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法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趋势。在漫长的中药炮制历史中形成了很多的行话术语,今天黄老邪将这些珍宝分享给大家:
药物经炮制后,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势;便于调剂和制剂;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矫臭矫味,便于服用;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首先提出:“凡药制造.....火制四:有煅、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或洗、或泡、或渍之弗等;水火共制造者:若蒸、若煮而有二焉,余外炙虽多端,总不理此二者”。
也就是说古时候炮制方法分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火制分四种方法:煅、炮、炙、炒
水制分三种方法:洗、泡、渍
水火共制分两种方法:蒸、煮
还有一种五类分类法:炮制方法分类法之一。把中药炮制的内容归纳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它制法五大类。这类分类方法是在三类分类法基础上加以完善的,基本上概括了所有的炮制方法,概念较清楚,层次较分明。
近代依据中药炮制工艺分为净制、切制、炮炙三大类。
净制:挑拣、筛选、淘洗、除去非药用部位等;
切制:浸泡、润、漂、切片、粉碎等;
炮炙:炒、炙、煅、蒸、煮、制霜、发芽、发酵等。
下面看看中药炮制中都有哪些行话术语吧:
修制:又称修治。广义同中药炮制的定义;狭义指对药材的净制与切制,与治削同义。所以这中药炮制包括净制与切制。
中药净制中的行话:
净制:系指选取中药材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位和霉变、虫蛀品、泥沙、灰屑等杂质,使其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一类操作。
治削:多指去除非药用部位或分离药用部位的净制方法。也是炮制的近义词。
生用:只药材经过净制,切制后,呈一定形状的饮片,而不经过其他炮炙,直接应用于处方调剂或制剂。
生品:系指那些虽经净制、切制,但未经炮炙的片、段、丝、块、粒等。生泻熟补:药性术语。生药多泄降,熟药多补益。如何首乌生品苦泄性平而流利,具有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制后,味转甘而性转温则固补,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此与“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有相似的意义。去萼: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一般指除去叶类除去花类药材残留的萼片。
去腥臭:洁净药材方法之一。指除去药材腥臭难闻气味的操作。如某些动物类药材,具有难闻的气味,为矫其气味,先经清水处理后,在用黄酒进行蒸制。如紫河车、蕲蛇等。
去鳞片: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系指动物类药材,有的需要除去头足及鳞片,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蛤蚧去头足及鳞片。
去枝梗:洁净药材方法之一。是指除去某些果实、花叶类药物非药用部位的枝梗或某些药物的老茎枝等,以使其纯净,保证药剂量准确。如五味子、连翘、钩藤、桑寄生、侧柏叶、桑螵蛸等。
去根:洁净药材方法。是指用地上茎叶或根茎部分的药物须除去非药用部位的主根、支根、须根,是药物纯净。如石斛、荆芥、黄连、芦根等。
去粗皮:洁净药材方法。指刮去皮类药材的木栓层。如厚朴、杜仲、肉桂、黄柏等。栓皮及苔藓及其他不洁之物无药价值,如不除去,调配时仍做药物称取就会影响药用剂量的准确性。
去蒂: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一般指药材、花类药材及果实种子类药材的果柄、叶梗、花梗等。
去穰: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穰”即“瓤”,系指某些果实类药材的果皮内包着种子的肉和瓣膜,如枳壳(柑果)、栝楼(瓠果)、木瓜(梨果)等。对这类药材须去瓤后用于临床。关于去穰的作用,传统认为瓤能导致腹涨满。据研究,枳壳瓤中不含挥发油等成分,将其作为非药用部位除去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去茎:洁净药材方法。是指用根部的药物须除去非药用部位的残茎,是药物纯净。如龙胆、丹参、防风、威灵仙等。
去刺:洁净药材方法。去刺方法有两种:a炒去刺,先将铁锅加热,投入药材翻炒至刺微黑时取出,放凉即得。如炒蒺藜、炒路路通等b碾串去刺
:见碾串。
去咸:除去咸味操作。某些含有盐分的药材,为适应临床的需要,须漂除去盐分,以达到药用要求。如盐附子、盐全蝎、海藻、昆布等。
去果皮:出去药材果皮的操作。某些果实类药材的果皮,属于非药用部位须除,以保证药物的纯净。如益智仁、草果、使君子等。
去侧根:洁净药材方法。是指某些根类药材的母根与侧根功效不同,或侧根为非药用部位,当临床需用母根入药时,为保证药材疗效,须除去侧根。如乌头侧根为附子,除去侧根另入药。石斛、芦根测根为非药用部位,应去侧根。
去核:洁净药材方法。有些果实类药材,常需用果肉而不用和(或种子)。其中的核(或种子)属于非药用部位,有的是核与果肉药效不同,故须除去或分别入药。如诃子、山楂、乌梅、山茱萸等。
去心:“心”一般指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而言。有些药物的木质心系属于非药用部位,故须除去。如巴戟天、远志、丹皮、地骨皮等。再如莲子心和莲子肉作用不同,故须分别药用。
去头足翅: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系指动物类或昆虫类药材,有的需去头、足、翅,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的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斑蝥、虻虫、青娘子、红娘子等。
去皮尖:洁净药材方法。“皮尖”是指种子类药材如杏仁、桃仁、郁李仁等的种皮和胚芽。去皮尖是一项传统操作,目前去种皮操作仍然保留,如杏仁、桃仁等,而去胚芽的“尖”已很少应用。去皮尖的传统方法是采用“燀法”,即将种子倒进煮沸的水中片刻后捞起,投入冷水中浸泡片刻后搓去种皮,用剪刀剪去种仁的尖端部分,晒干。
去头尾:洁净药材方法.系指某些动物类药材,有的需去头尾,其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毒部位或非药用部位。如蕲蛇、乌梢蛇等均去头尾。
去皮壳:洁净药材方法。有些药物的栓皮、表皮、果皮或种皮属于非药用部位,或有效含量甚微,或果皮与种子两者作用不同,均需除去或分离,以便纯净药物或分别药用。去壳的范围大致分为四类:
1、皮类药材去栓皮,如厚朴、杜仲、肉桂、黄柏等。
2、根与根茎类去表皮,如桔梗、沙参、白芍、知母等。
3、果实类药材去果皮,如使君子、草果、益智仁等。
4、种子类药材去种皮,如白果、杏仁、桃仁等。
去皮免损气:除去皮类药材的栓皮,根和根茎类的根皮,果实种子类药物的果壳和果皮,以免损耗元气。去皮是药材加工中一项传统操作。
去芦免吐:一般去除药材的根头、根茎、残茎、叶基等部位,目的是免除呕吐。南北朝有人参、玄参去芦。唐代有桔梗、藁本、当归去芦。宋代有防风、沙参、、藜芦、牛膝、漏芦、续断去芦。元代有地榆去芦。明代有草乌去芦。习惯上需要去芦的药物有党参茜草等。朱砂点:药材鉴别术语。药材横切面上的棕红色麻点(油室及其分泌物)色如朱砂。如苍术、白术、云木香等。
中药炮制术语:
上水:炮制术语。指某些药物由于蒸制时间过长,部分成分发生水解,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
欠水:炮制术语。1、指某些质地较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在水处理软化时,要控制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吸收过多的水分。2、有时亦指药材软化过程中吸水不够,有硬心的现象。
火力:术语。指药物炮制过程中所用热源释放出的热量大小、火的强弱或温度的高低。常分为文火、中火和武火三种情况。不同的炮制方法需采用不同的火力。一般来说,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及砂烫多用武火,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活武火,炙法多用文火加热。火力是影响炮制质量的重要因素,可随需要随时调节。
去火毒:出去药物的刺激性。“火毒”是指药物炮制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物质,常会使皮肤出现红斑,瘙痒,发泡,溃疡等现象。去除方法有:将炮制品浸于冷水中,至少24小时,多则数日,每日换水;或用冷水反复洗涤,反复捏压;或放于水泥地面上数日或更长时间,任其自然挥散。如《圣济总录》黄连:“去须一两,用吴茱萸半两同炒,以茱萸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不用茱萸。”
放凉:指药物冷却的过程。将药物炮制到某种程度后及时停止加热,待容器及药物均降至室温。暗煅制备炭药,煅成停火后一定要放凉才能开锅取炭;豆腐蒸煮藤黄至藤黄溶化后必须停火放凉,至藤黄凝成块状时方能取出;药物炮制完成出锅,也要放凉后才能入库。
下色:炮制术语。药材在水中软化时,其所含成分渐响水中扩散,致使水液呈现一定颜色的现象。
起滑:炮制术语。某些药材由于吸水软化时间过长,造成伤水或发霉发酵,导致药材组织破坏,内部成分渗出,表面形成一层黏液的现象。含糖类、淀粉、黏液质较高的药材在软化过程中易发生起滑,如山药、白芍、当归等。药材已发生伤水时也易发生起滑。为防止发生起滑现象,对上述药材要特别注意防止伤水,闷润时应在药材沥干水分后进行,应勤检查,勤上下翻动,一旦发现起滑现象应将药材及时冲洗干净,晾晒至药材表面干爽后再继续闷润。
起霜:炮制术语。指某些药材放置较长时间可自然析出结晶的现象。如柿霜。
圆气:炮制术语。指蒸制过程中,蒸锅内的水烧开后,水蒸气在锅盖四周溢出的现象。多以此为标准,开始计算药材蒸制时间。如清蒸桑螵蛸1小时,即指“圆气”后开始计时,蒸1小时再取出。
黑烧:源之于日语。指用于干馏法炮制的药物或炭药。
看火色:指加热炮制过程中,要不断观察药物颜色的改变,掌握药物受热程度。
看水头:检查药材经过水处理后其软化程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的过程,习称为看水头,又称看水性。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切开法等,分别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药材。
内无干心:炮制术语。指药材浸泡至内外湿润一致。如泡草乌、半夏等应泡至内无干心。
内无白心:炮制术语。指浸泡至内无干心的药材再水煮,煮时药材可由外向内变成半透明状,未煮透时有白心,煮透时则全变成半透明状,没有白心。如泡制半夏、天南星等。
土制补中:炮制术语。用灶心土、东壁土、黄土等制备药物,能够补益中焦脾胃,降低药物对脾胃的刺激性。灶心土性味辛温,能温中和胃,止血,止呕,涩肠止泻等。与药物共制后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增强药物的疗效。如白术经土炒后健脾止泻作用尤为显著。故《本草求真》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
勿令犯火:炮制术语。指不能用火等加热方法炮制。本条多指对具有芳香性药物炮制的宜忌。因它在加热时,芳香气味易挥发走失,影响疗效。
火毒:炮制术语。指药物经高温煅烧或煎熬生成的毒性作用。其症状是对局部产生刺激,轻者出现红斑,瘙痒,重者发疱,溃疡。一般在水中浸泡或置阴凉处可除去。有些矿物药要高温煅烧,如硫磺、白矾、寒水石等,常要求煅后去火毒。如《景岳全书》中硫磺:“火中熔化,即投入水中去中去毒,细研”,硫磺中含有砷化物,通常在水中浸泡以除去水溶性毒副作用。制备铅丹、黄丹。
去心免烦:炮制理论术语。去心一般指除去根类、皮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类药材的胚芽,目的是免除心烦。早在汉代就有花椒、巴豆、麦冬、天冬去心的记载。刘宋有百部去心。梁代有丹皮去心。唐代有五加皮去心、莲子去心。宋代有地骨皮、巴戟天、百合、白鲜皮、大戟、连翘、甘遂去心。清代有白果去心。
现代去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除去非药用部位,如牡丹皮、地骨皮、白鲜皮、五加皮、巴戟天的木质心不入药用,应除去,以保药品质量。
二是分离不同药用部位,如莲子心和肉作用不同,莲子心能清心热,而莲子肉能补脾涩精,故须分别入药。但也有些情况也值得注意,如明代《寿世保元》曾有“莲子心不去心,恐成卒霍乱”的记载。亦有由于加工不妥,带心服用导致腹泻复发的临床报道。临床上还观察到连翘不去心,往往造成小儿遗尿的后遗症。去节:洁净药材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去除麻黄和木贼等茎上的节。对去节的作用,《雷公炮炙论》中指出:“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据试验报道,节和节间的化学成分有差别,节所含的麻黄碱的量仅为节间的三分之一,而节所含伪麻黄碱的量比节间高。认为麻黄应该去节。但亦有研究表明,麻黄系生物碱的总量节为节间的1/4-3/5。麻黄系生物碱中,左旋麻黄碱与右旋麻黄碱没有质的不同,因此不会因节和节间麻黄碱系生物碱的含量比例改变,是药理作用发生质的改变,使药理作用发生质的改变。
逢子必炒:炮制术语。种子类药物一般必须炒制后入药。明代《医宗粹言》写到:“决明子、萝卜籽、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具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逢子必破:炮制术语。是指种子类药材因种皮坚硬,故每逢使用时必须要捣碎或研碎,利于药效成分溶出。
逢子必捣:炮制术语。果实种子类药材一般都有较为坚硬的外壳或内核,水溶液不易渗透至内部,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应捣碎后才易煎出,故有逢子必捣之说。如决明子、五味子种皮坚硬,用时捣碎,方能味出。
酒制升提:炮制术语。酒制作用理论之一。酒味甘、辛,药物经酒制后,能使作用向上、向外,可治上焦头面病邪及皮肤手梢皮肤者,需用酒炒之,借酒力上腾也......
相反为制:炮制术语。使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药物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降低毒性的炮制方法。如用辛热升提的酒炮制苦寒沉降的大黄,使药性转降为升。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益智仁,可缓和其温燥之性。
相杀为制:炮制术语。与相畏为制相似,与《神农本草经》所指的相杀配伍同义。
相畏为制:炮制术语。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炮制方法。如生姜能杀半夏、天南星的毒性(即半夏、天南星畏生姜),故用生姜来炮制半夏、天南星以减小其毒性。此外白矾、石灰、皂荚制半夏、天南星;童便、黑豆制川乌;豆腐、甘草制马钱子亦属本法。
相恶为制:炮制术语。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导致原有药效降低或消失的炮制方法。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可缓和其破气作用;米泔水制苍术,可缓和苍术的燥性。辛香药物加热可减弱辛散之性,如煨木香即无走散之性,唯觉香燥而守,能实大肠,止泻痢。
相资为制:炮制术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能相关的药物同制,能互相资助增效的炮制方法。如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用辛热的酒炮制仙茅、阳起石,可增强温肾助阳的作用。用补中的熟蜜炮制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盐制入肾:炮制俗语。盐味咸、性寒。咸走肾,顾药物经过盐制以后有助于引药入肾,更有效地治疗肾经疾病。如益智仁如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摄涎唾、固精、缩尿的功效,盐制后则主如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炮制术语。药物经乳制后能滋生阴血,回枯润燥。乳汁味甘、咸,性平。具有补阴养血,润燥止渴功能。与药物同制能增强滋阴养血,润燥止渴作用,亦可熔化某些药物,增强疗效。如与白术、苍术等同制,借乳入血而润燥,降低药物辛燥之性;与黄连,胡黄连,谷精草等同制,可增强聊目赤涩多泪;与瓜蒌仁同制,增强消渴生津作用;与蟾蜍同制,可软化药物,便于制剂。
七分润工,三分刀工:炮制行话。指药材切制时要先润药,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片型和质量,所以润药的好坏在切片质量中占十分之七,而刀法刀技只占十分之三。
盐制走肾而软坚:炮制术语。药物经过盐制,能引药下行而走肾经,且有软坚散结作用。
炙者取中和之性:炮制术语。指药物经过加辅料炒制后,药性趋向平和。炙药是用液体辅料,要求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实际上成了药物的组成部分,通过辅料的加入,纠正了药物的偏性,使之趋于平和。如苦寒药物通常都是气薄味厚,沉降下行,利用酒的辛热行散作用,既可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可使其寒而不滞,更能发挥清热泻火作用。
晾晒:将药物炮制至程度,从容器中取出后,置阴凉处降低温度,凉至室温的过程。用于含淀粉类药物蒸或煮后淀粉糊化,晾凉后便于切片;也用于炒焦、炒炭、砂烫等火制后温度较高,若不及时摊开晾晒,易骤热升温,发生着火的现象,因此要及时晾凉后,才能贮藏保管。
发泡:炮制术语。某些药材在水处理软化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使药材吸水过多,出现鼓胀,蓬松的现象。常见于质地疏松、吸水性强的药材。药材发泡后不但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流失,药效降低,而且增加切制难度。因此在软化时应“少泡多润”,防止药材发泡。对已发泡的药材应及时晾晒,降低水分含量后再切制。
存性:炮制术语。药物用炒、煅、炮、烫等方法制备成炭药时,不能完全炭化,仍应保留有部分药物固有性味性能。又分为烧存性、炒存性、煅存性、焙存性等。
吐丝:炮制术语。药物经水煮后种皮开裂时,伸出黄白色卷旋状的胚或出现丝状物,称吐丝。如煮菟丝子。
伤火:炮制术语。指药材或饮片在炒、烫、加热过程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恰当火候,如炒制温度过高,加热时间过长或翻炒不均匀等,致使饮片表面焦黑,出现黑粒、黑块或完全碳化的现象。伤火的药材或饮片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甚至影响疗效。
杀酶保苷:炮制术语。即破酶保苷
去核免滑:炮制术语。除去果实类药物的核或种子,以免滑精。去核是药材加工中一项传统操作。
去瓤免涨:炮制术语。一般认为瓤为非药用部位,应除去。如枳壳、枳实、青皮、陈皮中的瓤,不含挥发油成分,无治疗作用,故应除去。
外干内软:炮制术语。某些药材经浸润或泡润后,再经晾晒至表面干爽,内部湿润(五至七层干),便于切制的状态。对于含糖类、淀粉类、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以及蒸煮后方切制的药物均要求保持外干内软,以避免粘刀、打滑等现象,提高切制质量。
皮松肉紧:炮制术语。某些药材或饮片的横断面皮部疏松,木部较结实,习称“皮松肉紧”,如黄芪。
色如黑漆、味甘如饴:炮制术语。熟地黄等的传统炮制质量标准,用以形容熟地黄的蒸制程度。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制,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双糖和单糖,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分解成苷类和糖分子,其甘元既是生理活性成分又是药物颜色加深。同时地黄中氨基酸和糖结合成类黑素。熟地黄蒸制达到要求后,其颜色像漆一样黑亮油润,味道似饴糖一样甘甜。
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炮制术语。药物经米泔水制后能降低药物辛燥之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如与姜黄、仙茅同制,能去其温燥之性而不损人;与苍术、白术同制能降低辛燥之性,且能增强补脾和胃作用。
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炮制术语。用吴茱萸汁制备药物可抑制其苦寒之性而能扶持胃气。吴茱萸辛热,以气胜,黄连苦寒,以味胜,前者主升,后者主降,用吴茱萸制黄连,一热一冷,一升一降,阴热相济,气味相扶,无偏胜之害,有相助之利,故萸黄连长于泻肝以和胃气。
忌铁器:炮制术语。在制备某些药物时禁忌用或慎用铁制的设备和器具。松泡:药材或饮片形态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如南沙参等。饮片:是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而成的不同形状的,供中医临床应用的所有配方原料。
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炮制术语。药物经矾汤制后能去除辛烈之性,降低毒性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性。白矾性味酸、寒,具有祛痰杀虫,收敛燥湿,解毒、防腐功能。与药物同制,可以防止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如用稀矾水漂药,可防腐;与半夏、天南星、皂荚同制,能去除辛烈之性,降低毒性,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并能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与瓜蒌、橘皮等同制能增强化痰作用,能治顽痰久咳;与郁金同制能增强化痰开郁作用,可治忧郁日久,痰涎阻塞包络、心窍所致癫狂证。
药材炮制后性状、形态相关术语:
坚实:药材性状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质地坚硬、结实,如苍术、三七、三棱等。伤水:炮制术语。指药材在水处理时吸收过多水分的现象。伤水的原因主要是在水处理时用水量、浸泡时间、处理方法方面掌握不当,或在水处理前大小未分档,而造成大的未透而小的已吸水过多。伤水的药材不仅直接影响药材切制饮片的质量,甚或无法切制,还会造成药物内部化学成分的流失,而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尽量避免药材软化时伤水。
芦头:药材形态术语。一般指多年生宿根草本或灌木植物的根与茎之间稍膨大部分的根茎、叶基等部位。
油性:药物或饮片形态描述术语。指药物富含脂肪油及挥发油类成分。经炮制后药物油性可以发生改变。如制霜能降低药物脂肪油的含量。麸炒、煨制能降低药物中挥发油的含量。
枯干:药材形态描述术语。中药材在生产过程中尚未成熟既已枯萎或因采集失时,药用部分已腐朽中空、失去疗效,应属质次或非要用部分。
柔韧:形态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质地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如熟地黄、当归等。
柴性:药材形态描述术语。指某些药材或饮片纤维与木化程度较强,干枯,坚硬如柴,敲之作响。如北柴胡
润透:即将药材闷润至内外湿度一致可切的程度。
粉性:药材或饮片形态描述术语。富含淀粉类成分的中药在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有细腻的白色粉末显出称粉性。是药物鉴别特征之一。如山药、白芍、葛根等。药物的粉性在加热炮制尤其蒸、煮炮制后会发生变化。
焦枯:形态描述术语。药材或饮片在干燥或炒制过程中,由于对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当,干炒或炒炙过头而引起药材或饮片焦化,油枯甚至炭化的现象。已焦枯的饮片不能供药用。对表面焦黑不严重,内部色泽正常,不影响疗效者仍可应用,但不能超过一定的限量,如炒黄品,焦枯片不超过2%。
把活:又称“条活”。是指手工切制时,那些长条形根或根茎类药材,可捆成把用手握着切制。如切党参、牛膝等。
焦斑:形态描述术语。药材或饮片在干燥或炒、炙、烫等加热过程中由于受热而在药材表面出现焦黑色斑点或斑块。药物炒至挂焦斑,在炒焦、炒炭等炮制方法中,是正常炮制程度和要求。但对于炒黄或炙法炮制的大多数药物中,则可能是由于火力过猛或加热时间过久或翻炒不够均匀造成的伤火作用。
焦黑色:形态描述术语。将药物制备炭药,表面组织失去水分并发生焦化或炭化后的颜色。常见于炒炭法、煅炭法及炮法等制备的炮制品。如炮姜、姜炭、地榆炭、棕榈炭等。
金井玉栏:药材及饮片形态描述术语。指药材横截面上,外圈(皮层和韧皮部)白色,中心部分(木质部或包括髓部)黄色或淡黄色,习称金井玉栏,也称金心玉兰。如桔梗、黄芪、板蓝根等
中药炮制理论及制作术语:
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炮制理论术语。药物经童便制后能除去不良性味,且能引药下行。
润药制燥药:炮制理论术语。以药性滋润的辅料或药物与药性辛燥的药物同制,以抑制辛燥药的燥性。如米泔水浸白术,是借米泔之滋润去制白术之辛燥;人乳拌白术,是借乳之血而制燥
猪胆汁制泻火:炮制理论术语。胆汁与药物同制,能增强清肝明目、利胆、润燥的作用。胆汁性味苦,大寒。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畅,解毒消肿,润燥作用。如与龙胆草同制,能增强清肝火明目作用,降火愈速。目前除用猪胆汁外,尚有牛羊胆汁。
麸制抑醋性而和胃:炮制理论之一。用麦麸与药物共制能抑制药物的不良反应,且能调和脾胃。麦麸性味甘、淡。具有和中益脾作用。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燥性,缓和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增强和中益脾的作用。麸炒枳壳,能降低枳壳的刺激性,缓和燥性和酸性,增强健胃消胀作用。
矫味:炮制作用术语。校正和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如马兜铃生品味劣,以致恶心呕吐,故临床多用蜜炙,可以矫味,减少呕吐的副作用。
矫臭:炮制作用术语。校正和掩盖药物的不良臭气。如动物药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的挥发而除去,酒有脂类等醇香物质,可以矫味脚臭。
猪胆汁制泻火:炮制理论术语。胆汁与药物同制,能增强清肝明目、利胆、润燥的作用。胆汁性味苦,大寒。具有清肝明目,利胆通畅,解毒消肿,润燥作用。如与龙胆草同制,能增强清肝火明目作用,降火愈速。目前除用猪胆汁外,尚有牛羊胆汁
润药制燥药:炮制理论术语。以药性滋润的辅料或药物与药性辛燥的药物同制,以抑制辛燥药的燥性。如米泔水浸白术,是借米泔之滋润去制白术之辛燥;人乳拌白术,是借乳之血而制燥。
姜制发散:炮制理论术语。是姜制作用的理论之一。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归纳为“姜制发散”。生姜性味辛温,能散在表在上之邪,故能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药物经姜制后作用在上,具有发表、祛痰、通膈、止呕等作用。如姜炙竹茹等能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姜制半夏、陈皮、香附等能增强消除痰积的功效;姜制天门冬、当归等具有通膈的功效,使其补而不泥膈。此外,姜制尚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姜制厚朴能消除对咽喉的刺激性。
泻药制补药:炮制理论术语。以药性泄泻的药物制备药性补益的药物。此处的泄和补是相对而言的。并非一定是泻下通便药。如何首乌,用性降而滑的牛膝蒸制,能引药下行,增强何首乌的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的作用。另外,黄连制地黄亦属此类制法。
另外还有些炮制俗语:
炒以缓其性:炮制俗语。药物通过炒制之后,可以缓和药性。有些药物会刺激皮肤、黏膜、咽喉等,产生皮肤红肿、局部肿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可以通过炒、麸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减少副作用。如牵牛子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枳壳麸炒后,可缓和燥性和酸性,减低其刺激性。
炒者取芳香之性:炮制俗语。药物经炒制后,能产生香气,增强健脾消食作用。植物药中常含氨基酸和糖类,在有少量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加热能产生化学变化,生成环状的杂环化合物,这是一类具有特异香气的类黑素。如缬氨酸和糖能产生香味可口的微褐色类黑素。亮氨酸和糖能产生强烈的面包香味。所以麦芽、稻芽等炒后变香而具健脾消食作用。
炒炭止血:炮制俗语。药物炒炭之后,其主要目的时产生或增强止血作用,如血余炭、槐米炭等,故有炒炭止血之说。现代研究证明,一些药物制炭后却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如蒲黄炭、地榆炭、荆芥炭等。其原因可能是中药制炭后,药物中钙离子溶出增加,可缩短凝血时间,如血余炭等;某些药物炒炭后,鞣制含量增加,具有较好的收敛、止血作用,如槐米炭等。某些药物制炭后产生新的止血成分,有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网络
黄老邪整理
相关阅读---------------------------
《大宅门》中的生意经
部分药材正值产新期,市场行情暗流涌动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
近日主要药材产地、市场行情快讯,总体来看行情较稳,待后期观察再定盈亏
产新季节看地震区药材是否要借着天灾“作妖”
产地与市场都在“文火”之中慢慢熬煮,忍过煎熬的痛,定能一品精华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