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0829/4459115.html
谈到比目鱼肌的病变几乎不被人重视,人体对它的认识,只是知道它是小腿肚子,人体的第二个心脏,它的收缩挤压有泵血的作用。而当人在行走的时候经常的足跟痛,认为就是跟骨的骨质增生,或者有时称为跟痛症。出现这样病变的时候,都会在跟骨的底部进行局部的治疗。有时有效,有时无效,就是有效也不会持久。就出现了很多医生遇到这样的患者时,总是感到很头疼,治疗的时候总是在局部打上激素来缓解疼痛,岂不知这样的反复治疗是很危险的。在平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些消息,患者在跟骨肌腱附着处打了几次封闭后患者一抬脚,或者下楼时,再者跳跃的时候,出现了跟腱的断裂。而这样的断裂很难吻合。
足跟痛的病人很多,临床方面主要是由腱膜炎、跟骨脂肪垫病变、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压症、跟骨刺、神经卡压等病因引起。腱膜炎发病的人群多样,多见于青年人、中年人,以中年女性居多,发病常为单侧,很少双侧同时发病。足跟疼痛的部位往往位于足跟下方,由于跖腱膜在跟骨起点反复创伤形成退行性改变,炎症引起疼痛,严重的时候不能行走。跖腱膜炎的疼痛有独特的表现,如晨起下床最初几步疼痛最重,痛感类似踩到钉子或者被扎到。有时疼痛会迫使患者在原地站很久不敢活动,但是行走几步以后会慢慢缓解,有时疼痛会消失;负重活动或者大量活动以后疼痛加重,休息以后慢慢缓解,从休息的地方再次起立行走时又再次发生疼痛。
从肌筋膜激痛点阐述足跟痛,跟部的疼痛是小腿部腓肠肌、比目鱼肌以及足底肌筋膜激痛点的牵扯痛。腓肠肌、比目鱼肌、足底肌肉由于创伤、受凉等因素形成了激痛点。肌筋膜激痛点是在患者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的局限小区,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挤压时疼痛,而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扯疼、压痛或者交感现象。肌筋膜激痛点引起的骨骼肌疼痛和骨骼肌特征的远处牵扯痛,包括临床上牵扯的头颅、躯干和四肢疼痛。
李某男50岁
主诉:患者住在社区里,离他工作的地方也不远,他很喜欢走着上下班,后来他脚后跟出现严重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开车上班。他的脚后跟很痛,几乎不能碰,使得他晚上不得不把脚伸在床外。在诊所里,他被告知他的脚后跟有个骨刺,而且手术是唯一可以治疗的方法。通过对他比目鱼肌的按摩消除了疼痛。此后,当他走路再有疼痛的时候,他就对小腿进行按摩,可以在几分钟内很好地去除疼痛。之后每天坚持泡脚,按摩。一个月后症状消失了,也可以自由行走了。
常某女34岁
患者很热爱跑步,跑步使她的体型很好,而且她自我感觉也很好。但是没有超过一年,走路没有多远之后,她的脚踝跟背部就会出现疼痛,她的脚后跟底部经常出现剧烈的疼痛。诊断的结果是跟腱炎,医生开了些止痛药,并且建议她尽可能不要活动她的脚。一系列的物理治疗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来我科对他的小腿后侧进行检查后,接下来进行了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愈了跟腱炎和脚后跟的疼痛,随着针刀治疗和自我治疗的疼痛消失了,她又可以跑步了。
跟痛症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比目鱼肌!最常见的疼痛点在小腿三头肌肌腱汇合处,而这样的疼痛主要表现为足跟处的疼痛,患者多会认为是跟骨刺,有的患者自述整个足跟痛,一直延伸到足底,足弓处。很多患者跑步的时候这样的疼痛加重。有的患者会出现夜间的足跟痛,现在这样的病变在很多医生喜欢诊断为跟痛症。不评价是否正确,但是,当比目鱼肌损伤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夜间的足跟痛,这种疼痛的因素主要是因为,支配比目鱼肌的胫神经受到慢性的刺激而导致比目鱼肌持续性的痉挛而损伤,在人体休息的时候比目鱼处于慢性挛缩状态,这样就持续性牵拉跟腱附着处,产生张力性疼痛,而且,这样的患者多为早上下床的时候足部因为疼痛而不敢着地。损伤的时候认为在夜间足跟骨内存在循环障碍,而导致骨髓内的血液淤滞引发的疼痛。这里第二个病变的部位在比目鱼腓骨小头附着处,患者总是感觉小腿肚处发胀痛的感觉。尤其在上坡的时候感觉会更明显一点。而且在比目鱼肌上端处病变的时候导致比目鱼肌的收缩乏力,干扰了比目鱼肌的泵血的功能,从而导致小腿内积血较多,而进一步加重疼痛,因为,比目鱼肌积血后的体积增大,还会导致下肢回流障碍而引起足踝处的水肿。
当比目鱼肌损伤的时候,引发肌纤维的紧张或者挛缩,使患者在弯腰的时候受到限制,而不能将地面上的东西拾起来。因为,人在拾地面上的物体的时候,需要,弯腰、屈膝、踝关节背屈来维持躯干直立。而当比目鱼肌损伤的时候导致踝关节背屈的活动受限。从而影响到整个后正中力线上的肌群,从而使其过度紧张而损伤,所以说,当患者腰部出现疼痛的时候一定要查看一下是否比目鱼肌存在损伤的可能,而比目鱼肌也是后正中力线上的组成部分当然也会受到这一条线上其它肌肉的协同性损伤。
教大家一个锻炼方法:
练习方法:将两腿站直,双脚并拢,两臂自然下垂,抱胸或扣在脑后也都可以。使双脚脚跟尽量提起,离地面越高越好,随即让脚跟自然下落着地。但是,要注意着地时不要额外加力,以免引起过度的冲击,但也不要用力去控制落下的速度,如果着地无声,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如此脚跟抬起落下一次为一回,起初每天可以做50~回,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几天后,可逐渐增加到每天~回,也可以分几次做,但每次不少于50下,一天也不要超过下。崔女士就是用这种方式锻炼了2个月左右,足跟痛就基本消失了。
外用偏方
(1)土制醋熏法:醋毫升,加木瓜、透骨草、红花、牛膝各45克,再捡取一些石子大约克,一起装在布袋中,用大火煮沸后取出,待其冷却至不烫脚后,垫于足底及足跟疼痛处,每天早晚各1次。
(2)中药浸泡法: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60克,用水煎煮成汤剂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按摩搓揉小腿肚子及足跟,以促进药液渗透进肌肤,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用川芎克、威灵仙59克,打成粉,用纱布包好或做小布袋装入药粉,放入脚后跟处,走时脚后跟可以踩之。
生活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对足部的保护来预防足跟痛的发生,具体可参照以下几点:
(1)尽量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慢跑、散步、骑车、打乒乓球等体育活动,都有利于保持足跟部关节、韧带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2)避免过度挤压:如果要参加距离较长的远足,如旅游、爬山的时候,最好选择穿软底、弹性较好的胶鞋或专业的登山鞋、运动鞋。
(3)自我按摩:足跟痛患者可以经常做自我按摩。患者盘腿而坐,用手掌推按脚底板,从跟部向趾骨方向推进,多做几次,即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4)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可以脚踏圆棒,前后搓动圆棒,使其滚动并以此来促进足底血液循环,使紧张、疲劳的跖肌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坚持睡前用温水泡脚的良好习惯。
(5)补充骨质营养:多吃可以补充骨质营养、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乳制品)、鸡蛋、豆制品等。
吴茂文主任简介:
中医主任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中医脊椎病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针灸学会理事、吴氏正椎临床技术创始人、奇砭推压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医四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正椎治疗心脑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颈肩腰腿痛、儿科咳喘、消化不良、不孕不育等。尤其擅长正椎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软组织疾病以及各种疼痛证,疗效显著。
详细内容敬请收听元月24日(周日)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播出频率:FM91.1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