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 http://m.39.net/pf/a_4509117.html编者按
为纪念爱国棋王谢侠逊周年诞辰,10月20日,谢侠逊棋王文化高峰论坛暨全国象棋国际象棋邀请赛在我县开幕。有幸获得谢侠逊长孙女谢作陶女士关于谢侠逊象棋报国轶事的两篇文章,棋王谢侠逊的爱国主义精神读之令人动容。特刊文章,以飨读者。
谢作陶谢侠逊长孙女,现年86岁,上海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原系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小小棋子挑起抗日救亡重担
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我的爷爷谢侠逊坐不住了,他立意要奔赴前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一家老小十多人的生活全仗他供养,如何安顿眷属?他先稳住奶奶,把全家从上海送回故乡平阳,因乡下开支省,苦日子能维持。然后支身赴南京请缨抗日。记得爷爷离家那天,我才五岁,看到他手拎一只旧皮箱,身穿灰色长衫,快步往外走,奶奶一把揪住他的衣衫,又哭又喊:“你爸不能走啊,你丢下一大群儿女叫我怎么养活他们啊……”。爷爷用力扒开奶奶的手,说了声:我会回来的,眼圈一红,在众儿女的一片哭声中疾步奔出家门。当时我也跟着大家一起哭,不明原因。长大后懂了,这正是爷爷舍家报国的壮举!
爷爷到了南京,首先拜访了当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参事的老朋友岑有常,说明了来意,恳求举荐自己。岑说:张治中将军不久前还提及你,先去拜访他再说吧。于是二人同去张将军府。张治中见到爷爷来访,非常高兴地说:“早盼晚盼,总算把你盼来了!啥也别说,先杀一局如何?”爷爷连声说好。这一局以和结束。弈过之后才言归正传。张将军听爷爷说起自己第一次受邀到南洋诸国访问,海外侨胞抗日情绪高涨,都愿意为祖国效力时,将军未说话,却走到书桌前,拈笔在手,略一凝思,在便笺上写上几行字:“虽賸一兵一卒,亦必须抗战到底,必得胜利而后已。”末了署名盖章赠送爷爷,并说:“你的爱国心我清楚,你的要求我会放在心里的。”
翌日,老乡卢雪正来访。此人在国民党宣传部长邵力子身边工作过。邵与我爷爷有一面之交。卢雪正告诉他,国民党政府最近要遴选五个人,以巡回大使名义,到欧美和南洋群岛等国去活动,宣传抗日,求援募捐。其中派到欧美的四个人已经选定了,是萨镇冰,胡适,于斌和陈树人,到南洋群岛的还没有适当人选。这事由邵力子负责,他曾提到过你,认为你上次去南洋,以棋会友,反响很好。卢雪正又说:“不过如今的形势有所不同,你去了,可能不会那么顺利,说不定还会遇到麻烦,甚至还有危险,你已年过半百了……”听到这里,爷爷急切地说:“雪正兄,我这个人你还不了解?请你就去向邵公说一声,只要信得过,我一定尽力而为,‘青山处处埋忠骨’,我这次出来,早打定主意,要埋骨他乡的”。
不多日,邵力子果然答应了谢侠逊的请求,极力保荐他担任南洋巡回大使。事情决定之后,邵力子把爷爷请到家里,慰勉了一番,并问他:“另外四位大使出去,每人都要求另带四个助手,你要几个?”爷爷脱口而出:“十六对”。“十六对?”邵力子一时弄不明白。卢雪正忙接口说:“侠逊兄要的十六对,就是一付棋子呀!”邵力子一听,恍然大悟,不禁哈哈大笑。并说:“好,我想了几句话,写给你。”说罢,展纸磨墨:“胜者所用败者之棋,明乎此义,复兴中国何难哉!侠逊先生重游南洋,值抗日战争严重,书此赠行”。
任命谢侠逊南洋巡回大使的消息传了出去,引起轰动,议论纷纷,都感到这个任命太出人意料了。有的说:谢侠逊不过是个下棋的,竟然能与萨镇冰,胡适,于斌,陈树人这几位名流硕彦并列,荣膺大使之职,不怕人笑话?有的甚至说:用一个下棋的代表国家出使海外,太不成体统。就算他颇有名声,也只是江湖上的三教九流人物,上不了台面……这些流言蜚语传到了张治中耳边,他当着我爷爷的面大声说:“这些小人之见不予理睬,你只管理直气壮当你的巡回大使便是了!”转身题字赠与爷爷,写道:“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此事虽小,可以喻大!”张将军的表态终于使流言蜚语者闭咀了。
其时,冯玉祥将军也在南京,对爷爷的爱国行动很是赞许,特地写了“象棋国手”四个字赠他。其他一些国民党要员,如于右任,何应钦,孔祥熙,顾祝同,龙云,陈诚,孙科,张群,陈铭枢,熊式辉,朱绍良,朱家骅等人也都先后赠以书词,予以慰勉。当时在南京的老友还设宴送别。爷爷感慨万千,赋诗一首:“临别前宵共聚餐,匈奴未灭梦难安。天南一洒伤心泪,破碎河山不忍看。”
次日启程,爷爷在站台上与送别者一一握手话别。想不到李宗仁将军也来了,他紧握爷爷的双手,神情激动,命随从取出一卷纸赠与爷爷,上面写道:“有焦土抗战之决心,持久战的精神,最后胜利必属于我们!”他说:“这几句话是送给你的,更希望你转告海外的父老兄弟,表示一下我的决心。”
年11月,爷爷经香港直达菲律宾。船抵马尼拉时,当地的华侨领袖,商会代表,棋界朋友都到码头迎接。谢侠逊马不停蹄,当晚就在中华青年会召开象棋抗战大会。马尼拉的侨胞和棋迷们仰慕棋王的大名,老早就蜂拥前来参加大会,一千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大会主席是当地棋坛盟主许友超,他致欢迎词后,商会代表和谢侠逊先后讲演。接着就开始举行象棋比赛。首战由谢侠逊与许友超对垒。谢暗想:这棋怎么下好?要好好斟酌一番才是:上次来南洋,是以棋会友,要把棋艺发挥极致,免不了要拼杀决斗,而这次来的目的是宣传抗日,象棋比赛只是余兴节目,借此来鼓舞侨胞的情绪,吸引参与者罢了,同时也要照顾到当地棋友的情绪,切不可因棋局的得失而造成彼此隔阂,对募捐工作不利。不过,棋还是要认真地下,不能让观众看出有丝毫敷衍的痕迹,以致使他们失掉兴趣。总之,要掌握好分寸,这比争强好斗,打拼输赢要难办得多。
果然,他对许友超第一局和了,以后又连战号称“五联军”的郑孔珍,李麒麟,张云章,周一尘和陈承佑。据当地的《华侨商报》报导当时盛况说:“至最后关头,战情非常紧张,棋王以长期抗战及百折不挠的精神,妙着迭出,转危为安,终而庆祝和平成功……”。
这也就是说,比赛结果,全是和棋。而且每次又是棋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忽然亮出一记杀手锏,使对方识得厉害,但他又不逼人太甚,最后握手言和。所以对观众们说来也很有兴趣,从而也更显出了棋王的深厚功夫。
可是,棋赛刚刚结束,祖国传来消息,南京沦陷了。首都被日寇占领不就等于亡国?华侨忧心忡忡。谢侠逊征得使馆同意,马上组织一次“全菲侨胞救亡大会”,约请当时有识之士和使馆人士登台演讲。大会那天,几位演讲者声泪俱下地阐述祖国抗日战争的形势,说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是胜败的关键,关键在于举国上下,海内海外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矢志不渝,坚持到底,一定胜利。作为侨胞,虽不能亲冒矢石,血战沙场,但在财力物力上支援国家,是能够办到的。会场上悬挂了一幅谢侠逊大使撰写的对联,运用我国的历史典故论证当前的战局,十分激动人心。
上联:
廿年霸越,三户亡秦,抗战奋前途,
莫辜负菲岛潮声,岷江蟾影。
下联:
汉患匈奴,唐遭突厥,古今同劫局,
应急效班超投笔,卜式输财。
会上,众人听了讲演,看了对联,群情激动,当场慷慨解囊,踊跃捐赠,秩序很难维持。后经协商,由旅菲华侨团体负责,每月认捐法币壹百万元,支援祖国抗战,一直到抗战胜利为止。从年1月至年12月菲律宾沦陷为止,前后三年十一个月,他们向祖国汇献了法币四千七百万元。
谢侠逊在菲律宾通过象棋活动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大大鼓舞和激发了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增加了抗日救国的信心。而谢侠逊第一站就取得义捐的重大成绩,更增添了这次出使的信心。但汪伪分子捣乱破坏没有停止过,给他寄匿名恐吓信,内夹子弹,要他“滚出菲律宾”爷爷不为所动。
过了年元旦,爷爷向印尼瓜哇泗水城出发。一下船就听说侨胞们抗日情绪颇为低落,原设的筹赈义捐机构,已处于半瘫痪状态,一些职员因贪污被撤了职,办事处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于是谢侠逊就先去找葛总领事和筹赈负责人戴愧生(国民党中央委员),共商在当地侨胞中推销抗日公债等事宜。这位戴中委见谢侠逊不过是一位棋手,心中老大看不起,接见十分傲慢,爱理不理地问:“谢先生来此有何公干?”谢早已料到此行必有障碍,他以抗日大计为重,拿出国民政府委任状,说道:“侠逊是来宣传抗日的。”这位戴愧生官架子十足,对谢打量一下,故意夸大其词说:“谢先生,瓜哇的侨胞不爱国,对义捐不感兴趣,敢问有何高见?”“不,泗水的侨胞我了解,他们是最爱国的。”谢侠逊理直气壮地说:“早两年前,我也曾来这里赛过棋,他们早就组织了华侨救国后援会,其中有很多委员和我下过棋,他们的爱国热情很高,大有报国无门感叹,何以见得他们不爱国呢?”戴虽知理亏,但仍老着脸皮,想再发发威风。葛总领事连忙打圆场说:“爱国之心人皆有之,谢先生你有何高见?”
谢侠逊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他认为泗水的棋风甚盛,目前之计,可以先用象棋比赛作号召,进而激发侨胞们的爱国热忱。他说:“我是个操象棋末艺出身体者,三句不离本行,先从象棋招引侨胞观棋,然后借机动员筹赈……”戴中委听到这里,已经有些耐不住了,冷冷地哼几声说:“请问谢先生,难道区区象棋也能抗日吗?”
谢侠逊便将冯玉祥,李宗仁,邵力子,张治中,顾祝同,张发奎,于右任等南京党、政、军显要人物的手笔,从手提包中一一取了出来,放在桌上说:“这是诸公的手笔,委任谢某出国以象棋来宣传抗日,谨请诸公评论。”戴愧生看了这些手笔,不禁目瞪口呆,再也讲不出半句话来,葛总领事见状,赶忙调墙转舵,对谢侠逊说:“那就悉听先生的安排吧,我们定能骥尾,为你效劳就是了。”
谢侠逊得了领事这句话,便四处联系棋界人士,组织比赛,他单骑上阵,与各战将举行车轮大战。据当时《泗水商报》所载:棋王谢侠逊,自菲律宾到泗水来,当地棋坛各战将,本抗敌之精神,均大显身手。参观者异常踊跃,总动员令一下,車马炮兵,齐向棋王进攻。全场空气顿现紧张,棋王一人迎三十七组,至深夜十一时许,尽欢而散。
为了吸引更多的象棋爱好者参与抗日募捐,爷爷果断采用车轮战弈棋形式。所谓车轮战,高手位于圆的中心,沿着周围安排多个棋手与高手对弈,以满足众多棋迷能直接与高手对弈的欲望。此形式是棋王创造的,在泗水采用,取得很好效果。只见棋王一人对三十七组交锋,应付四面的环攻,能够招架已经不易,还手尤加困难。可是谢侠逊却神态自若,应战从容,不骄不躁,鏖战三个多小时。观众中,一时欢呼,一时惊叹,一时惋惜,对棋王惊人的记忆力和精湛的棋艺,无不表示钦佩。谢侠逊见时机成熟,趁热打铁,当场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亡。他在会上首先吟出一首诗来:“来经菲岛,去往星州,救济望同胞,无数灾黎哀此役。三婿从军,二儿投笔,宣传末艺,百年奇耻雪今时。”原来他有三个女婿,二儿子,全家五人都已参加抗日战争,为的是保卫祖国神州大地。这样一来会场情况比原来估计的乐观许多,侨胞们埋在心中的爱国热情,象火山般喷发出来,无不踊跃捐款。有的妇女在抗日救亡大会上,当场就脱下金手镯,金耳环,交给会议主持人。不多日,共收捐款达九百余万元。圆满结束了第二战的工作。
接着,他又乘火车经三宝垄到井里汶,在这里受到侨胞热烈欢迎,并在中华慈善会举行了慈善棋赛的公开表演。次日抵达万隆。华侨在万隆聚居甚多。棋王在万隆抗日宣传大会上亲拟了一副对联,联曰:
由岷江重到隆中,数局谱突情,
那堪峰火惊心,亿万流离长痛哭。
向狮屿前赴湄上,一样传战讯,
只望侨胞努力,满盘胜利可操作。
对景对情,贴切有力,人们看了都频频点头称是。会后又接连举行了多场棋赛。在这里他度过了在异地第一个春节。节后他抵达雅加达。这里有他最熟悉的韦干英、韦同芳等先生和上次结识的许多朋友,他们对谢侠逊肩负救国使命,再来南洋,表示热烈欢迎,所以就组织了一个规模盛大的“救济祖国灾民棋赛大会”,邀请三宝垄,万隆和巴城推出的象棋高手多人前来参加比赛。一时名手云集,空前热闹。大会进行了三天。每天棋赛之前,华侨社团领袖们致词之后,他总要亲自登台讲演,把祖国的抗战形势、前途,详尽地分析讲解,并以亲身见闻,描述祖国灾民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困难情况,讲到动情之处,常常声泪俱下,非常感人。各华侨社团负责人趁机募捐,硕果累累。
此次他的瓜哇之行,先后历时两个多月,除经济上的收获外,更主要的是历尽艰难险阻,虽受尽国民党驻地官员的刁难,仍然突破了道道难关。在侨胞棋友的支持下,对日寇同仇敌忾,人人慷慨捐献,支持祖国抗战。最后一天,侨胞们设宴欢送,挥泪话别。他赋诗一首予以记叙:
数行别泪洒征衣,风景河山半已非,
千里不堪闻路哭,廿年未肯与心违。
拼将肝胆酬南岛,莫道腥膻秽九畿,
一旅中兴愿在望,此行应唱凯歌归。
由于谢侠逊在南洋各地的抗日宣传,在侨胞和各界人士中影响不断扩大,引起日本帝国的不安,便命令在新加坡的特务在棋赛时暗杀谢侠逊,并借此对华侨爱国行动进行恐吓、威胁。当谢侠逊与星州棋坛三杰之首苏勉之在台上双方激烈搏杀时,突然一人闯入赛台,着急地说:“诸公,请暂避一箭之地,以免不测。”谢侠逊身为大使,未便失态,魏然坐着不动,而苏勉之却慌忙匆匆离座。只见来人在棋桌下搜索,随即从棋台下取出一个小小的手提包,急忙往外奔跑,过了几分钟,听到场外“轰”的巨响,把大家都惊呆了。特务的暗杀阴谋被一华侨男子抢先得知,及时赶来抢救,使谢侠逊又一次死里逃生,也使全体与会者脱险。华侨盛赞棋王临危不慌,巍然端坐,正气凛然的大无畏气概。
救国演棋结束后,新加坡棋界为了巩固成绩,着手筹办第三届冠军棋赛,苏勉之特请棋王撰了一副对联:
狮岛别号星州,对眼前棋布星罗,睡狮速醒。
马邦原为英属,望桔里贤豪英俊,策马捐输。
棋王还登上马来亚广播电台,发表抗日演说,妙语联珠,意义深刻,当时收听他广播的听众,莫不表示欢迎。
告别了新加坡,来到了古城马六甲。马六甲地处马来西亚南部,华侨占全城人口的四分之三。可是这里的宣传筹赈之事,一点也没有动起来。棋王决定先把侨胞们吸引到棋局旁边来,再引导他们关心时局。他立即在三宝城摆开弈阵,一时马六甲的棋迷们闻讯纷纷前来破阵,以能与棋王下棋为荣。这样,一边下棋,一边宣传抗日救亡,果然很快就把抗日助赈会成立起来,参加者一下子达到60多人,一致推选当地德高望重的曾长寿先生为会长。局面打开后,马六甲侨胞也果然爱国不后人,纷纷捐款,异然踊跃,取得了可观成绩。并定制了一座刻有“全国棋王”四字的大银盾赠送给谢侠逊。
棋王马不停蹄,辗转到了吉隆坡。此城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华侨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其中有些早已是他的老朋友,所以助赈棋赛开展得比马六甲顺利得多。
一天下午,有两位女华侨来访。自我介绍说:我叫徐丽贞,她叫黄朔明,是代表姐妹们向先生下战书的。谢侠逊早就听说这里的棋友中也有女同胞,但未想到她们竟主动要求参赛,心理很高兴,爽快地答应下来。双方商定用新鲜独特的比赛方式,以吸引观众。这个比赛方式是:谢侠逊一人为一方,把眼睛蒙起来,同八位小姐组成的娘子军为一方,进行决斗。谢侠逊笑道:“谢某在棋坛上身经百战,驰聘南北,看样子这一回要在各位巾帼英雄面前让出王位,俯首称臣了。”徐丽贞不好意思答道:“谢先生不要取笑,我们哪里下得过您呢?不过想借这个机会讨教开局,中局和攻守的经验罢了。我们姐妹已商量好,这盘棋要是侥幸赢了,每人捐一样首饰;输了就加倍捐献。”
消息传了出去,到比赛这天,人们好奇,为了看热闹,人山人海。只见棋王双目蒙上黑布,在台上面对观众而坐,手捧一杯清茶。娘子军这边,八人分成两组,每组守着一副棋坪,轮番与棋王对弈。有专人唱棋,双方走子步伐都高悬于壁间的大棋盘上,一一显示出来。谢侠逊微笑着,不时喝口茶,等对方走定,随即把自己的招数轻声地告诉晿棋人。娘子军这边就不同了,每走一着都要咕哝好一阵,你说要出車,我说要跳马……等到落子时发觉错了,又相互埋怨起来,赛台上活跃,台下观众更是增添了兴趣。这种别开生面的赛棋,产生了极佳的捐款效果。当时收到金银首饰无数。次日正好是“七七”抗日一周年纪念,他们商定用车轮战方式再与娘子军对弈一场。
这天早晨,吉隆坡市民见报纸头号新闻刊登抗日一周年棋赛开幕消息,副题是:“娘子军车轮战棋王谢侠逊”更加轰动了全城,赛场内一时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
比赛开始,台上摆着十多副棋子,娘子军中的太太小姐们各就各位,棋王一人迎战十多位女将。娘子军个个抱着爱国之心,拿出全身解数与棋王对弈。看台四边挂着十多面大棋盘,每个棋盘上写着弈者的名字,每面棋局有一人负责挂棋,着到精彩处,博得观众阵阵喝彩,煞是好看。好戏开了头,以后几天的棋赛募捐效果都很好。
闭幕那天,又特地安排了另一台戏:由半巴山九岁小棋手赵江洪挑战谢侠逊,这位小棋手五岁就喜欢下象棋,资质特异,人们称他为“半巴山小棋王”。他与少年时期的谢侠逊一样出色,比赛那天,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仅思路清晰,计算准确,落子也快,时又奇招。棋下到最后,小棋王虽然毫不畏惧,打得狠,冲得猛,但毕竟敌不过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老棋王,败下阵来。小江洪一点也不懊丧,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台口,举起右手,捏成一个小拳头,高声喊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拯救祖国儿童!”谢侠逊激动万分,抱起他,对台下观众演说起来:“我们祖国有一万万可爱儿童,而处在沦陷区的至少有三千万。他们都和赵江洪一样可爱。可是他们有的失去了家园,有的失去了父母亲人,有的衣不蔽体,忍饥挨饿,呻吟在敌人的铁蹄之下难以活命。希望我们海外的父老兄弟,伯叔姐妹们伸出援手来!”老小棋王的言词大大激发了侨胞的爱国情,这一天的赈款大大超过前期。
到了7月下旬,谢侠逊结束了吉隆坡的赈捐工作,正待离开,忽接到张治中,邵力子,李宗仁的嘉勉函电,深受鼓舞,便一一作诗致谢。其中给李宗仁的诗写道:
都门握别泪盈盈,凄绝河山百战情。
我到天南忘作客,也将焦土谱残棋。
谢侠逊下一站是霹雳洲太平城,此地有好多棋友和诗友在等着他。他来到时,到处早已张贴着棋赛的广告,称棋王谢侠逊热忱宣传国艺,所以发起的“象棋筹赈大会”是“一个难载一时的良机,空前绝后的盛会”;又说谢侠逊是“万众仰望已久的,棋艺登峰造极的中国棋王”等等。因此,当谢侠逊到来,就轰动了全城。为了使棋赛别开生面,吸引更多侨胞参加筹赈会,谢侠逊找到联华中学校长,要求挑选个头差不多的男女学生各十六人。条件是:相貌端正,动作灵活,又懂象棋。男生穿上红装,代表红棋,女生穿上绿装,代表黑棋。每人胸前和背后都缀上各自代表棋子的名称,用人棋表演棋赛。校长大力支持,一一允诺。
“象棋筹赈大会”选借新和团跳舞厅为赛场,在舞池里画着大棋盘方阵,三十二位男女学生各就各位,弈者每走一步,男女棋人就照式表演动作,或走,或跑,或飞,或奔驰,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被打败的棋子,则作倒地不起状。当时《马华日报》太平记者报道说:“……男女观众络绎不绝。其热闹盛况,空前未有。”又说;“化装棋子的男女学生,听见号令一下,分别进攻,你来我往,各逞技能,煞是好看。其看到紧张处,每令观众鼓掌不已。”当地有诗人见了,笔歌墨舞,以记其盛。兹录二首为后:
观太平华联公学男女学生化装棋子有感。太平钟自强诗:
东浙有奇士,抱负超前古。
文藻檀庄骚,学术宗邹鲁。
性复嗜吟伐,潜心唐李杜。
旁涉到楸坪,列队编新谱。
著作高于身,坛坫推盟主。
举世称棋王,名声震环宇。
教泽遍蛮邦,从游多且溥。
人人仰斗山,绝气倾肝腑。
岛寇肆凭陵,到处成焦土。
独君义侠肠,不忍同胞苦。
秉节莅南邦,筹赈尽宣抚。
点将复登台,参观围墙堵。
划地作棋坪,双方树旂鼓。
棋子化装童,男女各分组。
万人空巷来,输金难指数。
报国尽精忠,闻风起顽懦。
万方步后尘,何难歼丑虏。
引玉敢抛砖,还期运斤斧。
太平廖拔初诗:
驱車策马遍炎荒,南国观摩历战场。
残局一坪收拾易,江山半壁感斜阳。
民族英雄此地贫,多君传檄振精神。
强场一与棋坪择,救国何人更舍身。
谢侠逊在太平、怡保等地举行棋赛等筹会,一帆风顺,成绩甚佳。任务完成,便向马来亚的最后一站槟城出发。槟城有百分之七十是华人,是个华人之城。他暗想,此处一定会受到比别处更热烈的欢迎。没想到汽车进站,不见有人来迎接,心中不免诧异。不久,社长管震民来访,才知究竟。原来在抗日初期,这里的广大侨胞爱国热情很高。自从大汉奸汪精卫夫妇来此之后,槟城便出现了一股反抗日逆流。这些民族败类,网罗了不少地痞,流氓,时时向爱国侨胞进行威胁,甚至纵火,暗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侨胞敢怒不敢言,管献计:暂不提“抗日”二字,只在大观园等处与名手李家谟等人进行了几场表演棋赛。每次表演都以和局为欢。槟城象棋迷很多,场场客满。
转眼间,已到了年元旦,棋王看到时渐趋成熟,经与几位朋友商量决定,在大观园举行男女化装象棋赛大会。消息传开,不但棋迷们要观看,而且还有许多人赶新奇,看热闹的侨胞也都要赶来见识见识。比赛之前,他们在赛场上高悬对联一副:
兴邦建国,槟城屿原任侨营。
教导溯前贤,动静方园光万古;
绿女红男,大观园别开弈阵。
赈灾呼绝城,兵車士马壮千秋。
在这副对联中,谢侠逊悄悄透露了抗日募捐意呈。与太平城同一模式,男红女绿各十六人为棋子,棋盘设在大观园广场上。广场一边设一座高台,上面坐两位弈者,一方是谢侠逊,另一方是德高望重,稳居多年,年逾八旬的扬源老师的先生。两人精彩对弈至最后,仍以和局结束。不料扬先生控制不住激情,走到台口,向观众大声疾呼起来:“诸位,刚才你们看见了没有,我们下的这盘棋,就好像正在祖国进行的一场战争,炮火连天,哀鸿遍地,我们能忍心坐视国内同胞们遭受空前的劫难而不援之以手吗?……”说到这里,扬老先生竟然哽咽起来了。他平素在侨胞中威望很高,今天这一番言词即具有极强的煽动力,有人当场回应认捐,还有些热血青年当场报名要求随谢侠逊回国杀敌……谢侠逊征得管震民同意,决定趁热打铁再组织一次规模较大的抗日救亡棋赛。
汪白特务按耐不住了,有3人尾随谢侠逊到旅社,用枪对着棋王胸口,威胁说:“你马上离开槟城,不准在这里卖狗皮膏药。”幸好几个侨胞急急赶来,阴谋未得逞。至此,在槟城爱国与卖国两种势力展开斗争,日趋白热化。
谢侠逊在南洋各国宣传抗日救亡达两年之久,于年途径缅甸返国。在昆明受到各界爱国人士的热情欢迎。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将军到车站迎接,并合影留念。
谢侠逊返回重庆,曾题诗一首,回忆当年在南洋宣传抗日盛况。诗云:
携未感岛三千士,血战河山雨复时;
整队严防河水毒,聚沙猛挫火龙红。
注1:文中提到的张治中,邵力子等人赠予谢侠逊的题字,均在平阳腾蛟《谢侠逊碑林》中展出。
注2:谢侠逊二次下南洋各国的地域名称是采用当时的老地名。
谢侠逊早年“象棋报国”轶事
今年是我爷爷诞辰周年。我们以无限崇敬之心,缅怀爷爷光辉的一生,追思他老人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道德风范。
爱国主义是爷爷核心价值观,而象棋报国是他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他的一生,既是爱棋的一生,也是爱国的一生。爱棋之情饱含报国之志。他以时局为题创制各种象棋残局的独特的“象棋报国”的方式,正是他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从思想、言论到行动,时时处处闪烁着报效国家的灿烂光芒。在抗日时期,他把“象棋报国”发挥到极致,也早已被人们所熟知,而对他早年象棋报国的言行则知之不多。根据耳闻目睹的一些逸闻轶事,我在这里作些拾遗补缺。
我爷爷象棋报国始于少年。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西方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和耻辱。消息传来,年仅13岁(实龄11岁)的谢侠逊义愤填膺,要学做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小小年纪,如何挑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大任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找到了答案:自己棋下得好,在地方上有名声,何不用编排象棋残局宣泄悲愤,在与同伴弈棋中宣传国耻,大家都起来反抗政府卖国。于是用棋子在棋盘上摆来摆去,最后排成形八子形残局:黑棋八子进逼九宫,意谓八国联军进攻入京,清庭无能,终以赔款求和结局。棋局编成后,看来看去,总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又配上诗:
浩荡军声震至尊,鸮音鴂舌满天阍
入蛮卷地罡风劲,六驭蒙尘缺月昏
蜀道西驰悲狩出,长安东望骇兵屯
空拳怒博成何事,锁钥终教失北门
这个具有反帝爱国色彩的棋局,是谢侠逊的处女作,不仅在平阳棋坛传开,而且在平阳文坛也纷纷传诵。此后他以棋为戈,用诗呐喊,棋诗并茂,融于一体,形成谢侠逊象棋报国的特有风格,树立于棋坛,正是以此为雏型发展起来的。
年,他进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读书不久,以“芝罘条约”为题,用棋子排成三角形残局,取“芝罘在山东登州之北三面负山”之形,寓意为纪念国耻。这个棋局暗示当时中国受困于列强的局势,在同学中表演其走法,激起学生们的爱国义愤,学校当局知道后,数次找他谈话,强令他收回棋局,并以开除学籍相威胁,他始终坚持爱国有理之主见,不为所屈。
年,他在白沙河小学任教,对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十分痛恨,创编了“满州炮火”残局,在学生中表演,宣传反帝、反清爱国思想,学校当局不能容忍,他被辞退了。嗣后,经友人介绍,到平阳县西门龙河小学教书,但终因他不放弃以棋局影射时政,再次丢了饭碗。
有一天,正当我爷爷失业在家忧愁时,棋友殷汝耕奔进来说:“老兄,革命党武昌起义成功,浙江也光复,真是大喜呵”。这个喜讯是他梦寐以求的,立即拿出棋盘与棋子,把喜悦之情倾注在棋子上,排成一个“凸”字形棋局,一再推敲棋子的布局与走法,最后定局,表明黑方(指清政府)表面强大,拥有双車双炮一马的雄厚实力,而红方(指革命党)只有車,马,炮加双兵,兵微将寡,但红兵先发难,下能犯上,弱能攻强,取得辛亥革命成功的大势,这正合“武昌起义”的真谛,并配上诗句:匹夫倡议武昌城,扫尽鲸鲵草木惊。这时又有棋友张文彬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走进来,一见棋局,心领神会,频频点头赞许,并递上手中的报纸给爷爷,说道:这是上海新到的《时事新报》,上面有个栏目专门刊登棋局,十分新鲜有趣,特带来给你一看。我爷爷接过一看,不觉眼界为之一新。张文彬见状就说:你何不将今日这个棋局寄去一试,如能在报端刊载,也可让天下棋友共此欢庆!于是三人商议定夺,马上拟好信连同棋局一道寄出。不久,他的棋局在《时事新报》上登出来了,并附信鼓励他多多投稿。爷爷倍受鼓舞,继续创制数个棋局,均蒙录用。他13岁创编的《八国联军》棋局最为《时事新报》所青睐,这个棋局因有愤于八国联军功陷北京的奇耻大辱,被当作悬奖征答登了出来,残局答案似雪片般飞向报社,为数甚多的进士,举人,名流,国手,教授,编辑等,都踊跃应答,一时轰动全国棋坛。经评选结果,吴县举人潘定思居榜首,《四明日报》主笔冯友笙列第二,北大中文系教授丹徒赵云森为第三。此后这三人与谢侠逊书信往来甚密,诗文互赠,切磋棋艺,竟成棋坛四友,结成莫逆之交。从此,谢侠逊的寄时事于棋局,巧妙运用棋艺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将象棋与爱国相结合,独创象棋报国这一爱国形式,深受棋坛和各界人士的赞赏,“爱国棋手”的美誉也从此蜚声四方。
内容来源:新平阳报
文字/谢作陶
编辑/以乐版式/璆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