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是北京吗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6699.html
“医中之圣”李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也是当地名医。当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地方官绅欺侮,李言闻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但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感兴趣,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内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放弃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几年后李时珍就成为很有名望的医生。三十八岁时,武昌楚王的儿子得了抽风症,访遍名医都治不好,有人推荐了李时珍,楚王赶快派人把他请到王府。李时珍看看病人的脸色,再按按脉,判断抽风症由肠胃病引起,当下开了调理肠胃的药方,几天后病就全好了。楚王十分佩服,召他进王府任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医院,专门为皇室提供医疗服务。
太医生涯
公元年,医院后,凭着精湛的医术和聪慧的悟性成为太医中的佼佼者,官至院判(正六品)。太医院的工作经历给他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为撰写《本草纲目》埋下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积极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医院药房及御药库,仔细比较、鉴别各地药村,搜集大量资料,同时还饱览了皇室珍藏的医药典籍和许多民间草本信息,看到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而促使他下决心弃官出走,专心研究医药的,则是明朝官方修订的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该书是明孝宗于公元年下诏,医院负责编修的国家药典,修撰班子包括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49人。编撰者按照宋朝《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种,彩色写生图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全书完成后,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为明朝官方正统抄本。但此书完稿后两个月明孝宗意外驾崩,编纂人员中有12人涉嫌谋害遭到查办,《本草品汇精要》被封藏在皇室内库,清朝年间被抢掠到欧洲,现收藏于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因职务关系有幸看到此书,生出许多感慨。他认为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太贫乏,列举的草药种类跟不上实际需要。上古神农氏流传下来三百六十五种,唐朝的苏恭增加了一百一十四种,宋朝的刘翰又增加一百二十种,然后经历代名医增补,到如今只有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认为已经很完善了。但李时珍通过实践操作发现,这些品种名称太杂,有的药草有两三个不同的名字,有的将不同的药草误作为同一类,尤其令人担心的是,部分对人体有害的药草被误以为是补药。
药名的混淆杂乱,使人们弄不清药草形状和生长情况。历代本草书籍只满足于在故纸堆里翻来翻去,重复引用,很多问题越解释越糊涂,破绽百出,使人莫名其妙。例如“远志”,南北朝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形似麻黄,颜色淡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它。又如“狗脊”,有人说它象萆薢,有人说它象拔葜,还有人说它象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情况比比皆是,使李时珍萌生编著一部前所未有、超越历代医学书籍的巨著。
医院杂务、琐事繁多,加之太医之间勾心斗角,李时珍原本就淡泊名利,便懒得参与那些纠葛,不久便托病辞职回家。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认识到撰写真实可靠、科学实用的医药书籍,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和儿子李建元的陪伴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延伸到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盛产药材的地方,如太和山、庐山、摄山、茅山、牛首山等地。每到一地,他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教,了解药典中不明白的问题。
芸苔是药典中常见的药草名词,但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神农本草经》说不清,各家注释也搞不懂。李时珍在一位种菜老人的指点下才知道芸苔就是油菜,第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
武当山出产的榔梅,被道士们渲染成长生不老的仙果,每年采摘后直接封贮作为贡品送入京城,官府严禁外人采摘。李时珍不相信道士们的鬼话,冒险潜入园林采了一个,经研究它的功效跟普通桃子、杏子一样,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种变了形的榆树果实,并没有什么特殊功效,更谈不上能长生不老。
鲮鲤,即穿山甲,古代常用中药,陶弘景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石张开鳞甲,装死引诱蚂蚁爬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把蚂蚁淹死后浮出水面吞食。为了解陶弘景的说法对不对,李时珍亲自上山观察,并在猎人的帮助下活捉了一只穿山甲,从胃里剖出近一升的蚂蚁,证实穿山甲确实有食蚁的习惯。不过他观察发现穿山甲食蚁是刨开蚁穴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纠正其错误之处。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开始在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说这些是江南州山捕来的普通蛇,不是蕲蛇,真正的蕲蛇牙尖有剧毒,被咬伤后要立即截肢,否则很快就会中毒死亡。蕲蛇是治疗风痹、惊搐等症的特效药,因而非常贵重,唯独龙峰山才有正宗蕲蛇,每年州官都逼捕蛇者冒着生命危险捕捉,以便向皇帝进贡。李时珍为了追根究底,置危险于度外,在捕蛇者的帮助下爬到狻猊洞。那里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生长着很多石南藤,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常在这一带出没。通过近距离观察,李时珍终于看清蕲蛇的形状,了解到捕蛇、制蛇的全过程,后来《本草纲目》中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同时还区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亲临现场,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东西,解决了药典中许多疑难问题。
公元年,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本草纲目》共16部52卷,约万字,收纳诸家本草药物种,增收药物种,合种,其中植物种;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则,附药物形态图余幅。它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医药学著作。
李时珍在书中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
植物分类方面,李时珍创造出人为分类法,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进行归类,将一千多种植物依据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
全书系统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目,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都有详细叙述,尤其是“发明”项目,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中新发现、新经验,还第一次提出存在“野人”,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还记载了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的内容。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载了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在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包括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书中明确提出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还收载各类附方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药剂包括丸药、散剂、膏药、丹药,药方既具有科学性,又简便灵验,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传到日本,后来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传遍五大洲。年维也纳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长廊上。
潜心钻研触类旁通
除了《本草纲目》,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所馆诗》、《医案》、《脉诀》、《五藏图论》、《三焦客难》、《奇经八脉考》、《命门考》、《诗话》。
《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把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等病症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于人们诵记,因此流传甚广,受到医家界推崇。此书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李时珍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奇经八脉考》是古代唯一论述奇经八脉的专著,李时珍综合诸家之长,结合自己的摸索实践,将奇经八脉内容归纳总结,从而改变了奇经八脉论述杂沓无章的局面。不仅阐明奇经八脉的名称涵义、循行、穴位,而且对其病机主治、选穴用药等等都有论述,为奇经八脉的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作出了贡献。
李时珍读过八百多种近万卷医书,对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经史巨作,以及前代诗集也有广泛涉猎和研究,他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事实上这些诗句确实提供了很多真实可信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前人的谬误。
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什么,两者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证明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两者药性不同。诗赋竟成为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恐怕是九泉之下的屈原万万想不到的。
神医的故事
起死回生:一天李时珍路过湖口,见一群人抬着棺材送葬,棺材边沿不时有血往下流。李时珍上前一看流出是鲜血,赶忙拦住他们说:“快停下来,棺材里的人还有救!”众人听了面面相觑,担心开棺惊动死者不吉利。李时珍耐心劝说,终于让主人答应开棺试一试。李时珍先替死者按摩一番,然后又她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竟然醒了,人群顿时欢动。不久她又顺利生下一个儿子,家人对李时珍感激万分,因为他一根银针救活了两条人命。事后有人请教病因,李时珍说这叫“猴子摘桃”,即妇人临近分娩前,肚中胎儿伸手抓住她的心,使她闭气昏厥,造成假死的现象。他用银针扎心口,实则刺在胎儿手上,胎儿手背吃疼自然将手缩回去,因此母子均转危为安。
勘察生死:李时珍来到武汉城,当地人早就听说他的神奇医术,纷纷前去就诊。有家药店老板也赶过去看热闹,费了好大劲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然后惋惜地说:“真可惜呀小兄弟,你活不过三个时辰了,赶快回家准备后事吧。”众人都不信,药店老板自恃懂几分医理,更是大骂不止,在众人劝说下才气呼呼回家,结果不到三个时辰真的死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剧烈运动后肠子断了,内脏严重受损。
麻醉试验:李时珍带着弟子庞宪来到武当山,山上风光绮丽、草木繁茂、古树参天、野花似海,是天然的药物宝库。师徒二人边劈藤开路,边采集各种药草制作成标本。突然李时珍眼睛一亮,发现了独茎直上,高四、五尺,叶象茄子叶,花象牵牛花,早开夜合的蔓陀罗花,这是华佗配制麻沸散的重要原料!李时珍非常兴奋,指着花儿说:“麻沸散配方早已失传,因此我们要好好试验,争取让麻沸散造福人间。”为了掌握蔓陀罗花的性能,他不顾毒性冒险尝试,证实了它的麻醉作用,并把它同火麻子花配合制成手术用的麻醉剂。
做蔓陀罗花毒性试验时,他联想药典中有关于大豆能解百毒的记载,也同时进行试验,证实单独使用大豆不可能起到解毒作用,只有与甘草合用才有效果,李时珍欣慰地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不耻下问:李时珍在南京投宿驿站时,看到几个赶车的马夫在小锅里煮一种连根带叶的野草,就上前询问,马夫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的事,用这种药草煮汤喝能舒筋活血。”它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及时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30年之久,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用适量牵牛子配成药,很快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位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一会儿就不流血了。这些偏方都是李时珍平时不耻下问从民间学来的。
反对丹术:当时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们看准皇帝的心意,大炼不死仙丹以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国掀起了炼丹热潮,但很多人服用所谓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时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银、铅、丹砂、硫磺、锡等炼取,含有大量毒素,一直努力宣传丹药长寿的说法不可信,并列举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典说过水银、铅、丹砂没有毒,可以炼制出长生不老的丹药。李时珍说前人遗留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不能过于迷信,要经过实践和严谨的研究,古书还说过吃了黄金能成为神仙,有谁因此成仙呢?秦始皇、汉武帝都想吃仙丹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结果还不是死了吗?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研制水银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炼金术烧制外用药物,并把研究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对后世影响深远。
李时珍与努尔哈赤
公元年,李时珍为了弥补长城以北地区药物记载的空白,千里跋涉来到辽东,在荒山野岭里无意救了受伤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看出李时珍医术高超,热情挽留,正好寒潮来临,冰封大地,李时珍索性住了下来,成天在森林里研究草药。
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率领急剧扩张,终日与各部落交战,每次战罢都会运回一大批伤兵。李时珍以前极少治疗战伤者,面对新难题他因地制宜,选择辽东本地药材,运用生平所学一边摸索一边医治,取得很好的疗效。李时珍暗地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撰写成《兵革疗伤简方》,此书分为刀部、枪部、箭部、棍部、毒部、跌损部等六部三十章,对刀枪剑戟、跌打损伤、中毒等常见战伤一一注明诊治医方。
有一次努尔哈赤亲自抬着一名生命垂危的伤兵前来医治,说此人舍命救他,务必要医活。李时珍一看伤兵,全身被霰弹打了几十个洞。他第一次见识火器创伤,也不知如何医治,先用银针挑出霰弹,苦苦思索后按五行相克原理,火器属金,土可克金,人参是土地之精灵,性大凉,应当能克霰弹。抱着试试的想法,让人把风干的人参碾成粉末,自己则悄悄打开随身携带的竹箧,抽出一支碾成粉末——竹箧用蕲春四宝之一的蕲竹编织而成,一般竹子为环节,蕲竹为绕节,专门用于纺织凉席。李时珍将两者粉末混合搅拌后敷在创口处,伤兵沉沉睡着了。接下来每天换敷三次膏药,三天后火器伤奇迹般地治好了。努尔哈赤大喜过望,连称李时珍为神医。
第二年春天残雪消融,李时珍急着启程南归。临别前努尔哈赤想用重金收购他的《兵革疗伤简方》,李时珍知道女真人彪悍好斗,精于骑射,将来必定成为明朝的心腹之患,推托说治疗的处方已全部传授给你们,医书并没有用处。努尔哈赤说那你把治疗火器伤的处方留下来!说完一使眼色,几名侍卫围了上去。李时珍只得从《兵革疗伤简方》中撕下火器伤疗法部分递给努尔哈赤。
李时珍回来后立即给朝廷写了封书信,请求赶紧刊行《本草纲目》和《兵革疗伤简方》两书,并建议经略边关军务,剿抚并用平定女真,以免重蹈靖康之耻。信交上去后没有任何消息,李时珍忧患成疾,当年秋天逝世。
公元年,努尔哈赤率领二十万军队攻打宁远城,守将袁崇焕坚不投降,和兵民一起拼死反抗,女真人连攻两天未没能成功,努尔哈赤反被霰弹所伤,不得不退兵。努尔哈赤被抬回营房后,手下医生赶紧将人参碾成粉末敷在伤口上——当初李时珍早有提防,故意没写蕲竹粉末。单纯人参粉末治疗轻微火器伤同样有效,但重伤者却不行。努尔哈赤疼痛难忍,大骂手下无能,吩咐快到内地请李时珍。二十多匹快马分成数路扬尘而去,可还没等他们走出山海关,努尔哈赤就伤重而亡。据说临死前他还一遍遍喊着李时珍的名字。
明末张献忠部队攻占蕲州后,李时珍的三儿子李建方举家逃难至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岭头地,其后人李文耀又迁徒到湖南郴州府桂阳县益浆乡槟木山。清朝年间湖广填四川,李占春率兄弟四人入川,“插占为业,草创而居”,逐渐发展为李市镇一大旺族。
李时珍家族世代行医,族谱中专门记载“族内男丁不可传承医学之人”十四条规定,对传承医学之人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还有“李氏后学(医)须知”,对学医与做人的道理作了长篇叙述。
李时珍是中医药学的中流砥柱,世称“医中之圣”,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飞跃提高的作用,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
亭外下雨亭外下雨的文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