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谚语、俗语,大多是前人在生活中总结出的智慧,也包含很多中医养生的方法。专家指出,眼下正是秋季养生的关键时刻,下面就让我们从常见谚语、俗语中学习科学的保健方法。
1.秋天宜收不宜散
这句谚语正好应了中医的“秋收冬藏”。“收”的关键是收敛肺气。润肺养肺,要少辛多酸。建议:多吃一些甘寒汁多味酸的果蔬,如梨、柚子、柑橘等水果及萝卜、冬瓜、山药、莲藕等蔬菜,常吃冰糖炖梨、百合炖梨等食物,能有效缓解咽干、咳嗽、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两季,人体阳气以外发为主;秋冬时节,要注意阳气的收与藏。专家建议:秋季运动要以静为主,可打打太极、跳跳舞、散散步等;要延长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很有必要;另外,太子参(一般煲汤用,用量为3克/人)是非常好的养阴食物。
3.秋瓜坏肚
秋天西瓜、甜瓜等阴寒性质的瓜类水果要少吃(老人、小孩及胃肠功能不好的尤其要注意),只要不过量,不会损害健康。
4.秋贴肉膘
立秋后,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其中首选吃肉。专家介绍,此时不宜以羊肉、牛肉、狗肉等肉类进补,但兔肉、鹅肉、鱼类(除鱿鱼外,因为鱿鱼胆固醇含量高)都比较推荐。除了肉类,建议多喝薏米粥、白扁豆粥、山药粥等。
5.秋天补得好,一冬病不找
专家建议:①身体较胖、血脂高的人适当食用脂肪含量相对较少的鸭肉、鲫鱼、鲤鱼等;身体虚弱、四肢无力的老人可每周食用一次乌鸡或土鸡炖汤,以补充体力;畏寒怕冷的老人可以适当食用羊肉。②新鲜水果和蔬菜要结合身体需要:如若存在视力问题,如老花眼、眼睛干涩等,多吃橙黄色的水果蔬菜,如胡萝卜、南瓜、芒果等;若牙龈常出血,多食用猕猴桃、脆冬枣、大白菜等;健康人群首选当地时令水果蔬菜,同时保证深色蔬菜占所有蔬菜的一半。
6.四季脾旺不受邪
夏季人们常进冷食,脾胃功能下降,因此,进补前要先调理脾胃,不妨多吃点绿豆、扁豆、薏米等。专家推荐“强肺健脾”药膳方:百合、山药、莲米、薏仁各30克,麦冬、大枣各10克,冰糖少许,可煎服少量频饮,也可作熬粥用,老幼皆宜。
7.秋日登高望远
专家建议:提倡秋季旅游,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登山望远。老年人适合爬行一些山势平缓、海拔不高的小山,量力而行。有高血压、心脏病或骨关节炎、骨质严重疏松等基础病的老人,如果想登高,建议坐索道上山。
8.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专家指出,这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思想。①秋冻应遵循“昼薄夜厚”的原则。气温明显下降后,最好在起床时就添加衣物;气温回升时,减衣服更须在早上起床时进行。②患胃肠病、关节病、老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外周动脉供血障碍及没有稳定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等,最好不“秋冻”。这一人群晨起后,不宜单衣做室外运动;晚上,窗户不宜全开,尤其住高层者;最好穿棉袜入睡。
9.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专家表示,这表示要注重足部的保暖。可用生姜、艾叶、威灵仙、木瓜、杜仲、延胡索、牛膝、桑寄生、陈皮、川芎各5克,煮水泡脚,可温阳理气、祛风祛湿、活血化瘀。
10.秋风秋雨愁煞人
老年人、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以及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易感染“秋愁”。上海交通大医院心理科医师倪开济建议:①情绪不宜像夏天那样张扬,而应宁心安神,静心养气。②多进行户外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
来源:快乐老人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已授权)
《新老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