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临床上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究其原因与外在气候因素及内在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对该病的治疗,每不能断其发作。
多年来,孟教授运用自拟疏风消疹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基本处方∶麻黄4g,连翘12g,大黄炭4g,蝉衣9g,赤芍10g,威灵仙9g,蛇蜕5g,甘草4g。
(麻黄其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可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7日为一个疗程。如病未全愈,可再服第二个疗程。
临证加减法∶如瘙痒甚者,可加地肤子10g,忍冬藤10g;如时有腹痛隐隐,检查大便发现有蛔虫卵者,可加槟榔6g,苦楝根10g,或加胡黄连4g。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主治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典型病例∶牛某,男,18岁,学生。年11月8日初诊。
患者三年前曾发荨麻疹,因数日自愈,并不在意。但其后每因感受风邪或饮食未节而屡屡发作,发于夏秋季节为多,故多处投医,但疗效不著。
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荨麻疹再度发作,腰、臀和四肢分布尤多,呈红色风团状,有的地方连成大片,瘙痒剧烈,颇不可耐,睡眠、饮食均感不安,舌边红,苔薄白。
痒属风象,色红为热,故本病性质属于风与热合,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处方∶麻黄4g,连翘15g,大黄炭4g,甘草4g,蝉衣8g,威灵仙8g,白鲜皮8g,赤芍10g,荆芥9g。3剂。
二诊∶服药后,疹点较前见减,但仍有前消后起之势,瘙痒时轻时剧,晨起时可见眼险微浮肿,腹部时有隐痛。
检查大便常规,发现有蛔虫卵。在前方中加入槟榔8g,苦楝根10g,蛇蜕4g。2剂。
三诊∶服上药后,疹点瘙痒明显消失,其他面浮、腹痛等症状也与之俱去,再服5剂,二年之顽疾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有发作。
按∶孟教授认为,对荨麻疹的治疗应抓住表里双解之法。
这是因为,该病虽属皮肤外在之症,但其发生之因却在内,或是风邪袭于肺,或是湿热蕴于肠,或是血热盛于脉。因而对本病,既要疏解在外之风邪,又要靖除在里之病邪。
本病在其外症的辨证上有寒热虚实之别,所要注意的是其皮疹的发生特点,周身出现红色丘疹,或成片出现,瘙痒不已,所见症状乃一派风热征象。
肺主皮毛,因之治疗多从散风宣肺入手。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又经常配合清肠泄热之法,使表里之邪分消。
疏风消疹汤即旨在于此。麻黄有开肺、宣泄皮毛的作用,连翘有抗菌、抗病毒而祛除邪热的作用,大黄能导热下行,且有抗菌作用。
而此处之用大黄,意不在攻下,而是在于使邪热浊以清解。
配合蝉衣、蛇蜕等以去皮肤之风热,而配合威灵仙、白鲜皮等,则在祛风胜湿,清热解毒,
再用赤芍以凉血清热,佐以甘草以和诸药,其可助清热解毒之力。综合全方的作用,确有开上、清中、泄下的作用。
本病的发生除与感染和饮食等因素有关外,每与肠道蛔虫感染有关,在过去农村中尤为多见。
目前在城市中这一因素已较为少见,但对于腹部时作隐痛者,即使大便查不到蛔虫卵,也可加用槟榔,往往同样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这是否与该药可以调整肠胃功能有关,尚待作进一步研究。患本病者,应注意饮食,一般来说,海鲜如虾、蟹等物以忌食为妥,还应注意避免感受风邪或风寒,否则易加重病情或引起复发。
(图为夏日最为常见的烧烤,未烤熟的海鲜里残留大量细菌,为我们的健康留下了隐患)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