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灵仙
●威灵仙(学名:ClematischinensisOsbeck)是毛茛科,铁线莲属多年生木质藤本。茎、小枝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一回羽状复叶;小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或为线状披针形、卵圆形,顶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至浅心形,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萼片白色,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瘦果扁,卵形至宽椭圆形,6月至9月开花,8月至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贵州、四川、陕西南部、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福建、台湾、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安徽淮河以南。越南也有分布。生山坡、山谷灌丛中或沟边、路旁草丛中。
关于威灵仙的小故事
威灵仙入药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梁代姚僧坦的《集验方》,后载《新修本草》,其后唐代《本草图经》亦收载之。有人说最早收于《开元本草》是欠妥的,其名因其药威猛功效甚灵。正如清代黄宫绣说:“威喻其性,灵喻其效,仙喻其神耳。”威灵仙是保健良药。
《威灵仙传》云:“威灵仙去众风,通十二经脉,朝服暮效,人服则四肢轻健,手足微暖。”并记载一则故事:有一病人,得手足不遂症,“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于是其亲属将其放在道旁,乞求有人救治。一天,一位新罗僧见状,告之日:“此疾一药可治,但不知此土有否?”并把药况描述一番。于是便托人进山寻求,终于找到了。此药就是威灵仙也。经服后数日步履。
《乾坤生意》中载:威灵仙、米醋浸二日,晒研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丸,治诸骨哽咽。《本草纲目》用威灵仙一两半、砂仁一两、砂糖一盏,煎水温服。《圣济录》用威灵仙五钱,井水煎服,治疗鸡鹅骨梗法甚效,加醋口含慢咽更效。
相传江南有一座山上有座寺,叫威灵寺,寺里原有一位老和尚,治风湿和骨渣子误卡喉很出名。他每治一人,必先焚香念咒,再将香灰倒在一碗水里,让病人当场喝下,甚灵而病愈。他说这是佛法治好,求其钱财,故弄玄虚,实则碗中的水是治病的药水。庙内有一个小和尚,在寺中备受虐待,他便有意捉弄老和尚,用根本不能治病而无毒的野草煎水替代药水,喝后根本无效。一天,有一位猎人的儿子被兽骨卡住了喉,到威灵寺救治无效,便叫猎人下山另请高明。这时小和尚悄悄端着一碗药水从后门追上说:“佛爷不灵,吃我的药吧。”果然服后而愈,猎人连声感谢。从此老和尚香灰不灵了,求救小和尚的越来越多,人们都说寺前香灰不治病,后门药水可活人。这个秘密终于被老和尚知道了,脸气得铁青,追赶小和尚算账,谁知一不小心,摔倒阶下,一命归天了。此后小和尚是寺里的主持,就大种能治风湿和骨渣子病的草药,凡到寺内救治者,分文不取。由于此药出自威灵寺,其灵效似仙,故人们就称此药为威灵仙。
鉴别特点:本品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略似姜块,表皮黑棕色,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周身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20~厘米,直径约1毫米,甚均匀,表皮棕褐色或黑棕色。光而无皱,略弯曲,上面疏生有效的勾状刺及少数短须根,质坚韧似铁丝,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放大镜下可见由小孔组成的浅棕色环纹位于表皮和中心的中间(导管)。根茎上另有残茎数枚,略弯曲。长约3~7厘米,直径约8毫米,枯黄色,茎上有1~3个如竹节的段,茎上生有多数针状小刺,茎柴质坚韧。气无、味淡。以根茎小,根多而细长,地上茎上者佳。
功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味咸兼软,走窜力强,入膀胱经。善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为治痹痛拘挛麻木之要药。能软化鲠骨,消痰水,治诸骨鲠喉及痰饮积聚可投。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主治病症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癥瘕积聚,诸骨鲠喉。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痹症而偏于寒者。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有四肢关节痛,屈伸不利,手足发麻等症状者合适,配秦艽、桑枝或木瓜、牛膝等。
2、用于治疗鱼骨刺梗阻咽喉部或食道上段。配醋和砂糖水煎慢咽,方如去骨汤。有效者在服药后数小时梗阻感觉和疼痛开始减轻,以后逐渐消失,少数病例须服第二剂。至于比较粗大的鱼骨、鸡骨梗阻,或骨刺虽小,但梗阻较深者,威灵仙治疗一般无效,不宜应用,应从速手术取出,以免贻误病情。
用法用量内服:常用量,6~12g。
使用注意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慎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