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药性川乌

川乌

川乌

川乌头,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浮,阳中之阳。

祛风湿药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本品辛散温通,善于逐风邪、除寒湿,故能温经止痛,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功不如附子,而祛湿通痹之力则较附子为胜,所以古人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用治风寒湿痹、酸痛麻木、脘腹冷痛,疗效卓著,但毒性较附子为甚,故宜慎用。

1.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即风湿性关节炎,症见关节肿胀,怕冷疼痛,怕风,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本品功专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常与温经散寒药同用。

2.温经止痛:①用于心腹冷痛,症见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则甚,口淡不渴,小便清利,与干姜、白芍、甘草配用。②用于跌打损伤诸痛。本品可温通经脉、活络止痛、消肿散结,可随证配伍应用。

制川乌毒性较小,性温味辛,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半身不遂;炒川乌毒性更小,性温味辛微甘,用于风寒湿痹、心痛彻背、寒疝腹痛;乌头性味、功效与附子相近,可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力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功则较附子为胜,因此古有“附子逐寒,乌头祛风”之说。

1.配麻黄:二药都有散风寒、通痹止痛作用,但乌头长于温通里阳,麻黄长于宣通卫阳,相配则宣散风寒、温通止痛作用增强,可治痹证关节疼痛,如《金匮要略》之乌头汤,为二药相配,治“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之证。

2.配五灵脂:乌头与五灵脂皆具止痛之功,然一重在温散,偏于行血,合用则功善温经散寒、活络止痛,可治痹证腰膝疼痛、四肢麻木等。

3.配赤石脂:本品功可祛风除湿、温经止痛;赤石脂功能涩肠止血、生肌敛疮。前者取其温经散寒止痛,后者取其涩血敛气,二药相配则既温经散寒,又不耗散气血,如《金匮要略》之乌头赤石脂丸,用治寒痰内盛的胸背彻痛证。

4.配威灵仙:本品与威灵仙皆能用于风寒湿痹,然川乌祛风散寒力专,威灵仙长于祛湿,一能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一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二药相配,祛风散寒除湿及温经通络止痛力增,善治风寒湿痹之证。

1.体质虚弱者,用量宜酌情减少。

2.心血管疾病及肝功能障碍者,慎用。

3.生川乌为国家规定的毒性中药管理品种,使用时需凭医生签名的正式处方。

4.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5.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用。

内服:3~9克,炮制后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内服宜炮制后用,并宜久煎2小时许,以减其毒。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块根。一般于栽培第2年的6月底至8月初挖取根部,除去子根、须根,洗净泥沙,晒干。

生川乌: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制川乌:取净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或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微有麻辣感时取出

《本经》: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冼冼,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节子,一名乌喙。生山谷。

《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

《药性论》:“远志为使。忌豉汁。”

李杲:“破诸积冷毒。”

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

张寿颐:“乌头主治,虽与附子大略近似,而温中之力,较为不如。且长为祛除外风外寒之响导者。散外邪,是其本性。”

附药: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华北。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川乌同,而毒性更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yy/6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