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方以单味药成方,是中医方剂的基础。历代名医多重视单方的运用。本文以《温病条辨》的六首单方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对其功效进一步发挥,探讨单方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更广泛的单方研究打下基础。
温病条辨单方
单方,指没有佐使药,仅用一味药而成方。有医家解释“单”也作“丹”,将单方比作丹方,表示其有仙丹样的奇效,也有人解释为“端”,认为单方是医药的发端。以上两种解释固然是多出于附和而强行解释,但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历代医家对单方的重视程度。现代明医叶橘泉先生便有《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一书广为流传。单的本义是大,引申义是周、尽。据《诗·大雅》其军三单。《笺》大国之制,三军以其馀卒为羡,单者无羡卒也。《广韵》单复也。《正字通》单者,复之对也。《扬雄·甘泉赋》单埢垣兮。《注》单,周也。单与复相对,也暗指在大之中包含周、尽两种含义。在临床诊疗中,疾病有主症有次症,古人治病,有时发现单一药物针对主症治疗,有极好的效果,主症消失后,次症往往不治自愈,因此将这一药物作为家传方,秘不外传。这也是单方的由来所在。历代医家向来重视这部分内容,但因其多秘不外传,所以在搜集整理上大多不成系统,且没有细致的考证,例如《验方新编》等书。而这部分内容在基层大夫中,受到极大的追捧,但应用于临床,或有效或无效,而不知其所以。
《温病条辨》被认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含方剂首,药物种。其组方多有味少效优的特点,而其中含单方六首。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对这六首单方进行整理,希望能给临床大夫以新思路,为单方的应用推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牛乳饮
原文: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
此以津血填津血法也。
牛乳饮(甘寒法)
牛乳一杯
重汤炖熟,顿服之,甚者日再服。
牛乳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的功效。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便秘。历代本草多认为其性微寒,味甘,但《新修本草》认为其“性平,生饮令人利,熟饮令人口干,微似温也”。在其药物禁忌方面,《证类本草》载:越瓜不得与牛乳同餐(时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为菜瓜。)。《炮灸大法》认为牛膝忌牛乳。《雷公炮制药性解》认为威灵仙忌牛乳。历代亦有医家认为秦艽畏牛乳。《新修本草》说“生饮令人利,熟饮令人口干”,因此《本草拾遗》认为“服牛乳,必煮一二沸,停冷啜之,热食即壅,不欲顿服”。后世医家多认为腹中寒冷者不宜服用。现代研究多认为其有降血糖、降胆固醇、抗感染等作用。
二、甘草汤
原文:温病少阴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柯氏云:但咽痛而无下利、胸满、心烦等证,但甘以缓之足矣。不差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热微,故用此轻剂耳。
甘草汤方(甘缓法)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甘草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景岳全书·本草正》载:“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知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
在临床应用上,主要应用于九大症状[1]:1,脾胃气虚,本品甘平,炙用温而补中,益气健脾;2,心悸帐脏躁,本品味甘入心经,能补益心气,鼓动血脉;3,咳嗽气喘,本品甘润平和,归肺经,补益肺气,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病久咳均可应用。如《本草纲目》载《广利方》单用炙甘草为末服,治肺痿久嗽;4,腕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5,痈疽疮疡,本品甘平,生用则性凉,既能清热,又擅解读,治邪毒蕴结肌肤所致痈疽疮肿等症,单用内服、外敷均效。如《外科精要》治一切痈疽,以甘草熬膏内服,《疮疡外用本草》治皮肤突出红肿或湿疹瘙痒,以甘草煎汁,用消毒纱布蘸液湿敷,又本品善止茎中疼痛,尤以生甘草梢为佳,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如《珍珠囊》单用本品水煎,治茎中痛;6,热毒蕴结,上攻咽喉,可致咽喉肿痛,甘草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效佳,常单用或与苦桔梗同用,另《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载以生甘草配白矾,研为散,含化咽津,治口疮有效;7,药食中毒,《本草图经》载“甘草能解百药毒,为众药之要”,《备急千金药方》治食牛肉中毒,以水煮甘草汁饮服,《本草蒙荃》解食物与砒霜中毒,以甘草与黑豆同煎服;8,调和药性;9,风湿痹痛,《景岳全书》云“甘草……坚筋骨,健脾胃”。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出现浮肿、血压升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若必须大量久服时,可配伍泽泻、茯苓等利水渗湿药,并宜低盐饮食。
三、猪肤汤
原文:温病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此《伤寒论》原文。按温病热入少阴,逼液下走,自利咽痛,亦复不少,故采录于此。柯氏云:少阴下利,下焦虚矣。少阴脉循喉咙,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咽痛胸满心烦者,肾火不藏,循经而上走于阳分也;阳并于上,阴并于下,火不下交于肾,水不上承于心,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用其肤以除上浮之虚火,佐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源,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自除,而下利自止矣。
猪肤汤方(甘润法)
猪肤一斤(用白皮从内刮去肥,令如纸薄)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
本方源于《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长沙药解》载“猪肤利咽喉而消肿痛,清心肺而除烦满”、“猪肤善于清肺,肺气清降,浮火归根,则咽喉与烦满自平也”,以此为论据,刘贤钟[2]用猪肤汤治疗大量慢性咽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顾介山[3]用猪肤汤治疗失音有效,伍玉元[4]以猪肤汤加生地,熟地,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雪梨浆方
原文: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此皆甘寒救液法也。
雪梨浆方(甘冷法)
以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
三四、阳明温病,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雪梨浆(方法见前)
《不居集》载“雪梨浆解烦热,退阴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剂也。”《本草纲目》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医学答问》载“梨,名称不一,惟雪梨入药(即乳梨也,皮薄肉白如雪。)连皮生食,甘寒润五脏六腑;去皮熟食,酣甘助湿。脏腑实热者尝则救补,虚寒者尝则损毒。”《外科证治秘要》载“阴虚郁火喉痹,有患之数年,最难速效,惟雪梨最为合宜”。可见雪梨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
五、水仙膏
原文:温毒外肿,水仙膏主之,并主一切痈疮。
按:水仙花得金水之精,隆冬开花,味苦微辛,寒滑无毒。苦能降火败毒,辛能散邪热之结,寒能胜热,滑能利痰。其妙用全在汁之胶粘,能拔毒外出,使毒邪不致深入脏腑伤人也。
水仙膏方
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验方新编》载“水仙膏∶治对口、发背、乳痈、鱼口、便毒及一切恶毒,无论已破未破,均极神效。凡悬痈及诸疮久不收口者,立能止痛生肌,百发百中”。《中华本草》载“水仙花根,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钱骨梗喉”。
六、一物瓜蒂汤
原文:《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瓜蒂苦、寒,有毒,归胃经,有涌吐痰食,祛湿退黄的功效。在临床中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1,宿食毒物,本品味苦涌泄,具有涌吐宿食的作用;2,痰热壅塞,癫痫发狂,胸闷欲吐,如《太平圣惠方》单用本品研末吞服取吐治疗痰热内扰,上蒙清窍,发为癫痫,发狂欲走者,若痰涎壅喉,喉痹喘息者,亦可单用;3,湿热黄疸,湿家头痛,本品有行水湿,退黄疸的功效,《类证活人书》单用本品为末,吹入鼻中,令黄水出,治湿家头痛,头目昏眩,鼻塞而烦,又《千金翼方》瓜丁散单用研末吹鼻,令鼻中黄水出,治湿热黄疸,引去湿热之邪,而达到退黄之效。现代研究发现小剂量的瓜蒂对酒欲起抑制作用,可以用来戒酒,将瓜蒂0.3~0.45g浸泡于ml白酒中,7~15天后饮用,有效率97.3%。[5]
总结
单方历来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为百姓及中医从业者所追捧。但由于大多单方验方都是家传,秘不外宣,致使众多优秀单方遗失,实为医学界一大憾事。即使搜集到一些民间单方、验方,但大多无详实的考证,亦使其湮没在众多医学典籍中。现有幸得叶橘泉先生著《叶橘泉实用经效民间单方》一书,介绍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单方验方,刘剑锋教授对民间优秀验方的普查得以使众多有价值的验方不至于失传。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温病条辨》中的六首单方汇总整理,为以后的单方整理做一探索,希望能对临床大夫有所裨益。
[1]高学敏,钟赣生.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M].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刘贤钟.猪肤汤治疗慢性咽炎36例[J].中国民间疗法,,R.1(03):28
[3]顾介山,猪肤汤治疗失音[J],天津中医,.05-24:34
[4]伍玉元.猪肤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76例[J],湖南省中医杂志,,03:44
[5]窦建军,高海江,刘炳书.瓜蒂酒的戒酒作用[J].中国医刊..36(2):48
三品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