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5260474.html
一天一个执业药师小知识
距离执业药师考试只剩下29天了,大家复习的如何了?随着正式考试的慢慢临近,此时最要紧的还是有条不紊地复习。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中药一的实用干货,助力执业药师备考!
考点一
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考点二
五味:①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和川芎。气虚阴亏者慎用。
②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③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药物有木瓜、乌梅等。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④苦:能泄、能燥、能坚。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⑤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药物有昆布、海藻等。脾虚便溏者慎用。
⑥涩: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药物有猪苓、茯苓等。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考点三
常用“八法”的内容如下: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考点四
中药学的品种与栽培: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考点五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
考点六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主产地四川、西藏等。
(2)广药又称为“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广陈皮、广藿香等。
(3)云药主产地云南。如木香、三七、茯苓等。
(4)贵药主产地贵州。如天麻、天冬、杜仲等。
(5)怀药主产地河南。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6)浙药主产地浙江。如著名的“浙八味”。
(7)关药主产地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为主。如鹿茸、细辛、人参等。
(8)北药主产地河北、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部。如党参、柴胡、酸枣仁等。
(9)华南药主产地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苏、赣、皖、闽等)。如南沙参、牡丹皮等。
(10)西北药主产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古西部)。如当归、大黄、秦艽等。
(11)藏药主产地青藏高原地区。如著名的“四大藏药”——雪莲花、冬虫夏草、炉贝母、藏红花。
考点七
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品种、药用部位、产地、生产技术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
考点八
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
(1)双峰期。
(2)当有效成分的含量有一显著的高峰期,而药用部分的产量变化不大时,此含量高峰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3)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作为最适宜采收期。(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就是适宜采收期。
(5)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也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选择毒性成分含量最低、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采集为宜。
考点九
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①拣、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
②切片;
③蒸、烫、煮;
④搓揉;
⑤发汗:目的为促使变色,增加气味,减少刺激性,有利干燥。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⑥干燥: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考点十
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和三萜皂苷等。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
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考点十一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等。
考点十二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及升华法等。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考点十三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3)异喹啉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具有异喹啉或四氢异喹啉的基本母核,在植物中分布广泛。主要类型有简单异喹啉类、苄基异喹啉类、原小檗碱类、吗啡烷类;
(4)吲哚类生物碱,这类生物碱来源于色氨酸,其数目较多,结构复杂,多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根据其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简单吲哚类、色胺吲哚类、单萜吲哚类、双吲哚类;
(5)有机胺类生物碱。
考点十四
糖和苷的羟基反应包括醚化、酯化、缩醛(缩酮)化以及与硼酸的络合反应等。在糖及苷的羟基中最活泼的是半缩醛羟基,次之是伯醇起基,再次是C2-OH。
考点十五
苷键具有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一般的苷键对稀碱应该相当稳定,不易被碱催化水解,但苷键具有酯的性质时,如苷元为酸、酚、有羰基共轭的烯醇类或成苷的是基β-位有吸电子基取代者,遇碱就能水解。
考点十六
酶促反应具有专属性高,条件温和的特点。常用的酶有:①β-果糖苷水解酶:如转化糖酶,可以水解β-果糖苷键而保存其他苷键结构;②α-葡萄糖苷水解酶:如麦芽糖酶;③β-葡萄糖苷水解酶:如杏仁苷酶,可以水解一般β-葡萄糖苷和有关六碳醛糖苷,专属性较低。
考点十七
含氰苷苦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
(1)苦杏仁主要含有苦杏仁苷,《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含量不低于3.0%;
(2)桃仁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溶性物质、蛋白质、甾醇及其糖苷类、黄酮类、酚酸类等,其中脂溶性成分占桃仁干质量的50%,蛋白质占25%;桃仁含有氰苷化合物,其中苦杏仁苷的量为1.5%~3.0%,《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苦杏仁苷含量不低于2.0%;
(3)郁李仁主要化学成分为郁李仁苷A、郁李仁苷B、苦杏仁苷、香草酸、原儿茶酸、熊果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阿福豆苷、山柰苷等,《中国药典》以苦杏仁苷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苦杏仁苷含量不低于2.0%。
考点十八
含香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中国药典》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规定本品按干燥品汁,含秦皮甲素、秦皮乙素的总量不得少于1.0%。药材储藏置通风干燥处)。
考点十九
含木脂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
考点二十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
考点二十一
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主要有四类: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
考点二十二
挥发油的通性:
①性状:多具浓烈的特异性气味,其气味常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
②挥发性;
③溶解性:挥发油不溶于水,易溶于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油脂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在高浓度的乙醇中能溶解;
④物理常数;
⑤稳定性;
⑥化学反应。酸值、酯值和皂化值是不同来源挥发油所具有的重要化学常数,也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考点二十三
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龙胆。
考点二十四
含挥发油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肉桂。
考点二十五
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路、柴胡。
考点二十六
含甾体皂苷化合物的常用中药有麦冬和知母。知母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体皂苷和芒果苷,还含有木脂素、甾醇、鞣质、胆碱等成分《中国药典》上将知母皂苷BII和芒果苷定为知母。药材的质量控制成分,要求知母皂苷BII含量不少于3.0%,芒果苷的含量不少于0.7%。
考点二十七
强心苷的物理性质:
(1)性状:无色,晶体或无定形粉末,中性物质,有旋光性,对黏膜具有刺激性;
(2)溶解性:强心苷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含醇三氯甲烷等。苷元难溶于极性溶剂,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中。
考点二十八
含有强心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香加皮、罗布麻叶。
考点二十九
天然胆汁酸是胆烷酸的衍生物,在动物的胆汁中它们通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氨基以酰胺键结合成甘氨胆汁酸或牛磺胆汁酸,并以钠盐形式存在。
考点三十
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中药:牛黄、熊胆。
考点三十一
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蟾酥(《中国药典》以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为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要求两者总量不得少于6.0%)。
考点三十二
炮制目的:
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②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③增强药物疗效;
④便于制剂和调剂;
⑤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考点三十三
中药炮制中常用的辅料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液体辅料主要包括:
(1)酒: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
(2)醋: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
(3)盐水:食盐味咸,性寒。能软坚散结、强筋骨、清热、解毒、凉血、防腐,并能矫味。
(4)姜汁:生姜味辛,性温。升腾发散而走表,能发表、温中、散寒、开痰、止呕、解毒。药物经姜汁制后能抑制其寒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5)蜜:蜂蜜生则性凉能清热,熟则性温能补中。甘而平和可解毒,柔而濡泽可润燥,缓可去急能止痛,气味香甜能矫味矫臭;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气,十二脏腑之病皆宜,故认为其有调和药性之用。
(6)麻油:麻油味甘,性微寒。具润燥通便、解毒生肌的作用。固体辅料包括米、麦麸土、蛤粉、河砂、滑石粉。
考点三十四
常用饮片炮制方法:
(1)炒法:代表药物有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等;②炒焦的代表药物有山楂、栀子等;③炒炭的代表药物有大蓟、蒲黄、荆芥等;④麸炒的代表药物有枳实、苍术等;⑤米炒的代表药物有斑蝥;⑥土炒的代表药物有白术、山药等;⑦砂炒的代表性药物有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等;⑧滑石粉炒的代表药物有水蛭等;⑨蛤粉炒的代表药物为阿胶等;
(2)炙法:①酒炙的代表药物有大黄、黄连、当归、白芍等;②醋炙的代表药物有甘遂、延胡索、乳香等;③盐炙的代表药有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等;④姜炙的代表药物有厚朴、竹茹;⑤蜜炙的代表药物有黄芪、甘草、麻黄等;⑥油炙的代表药物有淫羊藿、蛤蚧;
(3)煅法:①明煅的代表药物有白矾、牡蛎、石决明等;②煅淬的代表药物有赭石、自然铜、炉甘石;③扣锅煅的代表性药物有血余炭;
(4)蒸法的药物有何首乌、黄芩、地黄等;
(5)煮法:藤黄、川乌、附子等;
(6)燀法:苦杏仁、白扁豆。
考点三十五
其他方法:
(1)发酵的代表药物有六神曲;
(2)发芽的代表药物有麦芽;
(3)制霜的代表药物有巴豆、西瓜霜;
(4)煨的代表药物有肉豆蔻;
(5)提净的代表药物有芒硝;
(6)水飞的代表药物有朱砂、雄黄。
考点三十六
《中国药典》中与纯度相关的检查主要包括杂质检查、水分测定、干燥失重、灰分测定、色度检查、酸败度测定等,并已成为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常规检查项。
考点三十七
《中国药典》对大多数药材和饮片规定了水分的限量,如人参不得过12.0%,红花不得过13.0%,阿胶不得过15.0%等。
考点三十八
《中国药典》规定,浸出物测定法有3种:
①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分为冷浸法和热浸法;
②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亦分为冷浸法和热浸法;
③挥发性醚溶性浸出物测定法。
考点三十九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考点四十
按物态分类的剂型:
(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露剂、搽剂、注射剂、洗剂、涂膜剂等;(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膜剂、锭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贴膏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等。
考点四十一
根据药物在溶剂中的分散特性,分为真溶液型液体制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乳浊液型液体制剂、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按制备方法分类有浸出制剂和无菌制剂。药物剂型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等,决定着给药途径等。
考点四十二
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根据药物性质、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考点四十三
《中国药典》对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其微生物限度均以本标准为依据: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严重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3)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4)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5)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6)有兼用途径的制剂。
考点四十四
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药设备与器械、制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等。
考点四十五
药物化学降解及其影响因素: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
考点四十六
通常有关贮藏条件的规定为:
(1)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2)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3)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4)熔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5)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C;
(6)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20°C;
(7)冷处:贮藏温度为2°C~10°C;
(8)常温:贮藏温度为10°C~30°C。
考点四十七
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降低温度、避光、驱逐氧气、增加抗氧剂、控制微量金属离子、调节pH。
考点四十八
浸出制剂主要特点为:药效缓和、持久、副作用小;服用剂量较小、使用方便;部分浸出制剂可用作其他制剂的原料;但某些浸出制剂稳定性较差。
考点四十九
煎膏剂具有体积小、稳定性好、较易保存、口感好、服用方便等优点。煎膏剂应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无焦臭、异味,无糖的结晶析出。不溶物检查不得有焦屑等异物,若需加入药粉,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加入细粉,待冷却后加入,搅拌均匀。煎膏剂中加入炼蜜或糖(或转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3倍。
考点五十
除另有规定外,流浸膏剂系指每1ml相当于饮片1g者;浸膏剂分为稠膏和干膏两种,每1g相当于饮片或天然药物2~5g。
考点五十一
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抗氧剂、惰性气体、金属离子络合剂。
考点五十二
常用抑菌剂:苯酚、甲酚、二氯叔丁醇等。
考点五十三
常用的止痛剂:三氯叔丁醇、盐酸普鲁卡因、盐酸利多卡因等。
考点五十四
输液剂的种类: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胶体输液和含药输液剂。
考点五十五
眼用半固体制剂基质应过滤灭菌,不溶性药物应预先制成极细粉。眼膏剂、眼用乳膏剂、眼用凝胶剂应均匀、细腻、无刺激性,并易涂布于眼部便于药物分散和吸收。
考点五十六
眼的药物吸收途径主要有两条:即药物进入结膜囊内主要经过角膜和结膜两条途径吸收。
考点五十七
水溶性基质代表品种:纤维素衍生物、聚乙二醇。
考点五十八
乳糖是优良的填充剂,制成的片剂光洁、美观,硬度适宜,释放药物较快,较少影响主药的含量测定,久贮不延长片剂的崩解时限,尤其适用于引湿性药物。喷雾干燥乳糖可选作粉末直接压片辅料。本品价格较高,可用淀粉∶糊精∶糖粉(7∶1∶1)混合物替代。
考点五十九
吸收:影响药物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因素如下:
(1)生理因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排空速率、其他;
(2)药物因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药物的溶出速度;
(3)剂型因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剂型、制剂处方及其制备工艺。
考点六十
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考点六十一
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定:根类中药无节、节间和叶,一般无芽。根的形状,通常为圆柱形、长圆锥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等。主根常为圆柱形,如甘草、黄芪、牛膝等,或呈圆锥形,如白芷、桔梗等,有的呈纺锤形,如地黄、何首乌等;多数细长的须根集生于根茎上,如细辛、威灵仙、龙胆等。单子叶植物的根一般为须根系,有的须根先端膨大成纺锤形块根,如百部、郁金、麦冬等。根的表面常有纵皱纹或横纹,有的可见皮孔;有的根顶端带有茎残基或根茎,根茎俗称“芦头”,上有茎痕,俗称“芦碗”(如人参等)。观察根的横断面或横切面特征。
考点六十二
草质藤茎较细长,多呈圆柱形,有的可见数条纵向的隆起棱线,也有呈类方柱形。质脆,易折断。断面可见明显的髓部,类白色,疏松,有的呈空洞状。大部分草本植物茎,如石斛、苏梗等,列入全草类中药。
考点六十三
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定:
①平坦状:如杜仲、黄柏;
②弯曲状:又分为槽状或半管状(如企边桂)、管状或筒状(如杜丹皮)、单卷状(桂圆)、双卷筒状(厚朴)、复卷筒状(锡兰桂皮)、反曲状(石榴树皮);
③表面有外表面和内表面;
④折断面有平坦状(杜丹皮)、颗粒状(桂圆)、纤维状(合欢皮)、层状(黄柏);
⑤气味。
考点六十四
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定:一般应注意叶片的形状;长度及宽度;叶端、叶缘及叶基的情况;叶片上、下表面的色泽及有无毛茸和腺点,叶脉的类型、凹凸和分布情况;叶片的质地;叶柄的有无、形状及长短;叶翼、叶轴、叶鞘、托叶及茎技的有无;以及叶片的气和味等。代表性药物有侧柏叶、淫羊藿、大青叶、蓼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罗布麻叶、艾叶、紫苏叶。
考点六十五
常见的花类中药有圆锥状、棒状、团簇状、丝状、粉末状等;颜色一般较新鲜时稍暗淡,气味也较新鲜时淡。鉴别时,以花朵入药者,要注意观察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数目及其着生位置、形状、颜色、被毛与否、气味等;如以花序入药,除单朵花的观察外,需注意花序类别、总苞片或苞片等。菊科植物还需观察花序的形状,有无被毛等。
考点六十六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斑蝥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地龙、蛤蚧、乌梢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如鹿茸、鹿角等;②鳞、甲类:如穿山甲、龟甲等;③骨类:如豹骨、狗骨、猴骨等;④贝壳类:如石决明、牡蛎等;⑤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等;
(4)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如麝香、蟾酥等;②排泄物:如五灵脂、蚕砂等;③其他生理产物:如蝉蜕、蛇蜕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等。
今天是世界药师日,药学并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罗马大道”,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总会失去亦会获得更好的未来,相信大家好好备考,今年一定一举拿证!
编辑:水草
青医君会持续为同学们推送全国各地最新最快最全面的报考信息!请同学们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