,主药:柴胡、香附、丹皮、石菖蒲、郁金、川芎、薄荷;痰浊治宜祛痰降浊,主药:竹茹、天竺黄、枳壳、茯苓、陈皮、全瓜蒌、丹参;食阻治宜消导畅中,主药:木香、焦三仙、生鸡内金、连翘、蒲公英、茯苓、陈皮、莱菔子。

刺痛——以瘀血多见,治当活血化瘀。主药: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郁金、苏木、地龙、水蛭。

绞痛——除气滞血瘀外,还在寒凝中诱发,治宜疏肝化瘀外,还重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炮姜、鹿角霜、桂枝、乌药、细辛、制川乌、制草乌。

疼痛部位

头痛——分风邪、肝阳、痰蒙、气虚4类。风寒治当祛风散寒。主药:防风、荆芥穗、川芎、白芷、桂枝、白芍、细辛;风热治当祛风清热。主药:连翘、白菊花、薄荷、蝉蜕、桑白皮、葛根;肝阳治当平肝潜阳。主药:天麻、白菊花、草决明、珍珠母、生石决、生栀子、川楝子;痰蒙治当豁痰开窍。主药:胆南星、天竺黄、川芎、莱菔子、石菖蒲、郁金、枳壳、生薏苡仁、车前草;气虚治当升清降浊。主药:党参、黄精、升麻、当归、延胡索、葛根。

目痛——以肝火多见。治当清肝泻火。主药:夏枯草、生栀子、草决明、野菊花、制大黄、车前草。

齿痛——分胃火和肾虚2类。胃火治当清胃泻火。主药:生石膏、知母、生薏苡仁、升麻、川牛膝;肾虚治当滋肾降火。主药:生地、黄柏、玄参、怀牛膝、丹皮、徐长卿。

咽喉痛——分风热和虚火2类。风热治当疏风清热。主药:连翘、金银花、蝉蜕、僵蚕、露蜂房、野菊花、苏梗;虚火治当滋阴降火。主药:生地、麦冬、黄连、肉桂、马勃。

胸胁痛——分胸痹和肝郁2类。胸痹治当温通胸阳。主药:生黄芪、桂枝、全瓜蒌、薤白、川芎、乌药;肝郁治当疏泄肝郁。主药:柴胡、香附、枳壳、赤白芍、川楝子、延胡索、金钱草、丹皮。

脘腹痛——分寒积、气滞、痰食、中虚4类。寒积治当温通散寒。主药:高良姜、香附、乌药、木香、白豆蔻、小茴香、云南白药;气滞治当疏肝和胃。主药:柴胡、枳壳、炒橘核、青皮、川楝子、延胡索、当归、白芍;痰食治当消导通腑。主药:莱菔子、枳壳、焦三仙、制大黄、蒲公英、全瓜蒌、草决明;中虚治当补气健脾。主药:生黄芪、桂枝、白芍、炒白术、生杜仲、陈皮。

腰背痛——分肾虚和风湿2类。肾虚治当补肾通络。主药:鹿角霜、桂枝、生地、山药、鸡血藤、老鹳草、川续断、生杜仲、桑寄生;风湿治当祛湿通络。主药:生薏苡仁、地龙、防风、防己、陈皮、鸡血藤、伸筋草、豨莶草、木瓜。

四肢痛—又称痹证,参见关节炎诊治。

痛风验案

刘某,女,74岁,年6月17日初诊(芒种)。

病史:素有高尿酸血症,昨晚家庭聚餐,食用油腻之品,今晨突发右足拇趾跖趾关节处红肿热痛,不能覆盖衣被,晨起即裸足被家人送至门诊。刻下症见:右足不能着地,右拇趾跖趾关节肿胀,肤色焮红,触之痛甚,肤温略高。伴有头晕烦躁,口干口苦,纳谷不香,胃脘胀闷,夜不能寐,小便黄赤,大便黏滞。

检査:痛苦面容,舌质红,苔黄垢腻,脉滑数。查血尿酸μmol/L。

辨证:饮食不慎,厚味困脾,湿热内蕴,闭阻经络,气血瘀滞不通,致关节红肿热痛;湿性重着,湿热下注,则拇趾跖趾关节肿胀;湿热蕴阻中焦,脾失健运,见胃脘胀闷,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黏滞;湿热内扰,上蒙清窍,则头晕烦躁,夜不能寐。舌质红,苔黄垢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证属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病位在脾胃、关节。

诊断:

中医诊断:痹证。湿热内蕴,阻滞经络证。

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普济方》四妙丸加味。

黄柏9g苍术10g白术10g生薏苡仁20g

川牛膝20g泽兰10g泽泻10g车前草10g

威灵仙20g鸡血藤20g地龙10g延胡索10g

制乳香5g制没药5g路路通6g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嘱保留药渣,加水大量煎煮后置温,每日浸泡足部15分钟。服用3剂,二诊,自述1剂后拇趾关节疼痛减轻,可穿鞋袜,下地跛行;2剂后肿消,右拇趾跖趾关节处仍有隐痛,局部肤色肤温接近正常,口干口苦减轻,现仍有胃脘不适,纳谷不香,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湿热未净,蕴阻中焦,去乳香、没药、黄柏、泽泻,加黄连10g、砂仁6g(后下)、枳壳9g、茯苓15g。继服7剂,三诊,关节疼痛已愈,饮食、睡眠、二便正常,复查血尿酸μmol/L,守二诊方加减调治,改为每2日1剂,每日服1煎,服用2周,巩固疗效。嘱患者注意饮食控制,并用车前草适量代茶饮。随访2年,未曾复发,复查血尿酸正常。

按语: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热痹”“历节”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嗜酒、恣食肥甘厚味,使脏腑功能失调,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瘀闭经脉而发关节红肿、发热、剧痛。中药四妙丸源于《普济方》,具有清热利湿通络之功效,用于治疗湿热下注,足膝红肿,筋骨疼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四妙丸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临床观察提示四妙丸比非甾体消炎药具有缩短痛风急性发作时的疼痛和局部红肿时间的效果,患者自觉症状迅速改善,而无明显的副作用。

本案特色:①白术健脾助运,防乳香、没药、威灵仙伤胃。②中药内服、药渣煎汤泡脚同治,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废物利用”,节约资源。③车前草代茶饮,清热利尿排酸,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念,又结合现代医学治疗观点,经济实用。④痛风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多饮水,适当休息。⑤用药中病即止,乳香、没药、威灵仙止痛效果很好,但易伤胃,不可过用。(丁京生)

图书介绍

沈序

中医药学历来重视经验积累和学术传承,传统师带徒模式是中医人继承发展中医药诊疗技术和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沈氏女科起源自明代洪武元年,至今已有近年,历21代之久,有自己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中医药学要迎来真正的春天,必须抛弃门户偏见,把前人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为此,我打破家族数百年家规,通过家族传承、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等形式,招收硕博士研究生弟子10余人,来自全国各地基层的弟子30余人,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沈氏女科学术团队的中坚力量。

我自幼随祖父、父亲抄方习医,深知在临床诊疗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医案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范例,医者整理医案是详细梳理临床诊疗思路的最佳方式,在此过程中会有效提升中医大夫的临床水平,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因此,病案讨论是我在临床带教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师徒之间病案的探讨,甚至是争论,对临床思想做进一步升华,促进师徒间学术的相互提升,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自年以来,由弟子韩学杰博士组织同门师兄弟讨论医案,讨论过程中弟子们各抒己见、字斟句酌、不避其短,每一份医案我都仔细阅读,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供弟子们参考,多数医案均删改数次,终于编纂整理成《沈绍功弟子验案精选》一书,全书共设计12大系统,共计80种疾病。本书可以说是汇聚了沈氏女科师徒的大量心血,将沈氏女科的学术特色及临床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与年出版的《沈绍功验案精选》遥相呼应,共为姊妹篇,也达成了我与弟子们师徒共勉、共同进步的愿望。

书稿即将付梓,承蒙国医大师晁恩祥学长赐序鼓励,在此深表谢忱!也因本人及弟子们学识有限,观点孔见,书中难免存在一些纰漏,在此也希望诸位前辈同人不吝赐教!

中医事业的发展需要同人们的共同努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更需要同人们的众人拾柴、共同积累。希望弟子们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徒共勉,特以为序。

沈绍功

甲午仲夏于京都崇厚堂

部分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沈绍功学术思想概述

第二部分各论

心血管系统疾病验案

(一)冠心病

案1痰浊痹阻清阳不升

案2痰浊痹阻胸阳不展

案3痰热互结胸阳被遏

案4心肾阳虚胸阳不振

案5痰瘀互结络脉瘀阻

案6痰瘀阻络心神失养

案7气阴两虚虚火上炎

(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案1痰浊壅塞胸阳失展

案2肝郁气滞瘀血内阻

案3痰浊壅塞蕴而化热

案4痰瘀互结毒损心络

(三)心律失常

案1心肾阴虚虚火上炎

案2痰瘀互结心脉失养

案3痰阻心窍心阳不振

(四)高血压病

案1肝阳上亢痰浊阻滞

案2肝阳上亢痰热内蕴

案3痰瘀互结肝火上炎

案4痰瘀互结毒损心络

案5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案6痰湿中阻蒙闭清窍

案7痰湿蒙窍气机不畅

案8阴阳两虚阳亢痰瘀

案9痰瘀互结肝阳上亢

案10肾阳亏虚阴阳失调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6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