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种药称为半夏呢?这个半就是中间的意思,比如说半途而废,那就是在中途而废。这个半夏,它这个地上部分要长一些珠芽,圆圆的小的象绿豆那么大,往往就要掉在地上,掉在地上它一般来说就是在阴历的五月,这样子它就开始发芽,开始长出根。所以在《礼记》里面,就是先秦时期就有,“五月半夏生”,就是讲的这种情况。它珠芽开始生长发育的时候,这五月刚刚是夏天的中间,因为一二三是春天,四五六这三个月是夏天,五月刚好是夏天的正中,所以称为半夏。它是根据它的这个生长特征而命名的一种药。半夏主要的功效那我们书上燥湿化痰,在我们这里增加了一个止咳,其他的书上没有这个功效,有的是把它放在应用当中,这个位置不突出。所以半夏在临床上它温燥性比较强,它既能祛痰,又能消痰,所以它能够通过它的温燥之性减少湿痰的生成,一旦生成了,它又能够把它祛除或者消散。所以它是中药里面治疗湿痰的一个要药,尤其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因为它不但能够燥湿化痰,还有良好的止咳作用。所以它最主要的是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湿痰咳嗽第一要燥湿,半夏有,最常配伍的比如说陈皮,就是橘皮,用来增强它的燥湿作用。如果是对于狭义的痰,这个半夏就是燥湿祛痰,它能够促进痰的咯出,呼吸道的痰的排出,燥湿祛痰。橘皮也有这个作用,所以它们是非常相似的,所以治疗湿痰咳嗽的一个基础方,最有名的就是二陈汤。这个二陈汤,它第一味的重要的药就是半夏,半夏燥湿化痰或者说燥湿祛痰,橘皮也是燥湿化痰的,所以互相是一个增效。这两个药都适合用陈久一点的,所以这个方就叫做二陈汤。对于半夏来说,为什么我们加上止咳二字?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止咳作用很强的药,半夏的止咳作用《神农本草经》就有明确的记载。在《神农本草经》半夏的止咳作用呢,它和其他的药有明显的区别,它就是止咳嗽上气,就是说半夏能够止咳嗽的,主咳嗽的。其他的指的咳逆上气,可能还强调一个平喘,半夏主要强调它就是一个止咳药。《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以后历代的本草当中,都记载了半夏的止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很强的镇咳作用,所以不管从文献的角度,从现代的药理的研究和当代的应用,半夏都是有明显止咳作用的药。所以它对于肺窍的湿痰,不仅仅是祛痰,当然通过祛痰有利于减轻咳喘,但它本身就有直接的止咳的效果。所以它才是一个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所以这是我们在这个书上把它的止咳作用突出来,把它写在正文当中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很充分的,从古到今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它有止咳作用,对半夏的认识是一个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这个湿痰在肺窍,它就是祛痰药。如果这个湿痰是在经络、在肌肉,它可以表现出消痰,它促进痰核或者引起的这些肿块的消散。痰核消散,经气通畅一些疼痛也会得到缓解,所以我们书上消肿散结止痛,实际上都与半夏的消痰作用有关。所以半夏也可以用于瘿瘤、瘰疬或者这种阴疽的肿痛,实际上把它作为一个燥湿消痰的药来使用。当然有的认为它有一定的攻毒作用,本身它是一个有毒的药,那么这些,比如痈肿需要攻毒,也是可以的,本身有一点点。另外在教科书里面,一直半夏还有一个功效,消痞散结,消除痞闷,治疗一些引起痞闷的病证或者散结,实际上都是用的半夏的消痰作用。比如说我们书上说它治疗结胸,治疗痰气阻结在咽喉,梅核气,或者比如说泻心汤那一类半夏泻心汤,有这个痞闷痞满。为什么会出现痞?会出现结?主要就是因为痰浊阻滞,广义的痰。这个也是,半夏主要取其燥湿消痰。所以半夏通过燥湿祛痰止咳它可以用于湿痰咳嗽,治湿痰咳嗽的要药。如果通过它燥湿消痰,它可以达到消肿散结和消痞散结或者消痞的这样一些广泛的临床应用。而且湿痰阻滞,清阳不升,引起的眩晕头痛,半夏仍然可以使用。今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那也是利用的是半夏的消痰作用,消除的湿痰。所以我们(说)半夏它可以用化痰这个功效。它既能祛,又能消,所以它在教材上的主治证里面,基本上都与它的化痰功效有关。只不过它达到不同的效果,缓解咳喘,缓解痈肿,缓解眩晕或者缓解痞满、痞闷,都是通过祛除了痰浊。另外半夏止呕与化痰有关,但它又是个独立的功效。半夏在孙思邈的著作当中,和生姜(一样)也把它认为是一个止呕的圣药。所以它能够降胃气,就是降逆止呕,也就是止呕。什么原因的呕吐,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比如说有胃寒的,配伍温胃止呕的药,比如说生姜或者丁香这一类;有热的配伍清胃止呕的,前面的芦根或者黄连,我们今后要学的比如说枇杷叶、竹茹,既能够清胃热又能止呕的,当然更好;虚的可以配伍补气健脾的;有其他的比如饮食积滞的,那么配伍消食的药等等。但是本身它是一个燥湿化痰药,所以痰湿引起的恶心呕吐是最佳的适应证。所以在一些书上说它主要治疗寒痰的呕吐,或者寒饮的呕吐,常常这个时候配伍生姜,这个就叫小半夏汤,张仲景的。半夏和生姜在治疗呕吐这个症状方面互相是一个相须相使的关系,至少是相使,互相是协同增效的。半夏有毒,生姜又能杀半夏毒,这个又是一个相畏相杀的配伍关系。所以半夏配伍生姜最有用的,那(是)治疗寒饮或者寒痰的呕吐,它的配伍很特殊。就功效而言,是增效的。在毒副作用方面,是减毒的,所以这个很重要。所以半夏的止呕与化痰有关。它的最佳的呕吐证是与湿痰有关的。它止呕又是个独立的功效,与痰有关,(痰)以外的呕吐它几乎都可以用,比如说孕妇的恶阻,妊娠初期恶心呕吐,半夏能不能用?长期是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在妊娠禁忌药里面,因为半夏有毒,又把它列为妊娠的用药禁忌,但是半夏的止呕作用又很强。在很多妇科的专著里面治疗孕妇初期的恶阻,引起的恶心呕吐用半夏的也不少。那也就是说既承认它,我们就是说要谨慎的用,又在用,那么不是绝对的,在需要用的时候,比如说小量的这个配伍的情况下,也是可以适当的考虑。所以半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妊娠禁忌药。所以妊娠的呕吐有的时候也可以用。还要说明一点就是为什么它也主治寒痰?因为寒痰本身就有湿痰,在湿痰的基础上更加有寒象,它同样需要燥湿化痰,本身半夏也是辛温的药,对寒痰它也有针对性。但是总体来讲,半夏温性不够,往往还要加其他的温里的药,比如说干姜这一类,那么治疗寒痰可能就会更好一些。这是关于半夏的有关它的功效主治一些主要的问题。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半夏的毒性。半夏是个天南星科的植物,天南星科的植物都是有毒的。这个毒性主要就是它里面含一种苛辣素,对于皮肤或者人的口腔、咽喉有很强的刺激性。轻微的就局部发麻、发红、灼热、疼痛,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起水泡,比如有时候引起呼吸的困难,这样的(症状)。所以一般这个半夏作为内服的时候就要炮制的,炮制一般就是加姜或者加明矾,这样子来一起炮制。用它们发生相畏相杀的配伍这种关系,用明矾或者生姜来杀半夏毒,尤其是明矾对降低半夏的毒性比生姜更有效,更可靠。半夏的这个毒性,在久煎的过程当中也会逐步降低、减弱的,所以有的人也用生半夏来内服,当然要很有经验的,那个也是一定要煎煮很长的时间,要煎到没有麻味。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天南星科的食品比如说芋头是麻的也有毒性,当然毒性比半夏可能要小一些,那我们煮透了以后,它不但没有毒性,反而是一个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生的时候我们在刮皮的时候,有很多人的手接触了芋,手都要发麻,煮得不透的时候,嘴唇、舌头、口腔那都很难受,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半夏一般入药的时候,尤其作为内服的时候,是需要炮制的,主要是用的明矾和生姜。生的一定要久煎,煎到没有任何麻味的时候。另外半夏在使用注意当中,就是十八反,它不能和乌头一起配伍。它本身是温燥的,所以阴虚有热的,它有刺激性,有出血倾向的不能用,这是一个共性。另外在有的中药书上,就是谈到了热痰,不宜用半夏。但是在正文里面很多书上又说,如果是热痰咳嗽,半夏又和清热化痰的或者清肺热的药配伍在一起,事实上也经常这样配伍。那么同学们可能看到了这样的一些资料以后,就要产生一个疑问,究竟半夏能不能用于热痰?应该说既能用,又不宜用。为什么呢?热痰有偏燥的,有偏湿的。有的热痰它痰量很少,很粘稠,不容易咯出,不但有热象,而且还兼有一定的燥象,可能它就是燥热并见,这样的就不宜用半夏。它对于它的痰的祛除更困难,可能证情就加重。有的热痰咳嗽,它不但有热,而且同样有湿,它的痰量很多,痰很容易咯出来,象这样的热痰是能够用半夏的。所以我们在很多中药书上,怎么一会儿又在谈半夏主要用于湿痰、寒痰,如果对于热痰又怎么怎么配伍。使用注意当中又一次强调,它不能用于热痰,那么就是看什么样的热痰,这样具体问题具体来正确的对待。另外半夏在药材当中,有不同的炮制方法,我们不需要去掌握那些炮制方法。有的比如说就用明矾水制了以后的,这个为主的叫法半夏,当然也加了姜的,它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是比较强的。有的再多加姜来煮就叫姜半夏,这样子降逆止呕的作用可能就要好一些。有的把半夏把它发酵,称为半夏曲,半夏曲可能就帮助消化,这个湿痰咳嗽兼有饮食不消的,可能就会好一些。有的制成什么京半夏,北京的京,就是更加的缓和,它的温燥性就要弱一些,所以对于儿童、老年人,可能就更加适合。另外还有什么仙半夏、清半夏,很多种不同的规格,实际上大同小异,所以用不着大家具体来记。所以我们以后见到有些资料上有的时候,适当的注意就对了。它基本功效和基本的主治都是一样的。
辛,温。有毒。入脾、肺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降逆止呕:可用于多种呕吐的证侯。①对于胃寒停饮或湿邪阻滞所致的呕吐,与藿香、茯苓、生姜、陈皮同用。②胃寒呕吐者,与党参、白蜜同用。③胃热呕吐者,与黄连、竹茹、陈皮同用。④妊娠呕吐者,可与黄芩、苏梗、砂仁、竹茹、生姜同用。2.燥湿化痰:①用于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喷嚏流涕者,与茯苓、陈皮同用或与苏叶、茯苓、陈皮、生姜同用。②用于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清稀,纳呆食少,大便溏稀,与茯苓、干姜、陈皮等同用。3.消痞散结:①用于胸脘痞闷胀满,或胸闷作痛,可与瓜蒌、薤白等同用。②用于瘿瘤痰核,可与消痰散结药同用。法半夏偏于燥湿健脾,清半夏长于化痰,姜半夏善于止呕,半夏曲化痰消食,竹沥半夏化痰清热,生半夏消肿散结。1.配橘皮:橘皮与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共同作用,历代医家认为,二者入药以陈久者为贵,故有“二陈”之谓。半夏之辛,行水气,燥痰湿且能健脾;橘皮之辛,通三焦、理气机又能和胃。半夏得橘皮之助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橘皮得半夏之辅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二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2.配茯苓:半夏与茯苓相伍,药效相使,是治疗痰饮湿浊的常用药对。茯苓甘淡,甘能补脾,淡能渗利水湿;半夏辛温,辛能散水气,温能燥湿。半夏与茯苓,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二者标本兼顾,功可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3.配黄芩:半夏化饮祛痰,降逆止呕;黄芩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热。二药配对,有清肺化痰、燥湿降逆之功。4.配硫磺:硫磺与半夏配对使用,见于《和剂局方》半硫丸,主要用于老年虚冷便秘之证。硫磺酸温,有补火助阳通便之效,半夏苦以下气,辛能润燥,协硫磺而通便,两药合用,具温
5.配枇杷叶半夏可消痰降气,枇杷叶可下气降逆。二药合用,下气降逆,燥润相兼,寒温并施,枇杷叶得半夏润肺而无留痰之弊,半夏得枇杷叶燥湿而无劫阴之咎,既可入肺而祛痰定喘,又能入胃而燥湿止呕。6.配皂荚:半夏功专燥湿化痰,皂荚辛散走窜,具祛痰、搜风、开窍之力,善治风痰壅盛、关窍阻闭之证。二药配对,祛痰之力大增,祛风痰、开关窍之功更著。7.配天南星:半夏燥湿健脾,主治湿痰,且有和中降逆之功,南星燥湿化痰,善治风痰,又能祛风定惊。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南星开泄化痰,以祛经络中之风痰。二药合用,治痰力胜,尤以:法风痰为著。8.配天麻:半夏燥湿祛痰,天麻为治风痰之要药,善于熄风止晕。二药合用,相合相成,功专化痰熄风,治眩晕、头痛。
9.配瓜蒌:半夏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能清化痰热,目.有宽胸散结之功。二药配对,化痰散结,宽胸消痞之功显著,宜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浊痰胶结所致的胸痹疼痛,对痰热壅肺之胸膈塞满、气逆咳嗽、吐痰黄稠,用之可获清热化痰、下气宽胸之效。10.配黄连:半夏和黄连,是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基本配伍,半夏善化痰散结,降逆宽中;黄连善清热燥湿,和胃止呕。取半夏以辛开,兼理痰湿之壅结,除热中之湿,用黄连以苦降,并清痰湿所生之热。二药辛苦合用,辛开苦降,舒理气机,凋和胃肠,寒温并施,化阴霾,和阳气,且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妨清热,共奏泄热和胃、开胸除痰之功。1.反乌头。2.一切血证及阴虚咳嗽、津伤口渴者忌用。
内服:6~9克,入煎剂,或人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本品辛温行散,能行水湿,降逆气,水湿去则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气降则胃和而呕吐自止,所以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良药,且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常用于痰多咳嗽、痰饮眩晕、痞满呕吐、反胃吐食、妊娠呕吐以及痰湿入络结为痰核者。
1.半夏性味辛温,入脾胃经,化痰力佳,为治各种痰症要药。其性温而燥,尤为属寒有湿者在所必用;若为热痰,当与清热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伤阴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实亦化痰除湿之功;至于散结无非辛散温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为止呕之良药,无论胃寒、胃热、胃虚、恶阻咸可应用,配伍适当,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卧不安者,肾阳不足而大便失调者,皆可配合应用,亦有殊功。2.半夏昔人以为妊娠忌用之品,然恶阻用之有止呕之效,并无堕胎之虞。又以为性滑,则其体虽滑,而其性温燥,决非润泽之品,故阴虚津少者应于慎用。3.半夏主要功用为化痰止呕,故为脾胃两经要药。脾为生痰之源,胃为受纳之器。痰湿恋脾,半夏能燥湿化痰;胃气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湿、聚而为痰者为主;因其性温燥,故对于寒痰,亦可应用。如属热痰,则须以清肺药配合同用。至于阴虚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则不宜应用。5.半夏止呕,以痰气壅塞、胃逆不和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故除适用于痰饮呕吐之外,尚可用于胃虚呕吐,如《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以半夏配伍人参、白蜜等同用;至于胃热呕吐,宜用清胃药如麦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温燥过热、耗伤胃阴。6.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矾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矾制。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阻困中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淋雨涉水,居处潮湿以致内湿素盛等因素引起。脘腹胀闷疼痛,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脘腹部胀闷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淡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寒湿内盛则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
寒性体质。寒病且寒症。热。平。气。祛寒湿药。峻。升。疏。走。燥。浮。疗。有。辛。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广泛,五运六气饱满。栽培。块茎。内服煎汤,3~9克。
阴虚里寒。
足太阴脾。黄。甘。土。巳(9-11)。中。坤。夏秋间。左。升。
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缪希雍:“半夏,柴胡为之使。辛温善散,故主伤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往来寒热。苦善下泄,邪在胸中,则心中坚,胸胀咳逆;邪在上焦,则头眩;邪在少阴,则咽喉肿痛。《别录》亦谓其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逆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亦皆邪在上焦胸中之所致,故悉主之也。中焦者,足太阴之所治也,有湿有热,清浊不分则肠鸣,湿热胜则自汗,入足太阴故并主之。辛能散结,故消痈肿。脾家湿热,则面色痿黄,实脾、分水、燥湿,则前证俱除,面目因而滑泽矣。辛温有毒,体滑性燥,故堕胎也。”“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其所最易误而难明者,世医类以其能去痰,凡见痰嗽,莫不先投之,殊不知咳嗽吐痰,寒热骨蒸,类皆阴虚肺热,津液不足之候,误服此药,愈损津液,则肺家愈燥,阴气愈虚,浓痰愈结,必致声哑而死。若合参、术,祸不旋踵。盖以其本脾胃家药,而非肺肾药也。寒湿痰饮作嗽,属胃病者固宜,然亦百之一二,其阴虚火炽,煎熬真阴,津液化为结痰,以致喉痒发咳者,往往而是,故凡痰中带血、口渴、咽干,阴虚咳嗽者,大忌之。又有似中风,痰壅失音,偏枯拘挛及二便闭涩,血虚腹痛,于法并忌。犯之过多,则非药可救。”
半夏配伍海藻、昆布半夏化痰散结;海藻化痰软坚散结;昆布除热散结。三者伍用,有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瘿瘤痰核。半夏配伍厚朴二者均有燥湿化痰、降逆消痞之功。但半夏功擅化痰散结降逆消痞;厚朴长于下气除胀散满。二者伍用,共奏燥湿化痰、行气降逆散结之功效,用于治疗痰郁交阻于咽喉而引起的咽中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之梅核气;痰气互结之胸满咳喘、脘腹胀闷、呃逆呕吐等症。半夏配伍黄连、竹茹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黄连清泻胃热、止呕降逆;竹茹消痰开郁、清热止呕。三药伍用,有燥湿健脾、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热呕吐、呃逆;妊娠呕吐以及痰热壅盛、肺气不利之咳嗽痰多者。半夏配伍黄芩半夏辛温,入脾胃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消痞散结;黄芩苦寒,入肺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二者合用,肺脾同治,有清热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痰多黄稠;痰热互结、胃失和降之胸膈痞满、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半夏配伍硫磺半夏味辛性温,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硫磺味酸性热,补命门真火、疏利大肠、通腑气、利大便。二者伍用,共奏温肾逐寒、和胃行滞、通阳泄浊之功效,用于治疗老年人虚寒便秘;或寒湿久泻。半夏配伍人参、白蜜半夏降逆止呕;人参大补元气,健脾益胃;白蜜补中缓急。三药伍用,有益脾胃、止呕逆之功效,用于治疗胃虚呕吐。半夏配伍天竺黄半夏辛苦性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竺黄甘寒,清热豁痰、凉心定惊。二者伍用,共奏清热化痰、祛风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痰湿中阻之胸闷、咳嗽、痰多;痰涎壅盛之中风不语;或小儿高热之惊风、惊痫抽搐等症。半夏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燥湿化痰;细辛、干姜温肺化饮。三药伍用,有温肺化饮祛痰之功效,用于寒饮犯肺所致之咳嗽喘息、吐痰清稀等。
1.治疗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素问病机保命集》)2.治疗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3.治疗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一、关于半夏剂量,当尊《伤寒论》处方原意。仲师每用半夏多在“半升”之多。据柯雪帆教授考证,汉制一升约合今之毫升,折合半夏应为克,所以半升当在65克上下。今世之人用半夏老在10克左右,不敢越雷池半步,岂能获效十一?只要剂量用得合理,古时之方照样能治今世之病!二、关于半夏的毒性。《伤寒论》中,半夏无论入汤或散,用前必“洗”。《金匮玉函经》载:“凡半夏不咀,以汤洗数十度,令水清滑尽,洗不熟者毒也。”《说文解字》:“汤,热水也。”以此可知,半夏用热水反复泡洗几十次,直到水液清澈;令半夏“滑尽”,即半夏本身的“隙涎”除掉。现今药市所经销的半夏皆经炮制过的,省去煎药者许多麻烦,还能有多少毒性?三、关于清半夏与法半夏之别。一是功用同中有异:清半夏辛温,入脾、胃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燥性大减,宜于体弱痰多,而寒湿较轻者。法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擅治寒痰、湿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作用。二是加工方法不同:清半夏一般不用姜制,只用白矾水浸,清水漂,充分漂洗后蒸煮而成。法半夏为经过甘草、石灰炮制而成,因燥湿祛痰止呕之功较好,故治脾湿而痰涎壅盛作呕之寒症多用。四、关于半夏功效广泛的有关文献论述。黄元御《长沙药解》卷一:“半夏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隔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基本将半夏功用概括几净。在现代临床上,半夏功用更加广泛,总结最为完备的当属吕建辉氏。他在年第6期《中医药信息报》上概述半夏有——1、抗心律失常;2、降血压;3、治疗脑病;4、化痰要药;5、止咳平喘;6、治失眠不寐;7、蠲饮益胃;8、治疗癫痫;9、治痰湿眩晕;10、解除中毒;11、驱除囊虫;12、止呕妙品;13、用于失枕;14、有利乳病;15、安胎名药;16、相反相成;17、生用效宏;18、大量功著;19、姜矾解毒;20、应用广泛,涉及临床20多种疾病。吕氏用大量珍贵资料证实半夏应用广泛,生用、巧用效宏,并为半夏是妊娠禁品的定论几致平反!黄元御的第五代学术传人麻瑞亭一生善用“下气汤”,治疗70多种临床常见病,每证必用半夏。详见《麻瑞亭治验集》。半夏究竟有无禁忌或副作用?还有哪些功能?朱良春说:半夏有“除湿化痰、和胃健脾、发表开郁、降逆止呕之功人所尽知,但其作用远不止此”,尚有消淤止血、和解寒热、交通阴阳、消肿散结等功效,特别在“消淤止血”一节中指出:“唯其性燥,阴虚咯血,当在禁用之列。”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讲:“唯阴虚劳损,则非湿热之邪,而用利窍行湿之药,是重竭其津液,医之罪也,岂药之咎哉!”张景岳也说:“若消渴烦热及阴虚血症,最忌勿加!”五、病案举例齐某某,女,68岁,农民。以胃痛,呕吐,不思饮食一年,加剧一月求诊。患者素有胃病宿疾。近一年来,胃痛,胃胀,泛酸,呕恶,食纳不香,食则咽喉有梗塞感,时发眩晕、心悸、失眠,大便溏泻,四肢怕冷。西医诊断:胃溃疡、食道炎、高血压。服用西药、中成药近一年,时效时不效,故而改求中医治疗。接诊时间:8年2月21日。除上述见证外,见面容疲倦,体乏无力,舌质淡红,苔白腻水滑,脉虚迟无力。胃脘部喜暖喜按,已有一月完全靠进流质饮食度日,还时发呕吐。诊断:胃脘痛,噎嗝(轻度)。治疗原则:温中回阳,醒脾开胃,健脾利湿,化痰降逆。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党参30克云苓30克炒白术10克清半夏30克法半夏20克陈皮6克砂仁(后煎)10克白蔻(后煎)10克威灵仙30克麦芽30克干姜10克丁香(后煎)5克炒枣仁30克紫苏梗10克香附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8克用法:水煎服。初开始徐徐饮之,待药汁在胃部能停留后,再续服。每天一剂,每日2次。连服半月,至今未再复发。体会:脾胃阳虚,抑遏肝木升发之性,则升降失常;脾土不升,多因湿旺寒凝,致肝郁横克脾土,证见胃脘疼痛,喜温喜按,嘈杂泛酸,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水滑,脉虚迟无力;脾湿肝郁,则脾胃不和,肝胆失调,因而胆胃上逆,纳差呕吐,吞咽不利,皆因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引起。方用大剂半夏量达50克之多,取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消肿散结之功;加砂蔻等醒脾开胃之品以顾正气,胃气一复,正气渐旺,焉有不愈之理!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