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又称苦茶槚荼茗荈蔎茶芽

点●●●分享 

 

「入药部位」

茶的芽叶。

「性味」

苦甘,凉。

《千金·食治》:味苦咸酸,冷,无毒。

《唐本草》:味甘苦,微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肺、胃、肝、脾、肾经。

《汤液本草》:入手、足厥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肾五经。

《本草求真》:入胃、肾。

「功效」

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

「主治」

治头痛,目昏,多睡善寐,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疟,目赤,感冒,口臭,癫痫,小便不利,泻痢,喉肿,疮疡疖肠,水火烫伤。

「附方」

1、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即瘥。

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而渴则瘥。

2、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

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3、治诸般喉症。

细茶三钱(清明前者佳),黄柏三钱,薄荷叶三钱,硼砂(煅)二钱。上各研极细,取净末和匀,加冰片三分吹之。

4、治霍乱后,烦躁卧不安。

干姜(炮为末)二钱匕,好茶末一钱匕。上二味,以水一盏,先煎茶末令热,即调干姜末服之。(《圣济总录》姜茶散)

5、治羊癫风。

经霜老茶叶一两。为末,同生明矾五钱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作衣。每服三钱,白滚汤送下。

6、治三阴疟。

雨前茶三钱,胡桃肉五钱(敲碎),川芎五分,寒多加胡椒三分。未发前,入茶壶内以滚水冲泡,乘热频频服之,吃到临发时,不可住。

7、治热毒下痢。

好茶一斤。(炙)捣末,浓煎一、二盏服。久患痢者亦宜服之。

8、治血痢。

盐水梅(除核研)一枚,合腊茶加醋汤沃,服之。

9、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

海金沙一两,腊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煎生姜、甘草汤调下,不拘时,未通再服。

10、治腰痛难转。

煎茶五合,投醋二合,顿服。

11、治虫积并哮喘、虫胀。

茶叶五钱,青盐一钱,洋糖、三棱、雷丸各三钱。为末,将上盐、糖煎好后,入三味调匀。每服三钱,白汤送下。

12、治脚趾缝烂疮,及因暑手抓两脚烂疮。

细茶研末调烂敷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沸泡。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禁忌」

失眠者忌服。

《本草拾遗》:"食之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纲目》:"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

「原形态」

常绿灌木,有时呈乔木状,高1~6米。多分枝,嫩枝有细毛,老则脱落。单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彤,或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质厚,老则带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平滑无毛,下面淡绿色,羽状网脉,幼叶下面具短柔毛;叶柄短,略扁。花腋生,1~3朵,具有花柄,微垂;总苞2;萼片5,宿存,深绿色;花瓣5,白色,稍有香气,近圆形或广倒卵形;雄蕊多数,排列成多轮;雌蕊居于中央,子房上位。蒴果,木质化,扁圆三角形。暗褐色。花期10~11月。果实越年成熟。

「生长环境」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防、怕旱、怕寒、怕涝、怕盐碱。适宜栽培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5℃之间,有效用温(10℃以上)在℃以上;年降雨量在-。茶树能耐-6-8℃,短时间气温达-30℃尚能过冬,在35℃左右生长受到抑制。绝对最高温度为45℃。茶树虽能耐阴,但优质产品须在全光照下培育。以高山、丘陵、平地的黄壤、红黄壤、红壤pH4.5-5为适宜栽培;不宜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栽种。

「分布地域」

现安徽、浙江、江西、江苏、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均有栽培。

「采集收藏」

以清明前后枝端初发嫩叶时,采摘其嫩芽最佳(清明前采摘者称"明前",谷雨前采摘者称"雨前")。此后约一个月,第二次采收其成长之嫩叶,再一月第三次采收。亦有在立秋后第四次采收者,惟采摘时间愈迟,品质愈次。鲜叶采集后,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绿茶"。若鲜叶经过萎雕、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加工过程,则为成品"红茶",鲜叶经凋萎、探捻、发酵、干燥而成。还可以加工成茶砖。本品宜密藏于干燥处,以防发霉变质。

「性状」

叶常卷编成条状或成薄片状或皱折。完整叶片展平后,叶片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1.5-4cm,宽0.5-1.5cm,先端急尖或钝尖,叶基楔形下延,边缘具锯齿,齿端呈棕红色爪状,有时脱落;上下表面均有柔毛;羽状网脉,侧脉4-10对,主脉在下表面较凸出,纸质较厚,叶柄短,被白色柔毛;老叶革质,较大,近光滑;气微弱而清香,味苦涩。

「相关论述」

《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张洁古:"清头目。"

《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

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舌,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豉、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盒,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临床应用」

治疗细菌性痢疾

无论急、慢性菌痢均有效果。据数十例至上百例的观察,急性菌痢的治愈率一般在95%以上;慢性菌痢的近期治愈率在85%以上,虽症状消失较慢,但对肠粘膜病变的愈合及大便细菌的转阴尚较满意。亦有报告例急、慢性蓖痢的治愈率仅40.6%。用法:%茶叶煎液日服3~4次,每次2毫升或5~10毫升;10%煎液日服4次,每次20~40毫升,或每次15毫升同时并用2%煎剂灌肠;或5%煎剂单独灌肠,每次~毫升,每日3次;丸剂内服,每次2克,每日4次。据临床观察,茶叶的不同品种和等级以及茶液的不同浓度,其疗效似无明显差异。煎液灌肠较口服效果满意,特别对肠粘膜糜烂的减轻、消失,溃疡的愈合,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茶叶获效的原因主要是:

㈠抗菌作用;

㈡通过改变机体调节机能,加强吞噬作用及抗体之产生而使疾病痊愈;

㈢茶汁中含鞣酸颇多,与细菌中的蛋白质相遇,即被吸收结合而使细菌停止生活。副作用:部分病例服药后有兴奋失眠、头晕、心跳、恶心、呕吐、多尿、便秘等反应,平素饮茶少或治疗时所用茶液的浓度高者尤易发生,服澳剂后能使兴奋失眠等反应减轻或消失;少数病例舌边缘出现炎症或溃疡改变,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皮疹,甚或引起中毒性精神障碍。另有文献指出,煎剂口服副作用较大,病员往往因此而不愿服用,改用丸剂可显著减轻;采用灌肠法则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治疗阿米巴痢疾

口服%煎剂,每次5~10毫升,或10%煎剂每次15~20毫升,均每日4次。据12例的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均于1~7天消失,大便镜检3~7天转为正常。部分病例经1~5个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治疗急性胃肠炎

成人用50%煎液每次10毫升,日服4次;小儿用10%煎液,1~5岁15~20毫升,5~10岁20~90毫升,10~15岁30~40毫升。观察20例,服药后症状于1~2天内消失。对少数严重脱水病例,同时补充液体。茶叶治疗本病的作用在于:对肠粘膜起收敛及保护作用,减轻发炎和肠蠕动;其次是通过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其活动,以抑制和消灭来自局部的恶性刺激,使机体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治疗急、慢性肠炎

观察急性肠炎87例,治愈率达90%以上,平均治愈日数为2天;慢性肠炎12例,服药4~21天后,10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2例接近正常。用法:%茶叶煎剂,每次2毫升或5毫升,日服3~4次。

治疗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

观察2岁以下中毒性消化不良婴儿21例,除服茶叶煎剂外(参见③治疗急性胃肠炎剂量),同时配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失调,3例加用抗菌素,结果全部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

治疗伤寒

以%茶叶煎剂10毫升口服,每日3次,试治伤寒及副伤寒各1例。1例伤寒患者于服药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另1例副伤寒则于服药9天后体温完全正常,其它症状亦随之好转。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内服绿茶丸每日3~4次,每次3克,连服2~3周。根据30例观察,治疗后各种症状体征消失所需平均时间为1.4~14.5天不等,肝功能恢复所需平均时间为14.5~26天。与辨证施治组对照,疗效大致相仿。所治病例均系黄疸型,中医分型属于"阳黄"范围。

治疗羊水过多症

对已确定羊水过多的产妇,在临产前数周即酌饮红茶,早晚各1次。曾以此法治疗12例羊水在0毫升以上的产妇,疗程7~20天,用茶约3两,即安全渡过产期。

防治稻田皮炎

取老茶叶2两,明矾2两,加水毫升浸泡煎煮。在下水田前后将手脚各浸泡1次,听其自行干燥,忌用肥皂洗涤。既能预防,亦可治疗。

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次级红茶1两,水煎。先用煎液含漱,然后饮服。每日至少2次,直至痊愈,不可中断。不宜服用二煎。用于治疗全口性及局部性牙本质过敏症20例,治愈12例,好转6例,不明2例。认为次级红茶含氟量较高,而牙齿的组织成分主要是氢氮磷灰石,与氟接触后,变成氟磷灰石,具有较高的抗酸能力,且能减弱牙质内神经纤维束的传导性,故对牙本质过敏症具有脱敏作用。

-End-

本文仅普及中医常识,不做处方

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n

1、长按

2、觉得本文不错就   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复方樟脑酊
小儿白癜风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xp/1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