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南

使君子

  第一个是使君子。使君子就是使君子科的一种灌木成熟的果实,把里面的种子取出来,这个是那种梭状的还有五个轮,把它敲开,里面的种子是香甜可口的,就像吃核桃仁,但比核桃仁要甜一点,又像那个不是很饱满的花生仁、花生米的那种味道,那不太(像),又微微有一点甜味。有的可能吃过那种板栗,板栗放很长时间,里面水分减少了,比较那不饱满的时候,那种软绵绵的嚼起又有甜味浓浓的,那么一个味道,生的时候吃那种板栗那种味道。使君子它的命名是根据一个人的名字,相传在汉代的时候潘州有个姓郭的使君,他首先发现了使君子有驱蛔虫的作用,为了纪念他,所以就把它叫使君子。使君是他的一个职务,官职,小小的一个官,大家可能看过《三国演义》,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当今天下之枭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就是指的刘备,他当时就当了那么(一个)小官。现在能够称得上英雄的就只有你跟我两个人了,就是当时的一种官职,(以)人的名字来命名。

  它的功效简单、单一,就驱蛔虫。过去的《中药学》上,杀虫消积。首先杀虫比较模糊,到底是外用、内服?我们明确了它是驱蛔虫,不和其他的杀虫药混淆。二个,消积。使君子也仅仅是通过驱蛔虫来治疗蛔虫性的疳积,蛔虫驱除了,疳积改善了,单独地其他积滞,或者疳积,没有蛔虫的,使君子治不了。所以它是驱蛔的间接的收到的一个疗效,它和驱蛔虫不能分开的,可有可无的,我们就把它简化了,就不要什么消积,就是一个驱蛔虫,便于大家记忆。过去很多误解,就认为使君子一般的儿童的疳积都用,不管他有没有蛔虫,那是一个误用。没有蛔虫的用它来干什么?是多余的。这是关于功效和其他不同的,不是杀虫消积。它用于就是治疗蛔虫证,要大家掌握的就是治疗蛔虫证使君子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君子作为一个驱蛔虫药,它的优点,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吃,便于服用,尤其是儿童。经常儿童用使君子来驱蛔虫,过量了还要吃,还要吵闹,因为它比较可口,像吃什么,好像就吃核桃、花生之类的,以为能吃很多,但是它量是相当有限的,它甘甜可口,容易服用,这是主要的优点。而且在驱虫药当中不容易伤胃,不容易伤正气,不容易伤胃气,也就说比较安全。第一个,便于服用;第二个,安全性比较高。这是它的优点。它的不足的地方呢?作用缓和。使君子往往不能一次就收效,就是儿童的蛔虫,一般都要连续的嚼服两到三天,有的甚至于三四天,才能够有效的驱虫。一次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就作用力量比较弱一点,缓慢一些。所以我们书上在第三行,“因其作用缓和,宜连服二到三日,方可显效”。这就是它不足的地方,主要就记住优缺点。

它的用法,一般就是嚼服,微微炒一下,效果更好一些。有个量,一般按儿童年龄,满一岁,1到1.5粒,最多不用超过20粒,注意它的一个量。使用注意,就是有的人容易引起呃逆,严重的眩晕,尤其在嚼服了使君子以后,马上喝热茶,更容易发生,所以不宜马上饮热茶,也是前人的一个经验,适当地注意。这是关于使君子。

苦楝皮

  第二个驱蛔虫的药,苦楝皮。它来源于两种植物的,一个是我们前面学川楝子那种川楝,二个是它的茎,同属的近源植物,这个苦楝。说苦楝、川楝,它们的树皮或者根皮都可以入药,统称为叫苦楝皮。

  苦楝皮作为一个驱蛔虫的药,它最大的优点是中药当中可能是驱蛔虫作用最强的,驱蛔虫效果相当可靠,作用最强。它的缺点是什么?第一个非常苦,而且有特殊的一个臭味,所以名字都用苦来命名,苦,苦寒性,很难吃,儿童尤其不宜使用,而且它苦寒伤胃,这是它难于服用。第二,有毒性,稍有不慎就容易产生中毒。苦楝皮在临床上作为驱蛔虫的药,很难用,量小了,驱不了,量稍微大一点,马上就有中毒反应,它的驱虫的有效量和一部分人的明显地中毒剂量之间的差距很小,就是它的安全性不高,所以在近几十年来,用苦楝皮驱蛔收到了效果的报道很多,同时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也不少。除了个人的耐受性不一样,医生无法掌握以外,苦楝皮的内在质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苦楝皮里面含的驱虫的有效成分,就是苦楝素这一类的三萜类的化合物,含量经常变化。树长在不同的地域,有的地方气候炎热一点,有的寒凉一点,不同地方的含量不一样。采收的季节不同,含量不一样。取皮的部位不一样,根皮和干皮含量不一样。而且现在发现,有人研究同一株树上,向阳的根皮和背阴的根皮采出来,里面的苦楝素的含量明显地差异,向阳和背阴的。贮藏的时间长短影响它的苦楝素的含量。临床医生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把握,究竟我用的苦楝皮到底是根皮(还是)干皮,是来源于比较温暖的地方(还是)比较寒冷的地方?是冬天采的呢(还是)秋天采的?不知道。是放了三个月的(还是)放了半年的?是阳面的(还是)阴面的?都是些未知数。所以是在临床上是全靠感觉,现在有人就提出来把里面的驱虫成分把它提出来,现在看来不会是很大的难度,但是提出来过后,现在就有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投资和回报能不能够完全平衡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下不了手的一个原因,这个是真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苦楝皮安全性比较低,那有效性也比较高,很难用。这是注意的。

  另外,它的外用,就是类似于川楝子,它可以杀虫,对于疥虫这一类的引起的皮肤瘙痒,另外一些湿热证,它也可以煎汤来(治疗)湿热引起的皮肤瘙痒。苦楝皮它的驱虫作用尤其(驱)蛔虫比川楝子强得多,所以一般不会用川楝子。但是川楝子有一个优点,有一点止痛作用,所以有时候考虑它增强止痛的效果。其他的外用和内服实际上和川楝子是一样(的),可以把它结合起来。这是驱蛔虫的两味药物。

下面我再简单地说一下两味驱绦虫的药物,这个内容很少,再下面跳过这个药。

南瓜子

  下面南瓜子,这就是我们那个疏菜,或者也可以作主食的南瓜,也可以是个干果类的那个成熟的种子,南瓜子。它作为一个驱虫药,只是对绦虫有效,现在研究对比如说(对)血吸虫那些可能有一点点作用,但是我们不讨论肠外的,所以我们把它忽略了,把它认为是一个驱绦虫的药。

这个药物作为驱绦虫的药,就好像使君子,它没有毒性,也容易服用,也就说它也是比较可口的。但它易于服用是相对而言,它并不像使君子那么容易服用,使君子容易服用,量很小,一般20粒,好像就像20来颗花生米,那很容易就把它吃下去了。南瓜子的服用量,同学们看用法用量,研末服,60g到g,尽管它没有任何异味,我们有的胃口不好的,脾胃比较差的,我们可能吃粮食还没有吃到g,干的g南瓜子饱餐一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是很好,很容易服用,量太大了。但总体来说,它没有怪味,也本身就是个食品,没有毒性,安全,也容易服用。我们姑且认为它容易服用,所以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呢?也是单用的时候驱绦虫不彻底。为什么不彻底呢?它主要是作用在绦虫的后半部分,绦虫是由上千个节片组成,后半部分成熟的,它卵成熟了,它就要脱落,排出体外,所以我们古代的书上,绦虫又叫寸白,或者寸白虫,当时前人没有见到完整的绦虫,仅仅见到了把它排出来一段一段的扁的带状的白的,所以称为寸白虫,或者寸白,所以在古书里面。它只作用在后半部分,后半部分排掉了,那它断裂了,它前半部分头还吸附在小肠上,它还可以再生,那节片很快的时间马上就由少变多了,所以驱虫不彻底。这个是它的不足的地方。剩下的下节课再讲吧,就说到这个地方。

鹤草芽

鹤草芽我们这书上有一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最早是在《中华医学杂志》年,有人报导用仙鹤草的冬芽就是称为鹤草芽,来治疗绦虫有效,这个最早是在东北地区的民间这样的一个报导,年。所以这个出处就是《中华医学杂志》。其实这个鹤草芽严格的讲,就经过多方的考证,那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牙子,有的又叫狼牙,实际上是一个经典的药,长期以来一直在使用。但是充分重视它的驱绦虫的作用这个在当代,就是说的这个《中华医学杂志》,其实也可以改为《本经》的一个药物,所以把它出处简单的说一下。

鹤草芽也是一个驱绦虫的药,鹤草芽驱绦虫的效果比较好,对(虫)全身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而且它还有一定的缓泻的作用,有利于驱绦虫。所以把它称为是驱绦虫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药物,就是我们书上说的为治绦虫之要药。就是疗效可靠,而且有利于驱虫,本身它兼有缓泻的作用。但是这个药物药材收集很困难,尤其在冬天,要去野外采挖鹤草芽的冬芽,很困难,所以药材来源比较难以得到;二,在服用的时候它只能作散剂,不能作汤剂。因为它里面有效成分鹤草酚不溶于水的,所以量还是比较大,比如说每一次要好几十克的这种散剂,服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尽管它有一定的缓泻作用,在作为驱绦虫,因为绦虫很大,猪肉绦虫一般一到四米长,牛肉绦虫那还要长一些,可能五米左右是很普遍的,更长的超过八米的都有报导。所以同样要配伍泻下药,不配伍泻下药,仍然排虫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临床上,现在鹤草芽用它的生药来直接驱绦虫现在比较少一些,因为它的驱绦虫的有效成分鹤草酚,已经能够人工合成。如果是在需要的情况下,可能这个会批量的生产。这个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新的治绦虫的有效的一个药物,但实际上临床应用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一般的了解,常识性的了解。

槟榔

从槟榔开始后面的几味药一起,功效就是驱虫,或者说是比较广谱的驱肠道寄生虫,绦虫可以用,蛔虫也可以用的。槟榔就是来源于棕榈科的槟榔的成熟的果实,成熟了以后它是非常坚硬的,里面有这种花纹,所以是很难切片的。所以过去的槟榔为了要切片,就在水里面长时期的浸泡,把它泡软了以后再来切,过去有的商家、药店,炫耀它的加工炮制技术很好,就说一个槟榔它可以切一百多片,很薄的,像纸一样薄的,一个槟榔一百多片。如果到了这个程度要能够切一百多片,那起码在水里面要泡一周以上的时间。现在研究这样子切出来的槟榔,里面的有效的成分还不到一半,大量的已经都丢失了、流失了,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好事。所以槟榔最好呢就是用的时候,临时把它捣碎,捣成颗粒状比较小的,那它里面的有效成分生物碱一点都不会流失。因为这种切片或多或少它都有损失,有的稍稍把它泡一下,然后慢慢的润,润了这样切丢失要小一些,但是据估计都会损失在百分之十以上,所以这个是槟榔加工切片的问题。一定不能过分的浸泡,多润,少泡。另外有的地方,比如说南方,过去从明清时候以来,就开始有这种咀嚼槟榔的习惯,尤其现在台湾地区这些还是有的。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咀嚼了长期的刺激口腔粘膜,很容易癌变,致癌的,所以它是长期的刺激。那么这个槟榔我们药材里面今后大家知道相当硬的,完全木质化的一样,为什么能嚼?它用的这个槟榔是比较嫩的,没有长成熟的把它采下来,是两回事。它和作药材用的槟榔,完全不同。所以这个不提倡,应该反对嚼槟榔,其实没有什么意思,就是一个嗜好。在清代一些官员好像赶时髦,互相都攀比,都在嚼槟榔,所以这个也是造成了很消极的一些影响。

槟榔作为一个驱虫药,我们书上笼统(用)驱虫二字,它就用于多种肠道的寄生虫,但主要指的是蛔虫和绦虫,尤其是善于治疗绦虫。绦虫当中它对猪肉绦虫又最为敏感,作用又最好。这是它对虫的选择,最佳的是猪肉绦虫。槟榔在治疗绦虫时,常常和南瓜子,是相须为用的。因为槟榔往往是作用在绦虫的前半部分,头颈部和没有成熟的节片,让它麻痹;南瓜子主要是麻痹后半部分成熟的节片。两个配伍在一起,对绦虫全身的作用都很明显,这个麻痹作用,所以有一个互补的关系,是相须为用的,槟榔和南瓜子。关键要注意它的用法,要让南瓜子和槟榔能够同步,对于虫体,就是对于绦虫产生麻痹作用。所以临床上一般是先吞服南瓜子的粉末,先吞服大约2个小时左右,再来服用槟榔的煎液,一般60到克的槟榔,是事先煎好放在那个地方,不是两个小时以后再去煎槟榔,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服用已经煎好的槟榔的煎液,然后再半小时以后,再服泻下药,比如说芒硝,一般用15到30克,产生泻下。因为南瓜子是用的散剂,那么散剂估计它到了小肠里面,要麻痹虫体的时候一般至少要2个半小时,槟榔用的是汤剂,服用以后到小肠一般可能半小时左右,所以一般2个半小时以后这个散剂的南瓜子和汤剂的槟榔几乎是同时作用于绦虫,同时麻痹。一旦麻痹了,这个芒硝服用了,可能也就是很短的时间半小时左右,这样子就慢慢的开始缓慢的排虫。所以我们书上在南瓜子的下面,这个服用的顺序和服用的方法,第三行的后面,临床应用时怎么样的服,先服南瓜子的粉末,2小时以后服槟榔的汤剂,然后半小时再用玄明粉,就是芒硝。这个顺序、这个量,这些都给予适当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7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