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爬岩香、老藤、岩胡椒。
药材基源:为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
原形态:茎有纵棱,幼时被疏毛,节上生根。叶近革质,具白色腺点,卵形或长卵形,长6-12cm,宽3.5-7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心形,稀钝圆,上面无毛,下面通常被短柔毛,叶脉5条,基出或近基部发出;叶柄长1-1.5cm,有时被毛;叶鞘仅限于基部具有。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长3-5.5cm;总花梗略短于叶柄,花序轴被微硬毛;苞片圆形,近无柄,盾状,直径约lmm,上面被白色粗毛;雄蕊2-3枚,花丝短;雌花序短于叶片;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苞片和花序轴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球形,离生,柱头3-4,线形,被短柔毛。浆果球形,褐黄色,直径3-4mm。花期5-8月。
生境分部:生于海岸或深山的树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采制: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叶,晒干。
性状鉴别:干燥藤茎呈长圆柱形而扁,微弯曲,长15~60厘米,直径3~7毫米。表面粗糙,灰褐色或褐色,有纵向纹理。节膨大,节间长4.5~9厘米,节上不定根长短不等。横断面韧皮部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木部灰黄色,有许多小孔,射线灰白色,木质部与韧皮部交界处有小洞,故横切面边缘可见小洞成环状,中央有灰褐色髓。质轻而脆,折断时纤维状。气清香,味辛。以茎条粗壮、均匀、气香者为佳。
炮制:原药放清水中浸30~60分钟,取出放箩内润16~24小时,切片,晒干。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浸酒。
各家论述:
①《本草再新》:"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治疝,安胎。"
②《浙江中药手册》:"宣痹,化湿,通络舒筋。治腿膝痿痹,关节疼痛。"
附方:
1治跌打损伤:海风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红牛膝、地乌龟。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2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海风藤、追地风各二两。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时不可加温,否则失效。心脏病人及孕妇忌服,感冒及月经期暂停服。(《全展选编·内科》)
配伍:
1.配桂枝:海风藤味苦辛,性温,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阳通脉。调和气血而止疼痛。二药合用,止风湿疼痛效佳,常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筋脉拘挛等证。
2.配威灵仙:二者均为祛风湿、通经络的要药,用于风湿痹证显效。海风藤善治拘挛疼痛,威灵仙善走窜行气而治疗麻木,二者相须为用,功效倍增,各施其能,对风湿痹痛、肢体拘挛、麻木疼痛效果尤佳。
3.配清风藤:二者均有祛风寒湿之力,性味均辛苦,微温,但海风藤苦味重,善祛湿邪,清风藤辛味重,善治风疾,二药合用,风湿之邪皆祛,抗风寒湿邪之力大增。用于风湿痹证,症见肢节酸痛,关节不利,筋脉拘挛者效果尤佳。
4.配络石藤:海风藤辛苦,微温,祛风湿、通经络、活气血而止风湿疼痛;络石藤辛苦,微寒,宣风通络、凉血消肿。二药合用,寒热平调,祛湿除风、消肿止痛力增强,用于风湿痹证,关节肿痛者效佳。
5.配鸡血藤:用于风湿入络,脉络不和,气血闭阻,肢体麻木、疼痛等。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经止痛;鸡血藤行血补血、舒经活络。二药合用,祛风湿止痛力增,用于风湿痹阻、脉络不和者效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