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ldquo早餐rdquo2

润秋燥,白色食物首当其冲

白色食物

甘蔗:味甘、涩、性平,有滋阴润燥、和胃止呕、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津液不足所致的口干便秘、咳嗽痰少,胃津不足干呕,热伤津液所致的口渴心烦。

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消痰、止咳、降火、清心等功用。适用于秋燥或热病伤阴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

豆浆:性味甘平,补虚润燥,清肺化痰。常用于身体虚弱及产后气血不足,久病肺虚咳嗽及痰火哮喘诸症。

藕:性味甘凉,色白入肺,可止血生津、清热润肺。熟藕能健脾、补胃、养阴、润燥,有滋阴、补血、止泻之功效。

含白色食物的食疗方

山药红豆银耳羹

配方:新鲜山药克,红豆50克,银耳15克(干品),冰糖适量。

做法:山药洗净切块,银耳泡软。红豆放入锅内,大火煮滚后,转小火煮0分钟。加入山药、银耳,煮滚后转小火焖约10分钟即可。

功效:滋阴健脾,益气养血,山药健脾开胃,红豆养血。银耳又称白木耳,具有补益胃气、润肺生津、提神健脑等功效,常用来治疗虚劳咳嗽、痰中带血、老人体虚、消瘦纳呆等症。相较于黑木耳,白木耳性偏凉,养阴生津作用较强。

山药百合大枣粥

配方: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枚,薏仁0克,大米适量。

做法:将山药、百合、大枣、薏仁、大米洗净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山药具补脾和胃之功效,百合清热润燥,大枣、薏仁健脾养胃。

杏仁粥

配方:甜杏仁1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去皮甜杏仁研成泥状,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中,倒入适量水煮沸,再以慢火煮烂即可。宜温热服食,日服2次,可作早晚餐。

功效:杏仁具清肺止咳之功效,粳米养胃、止咳平喘。

育儿“潮”观念:6月龄,不是断奶“分水岭”

传统的过早给宝宝采取骤然断离母乳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不适应,尤其是有些妈妈在断乳母的同时还会离开宝宝几天,这会给宝宝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于是,宝宝拒奶、哭闹,营养和睡眠都受到影响,最终发生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医院,搞得家人身心疲意,正常的生活被完全打破。其实,就营养价值而言,6个月以后的母乳同样有营养,分娩后1~10个月期间的母乳,被称为成熟乳,是宝宝的最佳营养来源。

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有很多好处、对哺乳妈妈来说也益处多多。

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有爱

对小宝宝来说,母乳的各种营养不但品种齐全、搭配合理,且容易消化吸收。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溶菌素及抗炎与免疫调节因子等,可以保护小宝宝免于各种病菌的感染,同时还可以降低宝宝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降低成长后发胖的概率。

母乳中还会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称“脑黄金”)核苷酸、氨基酸与乳糖等物质,能促进脑细胞发育,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

同时,哺乳的过程中,婴儿和母亲有皮肤对皮肤、眼神对眼神的接触,满足了婴儿对温暖、安全及爱的需求,增进了母子感情,更与婴儿的人格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此外,母乳为直接喂哺,温度话宜,不易破污染,经济、实惠又安全。

妈妈:更快乐更健康、更苗条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使新妈妈更容易有口享受到为人母的心理满足,而且可以促进子宫恢复,同时排卵会暂停,可达到自然避孕的效果。

哺乳还可以减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险,降低以后发生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保护母亲健康。

对关心身材的“潮妈”来说,哺乳还有个好处,那就是能有效消耗怀孕时累积的脂肪,促进身材恢复,避免产后肥胖。

“潮行动”:母乳喂养可至2岁

母乳喂养多长时间为好?建议没有特殊疾病的妈妈最好哺乳至宝宝10个月~1岁,并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延长或缩短哺乳时间,将断奶安排在宝宝8个月~一岁半都是合理的。其中,建议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宝宝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可至宝宝2岁甚至更久。

断奶不宜骤然进行,而应循序渐进,让宝宝生理和心理逐步适应。一般情况下,如果选择9个月完全断奶,则可以从宝宝6个月开始逐渐减少哺乳次数,以辅食等代替。比如:原来一天喂8顿母乳,从宝贝6个月开始逐渐减少为6顿或4顿母乳,其他以辅食替代;到8个月时,减少为一天2~顿母乳,到最后完全断母乳。

Tips

无论是对宝宝还是对妈妈来说,或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看,母乳喂养实在是好处多多。但对于现代职场女性来说,产假结束后继续哺乳面临着不少困难,这时可灵活对待。如:有条件的可上班时挤出母乳存于冰箱中带回家以供宝宝次日白天所需,上班不远的可中午回家哺乳.....上班后实在没有条件继续母乳喂养的妈妈也不用担心,在保证宝宝营养均衡的基础上,下班后多花时间陪伴宝宝,是促进宝宝身心健康,增进母子感情的最佳途径。

月经不调,常推大拇指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期、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并伴有其他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经血不调。临床上包括月经提前或推后、月经不规律、月经过多或过少等症。一般来说,月经周期21~6天之间都算正常。但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在确定没有怀孕的情况下,难免有所担心。医院就诊,在家也可试试一种简单安全的催经方法——推大拇指。

具体方法是:在双手大拇指背侧,第一节关节中央线上,有三个穴位,称为“制污穴”。此穴接近手之虎口,为人身“风水宝地”,其行气理气作用很强,所以在清理机体垃圾、促进伤口修复愈合方面效果很好,临床常用来治疗青春痘、中耳炎、皮肤病及妇科疾病等。因手部穴位较小,可以用对侧手拇指点揉的方法刺激此穴。按摩穴位时,也可辅助使用一些工具操作,比如钢笔尾部(圆润光滑的部位)进行按压。点揉或按压的基础上,再从大拇指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皮肤干燥可以涂抹润肤乳或橄榄油,左右两手,早中晚各00下,感觉酸胀代表有效果。如果经常月经推迟,可提前7天按摩此穴。

怕“风”的“心”

为什么说“心”怕“风”

《黄帝内经》最早对“风”的特性进行了概括。《素问·风论篇》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中医指的“风”分为外风与内风,既是外邪致病的先导,又是内伤杂病的诱因。“风”作为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性善行而数变,与风湿、风痹、风痒、中风等病证密切相关,还会引发胸痹、心痛。中医典籍中有“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心痛引背多属风冷”等语,风邪无形,常渗透侵入心之脉络,兼夹他邪致心脉痹阻。因此,“风邪入络,脉络阻滞”也成为冠心病发作的关键病理环节。加之,中老年患者肾精亏耗、气血不足,血虚引动内风,与痰相结,合为风痰,闭阻心胸络脉,则呈现胸痹、心痛。因此,在传统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疗法基础上,配合“祛风”治疗,控制发病环节,有利于提高证治疗效。

“心”病用“风”药

远古以来,人们不断想象:世间藏有“神药”可以祛风除邪。如先秦典籍《山海经》记载:“又东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枝叶如垂柳,根木若鸡卵的“荣草”,似乎真实世界难以寻觅。但现实生活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祛风药物。中医治疗冠心病时,常常选用羌活、独活、防风、白芷、葛根、威灵仙等以祛风除湿散寒,亦选用川芎、延胡索、当归等血中之气药以祛风养血通络,师南宋名医陈自明“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清代内廷御医常用药茶以防治疾病,被称为清宫代茶饮。因其方小功专,服用方便,可以多服、频服,不仅被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和善后调理,在危重病的抢救中也不时“崭露头角”,医院治疗疾病的特有剂型,冠心病患者不妨一试。选用川芎克,菊花5克,山楂克,生晒参或党参2克,灯心草1克,上述5味药材一并置于茶具内,冲入沸水,加盖焖泡15分钟后饮服。茶汁喝完再加沸水冲泡,每日2~次。此药茶据清宫代茶饮化裁而来,祛风活血、宁心安神,补而不燥、行而不滞,药性平和醇缓,适合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

此外,冠心病患者在正确饮食、适量运动、调摄精神的同时,在外出活动、户外锻炼时有意识地规避风邪侵袭,预防感冒,则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冷暖急剧转换、气候频繁变化之季。御防风邪可使气血条畅、经脉通达,祛除风邪可使寒湿得散、痹痛缓解,平安守护冠心病患者怕“风”的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yy/97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