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科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78663.html
3.1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普查
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科,属,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科,属,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3.4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万吨和1.5万吨。
3.5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脉理求真》
今天这篇文说,我想跟你聊聊号脉的事儿。
我觉得,号脉,作为中医的传统诊断手段,对中国人来说,是有功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繁衍生息到今天,和中医号脉分不开。三指之下,方寸之间,中医凭此遣方用药,救了不知多少人。这里头,很可能包含了你我的祖先。
号脉,到底对中医治病有什么意义?
对此,我想给你说个医案。这个医案的主人公,是我国当代中医方剂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人物,连建伟老师。
连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主任委员。
有一回,连师接待一个女患者,年74岁。主要症状,就是耳鸣、尿频、夜梦多。这个患者走了不少地方,看了不少中医,效果一般。
来找连师之后,连师见其舌苔薄腻,于是细查脉象。
结果,这一诊脉,就花了好长时间。到最后,患者有些不耐烦了:别的中医都那么快,你咋这么慢啊?
连师不为所动,继续认真诊脉。最后诊得脉象,是右关虚大,左关虚弦。
什么意思啊?这个两手的脉啊,左右两边代表的意义不一样。
简单理解,左侧寸关尺,分对应的是人的心、肝胆、左肾。右侧寸关尺,分别对应的是人的肺、脾胃、右肾(肾阳)。所谓右关虚大,左关虚弦,就是说,这个人的脾胃之脉,虚而大。肝脉,虚而弦。
那么,虚大和虚弦,又代表什么呢?对此,《脉理求真》当中有一段精彩论述。我复述一下:
虚为气血空虚之候。故浮而虚者为气衰,沉而虚者为火微,虚而迟者为虚寒,虚而数者为水缺,虚而涩者为血亏,虚而弦者为土衰木盛,……虚而大者为气虚不敛。
发现没,上文中的患者,脾胃之脉虚大,说明气虚不敛。就是说,气太虚弱了,收敛不住,所以脉象偏大。肝胆之脉虚弦,说明由于脾土之气太弱了,肝木之气因此而上逆。就好像土太薄了,根本稳不住肝木。
所以说,两边的脉象,都在提示我们,问题出在脾虚气弱上头。
如此分析,一切都顺理成章了。老人家耳鸣,乃是脾虚,气血不能上濡耳目。尿频,乃是脾胃气虚,收摄失常。夜梦多,乃是肝木之气摇曳,肝魂不安。
嗯,思路出来了,这就是要补益脾气,柔其肝木啊。
于是,连师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太子参25克,生黄芪25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炒陈皮6克,炒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5克,炒白芍15克,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秫米20克(包),丹参20克。一共是14剂。
结果,这个配伍,患者连服40多剂,诸证悉平,中间略有加减。
如果你对我之前所述的内容理解了,这个配伍你就看懂了。这里头,太子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这都是健脾益气的。配合柴胡升麻,这就有了补中益气汤的意思。补中益气汤,就是健脾益气,升举清阳之气的。
同时呢,你再看,其中柴胡、白芍、茯苓、当归这些配合在一起,使得全方又有了逍遥散的意图。逍遥散,就是调和肝脾的,化解肝郁脾虚之候。你不是土虚木盛吗?这就用了柔肝健脾的配伍。
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半夏和秫米健脾和胃,助眠安神。丹参一味,安神活血。这就是基本意图。
总之啊,这里头就是健脾益气,调和肝脾,和胃安神。
其实,这个医案到不是很难理解。关键是,我们得清楚,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脉诊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如果不从脉象入手,得知患者的基本身体状况,治疗是无从下手的。连师之所以一方中的,原因就是他准确掌握了患者的脉象,了解了基本的病因病机。
你说,诊脉重要不重要啊?
全文完。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提示: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勿随意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书籍免费领?
你没有听错
真的免费领!
具体如下
想领哪本你就点哪本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