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123麻黄桂枝紫苏

麻黄

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我国西北部皆有出产,以山西大同为最良,其它如印度及西伯利亚南非洲皆有产。

味苦,性温散,无毒。

麻黄为发汗解散要药,功能退热平喘利水,主伤寒表实无汗,治肺实喘逆,通利水

道。

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止好睡,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

令人虚。

治身上毒风疹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等。

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

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虽其茎直上,但却如草之丛生,故能上升又能外散,其茎空,直达而上,且无大味,

纯得天轻阳之气,故专主气分。一般取其苗,以其苗细长中空,象人毛孔,而气轻扬,故能

发汗,能通阳气,直走鼻皮毛,其根坚实味涩,故能止汗。

捡去杂质,去尽木质及残根,喷淋清水,微润,切1.5厘米段片,晒干或烘干,去

灰即得。

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发汗止喘。

普通五分至一钱,大剂三钱。

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忌之,诸虚有汗,肺虚痰嗽,气虚发喘,均忌。

麻黄为发汗第一要药,能退热平喘利水,皆其解散之功,凡风寒初袭肌表,不得解

散则发为头痛项强恶寒诸症状,发其汗则风寒得以解散,诸症自除,举凡外感初起之发热,

多由汗不得出,因势利导使汗出而热解,此本经之所言去邪热也,又肺受风寒不解,则咳气

上逆,用麻黄利水道,外为发汗,是故痰水因而下行,风寒因而得以宣泄,因病根解除,咳

气上逆自愈,若以之点眼,可使瞳孔放大,此因其能散。今麻黄配桂枝能散营分之寒邪,配

膏能泄卫分之风热,皮肉不仁,著名方剂如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因麻黄根能止

汗,节亦止汗,故欲发汗,则须去根与节。

冬天来了

麻黄性味归经刍议

摘要: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遣药用方的重要依据,关于中药性味归经记载的经典论著繁多,且每一部中医经典所论述的中药其性味归经有一定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到底在中医临床或中医教学中以哪一种观点为准,现在尚无明确定论。今以麻黄为例,浅议其记载以来性味归经。

麻黄,又称无叶草,属于发散风寒药。麻黄科麻黄属植物,入药部位为干燥的根茎,十三五规划《中药学》教材中载其药性为辛、苦、温;归肺经、膀胱经;功效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

功效记忆Tip:麻黄发喘水。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

别名

桂枝、川桂枝、桂枝木、桂枝尖、广眉尖

产地

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桂之供药有两种,一曰菌桂,又称小桂,其皮为肉桂,或称筒桂:一曰牡桂,又称大桂,或单称桂,其皮为官桂,其枝为桂枝。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流畅血脉,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并能通阳化气而行水消肿,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水肿及痰饮诸证可投。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心痛胁痛胁风,温经通脉,止烦出汗。

横行手臂治痛风。

去伤风头痛,开肌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色赤味辛,入心肝助火,但桂枝实因苓泽之利水,方能入水以化气,可以导心火以下交于水,故多用之以降冲逆之气,加入补血药中,因而能温通血脉,桂枝能散四肢,质较坚实,故桂枝能兼走筋骨。味辛又得土之气,故能散血脉肌肉中之风寒。

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普通三分至钱半。

凡阴虚火炎,温病大热,喉症血症均忌。

桂枝为古今皆用之要药,治疗甚广,与麻黄柴胡荆芥防风生姜葱白等同用,治风寒束表,与桑枝附子牛膝威灵仙茯苓防己等同用,治关节疼痛。与白芥子厚朴杏仁半夏等同用,

治上气咳逆。与白芍同用解肌和中,与葛根同用发汗退热,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就是桂枝了。

拣去杂质。刮去粗皮,刷去灰尘即得

药理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抗肿瘤等作用。

桂枝的故事

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富贵人家,他的小妾得了伤寒,便请当时名医金慎之治疗,金慎之一搭脉,又问起病情,知道这是外感风寒,体表亏虚。所以病人恶风,汗出,脉浮缓。

于是便选用《伤寒论》的群方之首桂枝汤,由于这小妾素来体弱,身体不耐药力,所以金慎之只给他用到五分的桂枝。

这富翁拿到了方子,便到当地的药方配药。富翁提回去后,给小妾煎服了,想不到第二天,这小妾就一命呜呼。

于是向当地衙门告状,名医金慎之只能被迫对薄公堂。

他心中就想,自己名字叫金慎之金慎之,就是提示自己一辈子行医要小心谨慎,我用药都是再三核对,反复思量,怎么会错呢?

于是就叫富翁把药渣拿回来,一盘查,发现桂枝数量远不止五分,最后查处是药房里新来的学徒配错了药,学徒看到五分的桂枝,却以为是五钱,大手大脚把药抓好,导致误伤人命。

最后只有药房完全承担富翁小妾全部的丧失费用,而且还在坟墓旁边建起一座亭来,这个亭就叫“桂枝亭”,因为这件事就是因桂枝而起。

金慎之写了一幅对联解嘲日:“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命。”

功效记忆Tip:桂枝发汗解肌。发-发汗解肌

汗-韩文铜镜卖(刻着韩文的铜镜卖了——温通经脉

解-姐住养花七(姐住在养花街七号——助阳化气)

肌-几瓶葱姜泥(几瓶葱姜捣成的泥——平冲降逆)

12

紫苏

紫苏

  今天要介绍的中药是——“紫苏”。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就见过吃过不少次的紫苏了,只不过没有特别注意而已。紫苏可是药食两用的好物,新鲜的紫苏叶味道浓烈,可凉拌做沙拉,伴鱼、肉做菜做汤;做中药时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皆可入药,芳香性温,温运脾胃,化湿散寒,尤其擅长能解鱼蟹毒。更难得的是,紫苏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它爽口又芳香,很好吃!)(编辑/三木

  药用紫苏

  紫苏叶能散表寒,发汗力较强。相传华佗带着徒弟到酒铺里饮酒,碰见铺子里几个少年比赛吃螃蟹。螃蟹性寒,几个少年相继腹痛倒下,华佗从附近的野地里摘了紫苏叶子,煎水让少年服用,少年们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紫苏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全国各地均产。通常在9月上旬花序将长出时采收,阴干。

  苏叶、苏梗。

  其性温,味辛。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蟹毒。主治风寒感冒、脾胃气滞之胸脘胀满、恶心呕吐、胎动不安等。

  挥发油含紫苏醛、精氨酸、丁香油酚等成分。

  本品有缓和的解热作用,缓解支气管痉挛、抑制细菌,并有使血糖上升等作用。临床上还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小儿咳喘、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肾衰竭、发热等疾病。

  温病及表虚、气虚者忌服。

  煎服,一次常用量6~9克。不宜久煎。

  紫苏亦是增香调料之一,可矫鱼蟹之腥味。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多用煮法。

  紫苏子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通常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苏子。

  其性温,味辛。

  下气,消痰,润肺,滑肠。主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等。

  含脂肪油(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等)、维生素B1等。

  临床上主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气虚咳嗽、阴虚咳喘、脾虚便秘者忌服。

  煎服,一次常用量5~9克。

  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用煎煮法,也可炒熟研细粉食用。

  中药中,紫苏是有名的发散风寒药,紫苏叶常用于治风寒,如风寒犯肺证表现为发冷发热,怕风,鼻塞流清涕,咳嗽气喘,痰稀清白,兼见头身痛楚,舌苔薄白而津润,中医又称此证为风寒表证,即风寒感冒。治宜疏风宣肺,散寒邪,可用生姜、葱白、紫苏叶、香菜等配餐;治疗流行性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杏苏散(苏叶9g、半夏9g、茯苓9g、前胡9g、苦桔梗6g、枳壳6g、甘草3g、大枣3枚、杏仁9g、橘皮6g)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还有很有名的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能降气疏壅,引火归元,袪痰止咳。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短气、胸膈痞闷、咽喉不利,或腰痛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苏子降气汤那么厉害,就多亏了身为主角的紫苏子治咳逆的功效。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

  食膳与实际应用

  而生活中实际应用到紫苏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说孕妇呕吐,胃脘不适吐得厉害的时候,就可以给孕妇弄点紫苏叶做成热菜吃。还有吃刺身也就是生鱼片的时候,其实垫在生鱼片下的绿叶就是紫苏叶,因为紫苏叶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让刺身保持新鲜。但大部分人在吃的时候都只吃了刺身,而无视了下面的紫苏叶。其实除了保鲜,垫在刺身下的紫苏叶也可以一起吃了来预防食物中毒。

  《金匮要略》中记载“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后来人们也发现解食鱼、鳖中毒,可用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所以下回吃螃蟹的时候,可以用紫苏与螃蟹同蒸,或在食蟹后煮紫苏水喝;再吃刺身的时候,不妨用紫苏叶裹着一起吃。更何况《神农本草经》载紫苏叶“气味辛微温无毒,主下气,杀谷,除饮食,辟口臭,去邪毒,辟恶气。”吃完东西后再吃紫苏叶,还有清新口气的功效呢。

  成熟的叶子后背是紫色的,初生的叶子全是绿的比较鲜嫩,也有的品种生来就大红大紫。

  紫苏食疗

  皮肤瘙痒症

  风寒袭表

  

  多见于深秋,周身瘙痒,遇风着凉后则痒剧,如入睡脱衣或起床穿衣之际则阵发瘙痒,气温适宜后或入睡被褥温暖则痒止。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紫苏叶粥:紫苏叶15克,粳米50克。将紫苏叶洗净切细,将粳米煮成粥,待粥将熟时,加紫苏叶,煮粥至熟即成。

急性支气管炎

  风寒束肺型

  

  咳嗽、痰白而稀,或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白术紫苏粥:白术30克,粳米克,如常法煮粥,趁热时加紫苏叶10~15克,热服。

  妊娠呕吐

  肝胃不和

  

  妊娠初期,恶心呕吐,时吐酸水或苦水,胃脘不适,胸闷胁痛,嗳气叹息,头涨头晕,烦渴口苦,舌色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滑。

  

  紫苏姜橘饮:苏梗5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陈皮6克,红糖适量。前4味加水适量,煎后取汁去渣,加入红糖待服。

功效记忆Tip:支书表,三星盒。(联想:支部书记的手表在三星盒子里)

编辑:农夫中医小团队——16级中医2班邹相浓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暑假白癜风怎么治疗
白癜风怎么医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1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