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01215/8498647.html
是日,小寒│清朝老中医早就说过“不要空腹喝茶”?茶叶在中医史的地位
我国历代《本草》都有关于茶的作用的记载,代代相传,内容逐渐丰富。有的是互相抄袭,有的是经验之谈,有的则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从中草药的医理方面加以分析,则不多见。
下面将记载茶叶要用的《本草学》略加介绍,分列作者时期和内容,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茶能解毒虽首见于《神农本草》,但西汉以前的药用记载,还未发现。到了东汉,名医华佗简要说明了饮茶的效用,茶才逐渐普及为民间日用药物。
战国时期,杂家著作《神农本草》说茶可解72毒。这一记载,不论是真是假,是神话抑是传说,总是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
《桐君录》(全称《桐君采药录》,先秦):“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陆羽《茶经》引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又引《神农、黄帝食禁》七卷附《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苦菜,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一名荼草,一名选,生山谷。”
荼,苦菜也。广雅云:游冬,苦菜也。尔雅云:荼,苦菜,又槚,苦荼。郭璞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今呼早莱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菜。陶宏景云:此即是今茗,茗一名荼又令人不眠,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生益州,唐本注驳之非矣,选与荈,音相近。
晋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
晋陶弘景《名医别录》引《桐君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唐李勣、苏恭等《新编本草》:“茶味甘微寒、主治瘘疮。饮茶之后,可拓肾脏血管,而利小便,去痰热,止渴。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茗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人不睡。饮之宜热,冷则聚痰。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止渴除疫。”又说:茶能平息忧虑。
唐陆羽《茶经》引《本草·木部》:“茗苦荼,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
又引《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
又引张载“芳荼冠六情”之句。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
日本源顺《和名类聚抄》:“茗茶苦寒,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
宋陈承《重广补注神农本草》:“茶治伤暑合酲,治泄痢甚效。”
《物类相感志》:“陈茶末烧烟,蝇速去。芽茶得盐不苦而甘。”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茗茶气寒味苦,入手足厥阴经,治阴症,汤药内入,去格柜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
元吴瑞《日用本草》:“茶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甚效。”
明汪机《石山医案》:“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明张时彻《摄生妙方》:“治脚丫湿烂,茶叶嚼敷有效。”
明陈仕贤《经验良方》:“茶能治喘嗽。”
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煎浓饮吐风热痰涎。”
又说:茶能助消化,清醒头脑,加强视力,减少睡眠,排除酒毒,消除暑热。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又引杨拱《医方摘要》:“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大白蚁,以茶子为末,吹入鼻中取效。
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陈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气薄味厚,入手太阴经,少阴经,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为饮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化矣。”
明周履靖《茶德颂》:“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
明李中梓《本草通玄》:“茗苦甘微寒,下气消食,清头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暑。”
清汪昂《本草备要》:“饮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多饮消脂,最能去油。”
清张璐《本草逢源》:“徽州松萝,专于化食。”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茶茗,大者为茗,小者为茶。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煿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衂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至于空心饮茶,既使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丁福保在年写成的《食物新本草》说:“茶有消毒之效力,凡误食鸦片及吐酒食者,饮之可免其患。“
谢观在年编的《中国医药大辞典》说:“茶根煎汤代茶,不时饮,可治口烂。茶清热降火,清食醒酒,用作兴奋剂神经药。又为利尿剂。又治疲劳性神经衰弱症。芳香油能刺激胃分泌增多,由幽门而达十二指肠、小肠等处,始次第将茶精吸入血中。由微血管而传达中枢神经,使血液循环加速,遂被激而兴奋。惟效力微,甚而时间亦短促。”
此外,《秋灯夜谈》说:“吃大量猪头肉中毒而生痈疽,惟有松萝茶可解此毒。”《救生苦海》说:“泡过残茶,积存瓷罐内,如若干燥,以残茶汁添入,愈久愈妙,为烂茶叶治无名肿毒,犬咬及烧成疮,具效如神。捣烂以泥敷之,干则以茶汁润湿,抹去再换,敷五六次全愈。”
茶治多种疾病,经过历代传习,效用越来越大。但也有的记载,既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也不是自身饮茶医病的体会,而是单凭主观想象,虚玄夸大饮茶的作用。
如唐代儒医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贵在茶也,上通天境,下资人伦。”真是玄乎其玄!又说:“诸药为百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更是夸大至极。
茶叶可以治病,历代医药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和缪希雍《本草经疏》才相继阐述古中医的药理作用。谢观编写的《中国医学大辞典》,摘要论述现代的药理,而未涉及大多数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陈椽所编《茶与医药》一书,上半部引述茶的古医学,下半部论述茶中数十种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随着中草药研究的深入,茶叶药理作用也必然会得到透彻的论述。
古时除了专用茶叶治疗某些疾病外,茶与其他中草药配合验方治病也不少。
如,魏张揖《广雅》,唐陆羽《茶经》引《枕中方》、《孺子方》,唐孟诜《食疗本草》,李绛所传《兵部于集方》,宋孙用和《传家秘宝方》,申甫等12人《圣济总录》,陈师文《太平惠民和济方》,朱端章《卫生家宝方》,杨士瀛《仁斋直指方》王守愚《普济方》,慈洗冤《经验方》,元孙允贤《医方集成》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明俞朝言《医方集论》,李时珍《本草纲目》引《胜今方》、《简便方》、《经验良方》、《圣惠方》、《鲍氏方》、《摘玄方》,清钱守和《慈惠小编》,许克昌、毕清《外科治症全书》,鲍相璈《验方新编》,韦德进《医药指南》,以及近代周复生《医药指南》等等,都有茶药配方。
历代各种专书也同样记述有茶的治病功效。
如,东汉华佗《食论》,晋张华《博物志》,弘君举《食檄》,唐陆羽《茶经》,公元年日人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宋赵佶《大观茶论》,明顾元庆《茶谱》,张大绶《茶谱外集》,高谦《茶谱》等等,都说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古今中外的著名医生也都提倡饮茶。医药专家进行的科学研究或临床实验的结果证实,茶确有治病功效。
综上所述,饮茶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益思少睡,解毒止渴,兴奋解倦,消食除毒,去痰,利尿明目,增加营养,增强体质。经常饮茶可以治疗一般性的轻微疾病。我国福建、广东一些地方,将茶作为医治伤风咳嗽的便药。
小寒为十二月之节。昬奎中,晓亢中,斗建丑位之初,律中大吕。小寒之日,雁北乡,后五日鹊始巢,后五日野雉始鸲。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角力,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修祭禽之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