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友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风药新识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江花,江玉,王倩(说明:本文摘自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江花,江玉,王倩.风药新识[J].泸州医学院学报,,34(05):-.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摘要:风药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其本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近代以来,随着风药名称与内涵的嬗变,出现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或认为无表证者不宜,或认为内伤杂病者不宜,以致其运用范围日益萎缩。通过对风药概念溯流穷源的梳理,阐明风药不宜简单等同于“解表药”及“祛风药”。进而从玄府理论新视角认识风药,指出其辛散、开发、走窜、宣通之性,不仅能开发肤表的毛孔(解表发汗),而且能开通体内脏腑组织的玄府,在与多种药物的配伍应用中,常可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在前期重点开展的风药增效活血化瘀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治血先治风”的治则新理论。课题组拟以肝纤维化(血瘀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TGF-β/Smad通路为切入点,采用TGF-β/Smad信号通路芯片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QT-PCR方法加以验证,以期进一步从分子层面上揭示风药增效的机理。正文:风药是中药传统分类中的一大类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治疗作用,长期以来为中医各科所广泛应用。近世由于各种原因,风药的概念产生歧义,医学界对风药的认识出现不少误区,以致其运用范围日益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本文拟溯流穷源梳理风药的概念,剖析认识上的误区,进而运用玄府理论对风药予以重新诠释,以期阐明其作用机理,拓展其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从分子层面上深入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1风药的概念1.1本义风药之名,源于金代张元素《医学启源》。张氏作为易水学派的宗师,首创“药类法象”理论,取法天地五运之象,谓“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而把常用药物归纳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其中“风升生”一类为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收载有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等20味常用药,可谓后世风药之滥觞。此后,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明确提出“风药”名称,并广泛运用此类药物于内伤脾胃诸病治疗,“风药”一词遂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包含的药味逐步有所增加,但并未对其概念给予明确界定。直至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通过考察历代文献记载,不难看出风药原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应当定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所谓“在天为风、在地为木”。此类药味薄质轻,其性升浮发散,犹如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正如当代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所说:“所谓风药,乃指味辛性轻之品”。《医学启源》以“风升生”归类,即言其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按照这一标准衡量,除了《医学启源》列出的20味以外,还可以纳入紫苏、浮萍、木贼、蝉蜕、苍耳子、辛夷、葱白、桑叶、菊花、淡豆豉等药。风药具有类似风木的属性,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应用范围相当广泛。1.2引申义近代以来,中药开始以功效分类,法象药理日渐淡出,风药的概念出现了一些歧义。目前对风药的定义主要有2种[1]:其一,指能祛除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即祛风药;其二,指能祛除外风、平熄内风的一类药物,主要用治各种内、外风证,可称为治风药。上述2种认识均与风药的本义不尽相符,但也有一定内在联系,可以看作是其引申义。按照这一认识,风药可以包括现在《中药学》分类中的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以及其它药类中兼有治风作用的一些药物,数量当逾百种,可以称为广义的风药。相对来说,上述本义的药物便只能称为狭义风药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与共性,但也有较大的差异,应当注意加以区分。本文立足于狭义风药进行论述。2风药认识的误区随着风药名称与内涵的嬗变,人们对风药作用与功效的认识也出现了不少误区,进而影响到风药的临床应用,有必要提出讨论。2.1风药主要用于解散表邪,无表证者不宜这种认识与目前将多数风药归入“解表药”有关。从包含药物来看,虽然解表药基本上都可以划入风药范畴,风药却不尽属于解表药(如桔梗、天麻等)。至于二者的内涵,更是差异甚大。《中药学》对解表药的定义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这个表述突出了此类药物解表、发汗的作用,却忽略了疏达木郁、调畅气机、升发阳气、发散郁热、行经活血及引药助补等许多重要功能。即使提到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功用,也强调用于“兼有表证者”。这就容易使初学者产生解表药只能用于表证解表的错觉。在此影响下,有的人往往一看到解表药就认为是为表证而设,表证一旦解除,就不再使用了。实际上,发散表邪仅仅是风药诸多作用中的一种。对于许多药物来说,解除表证未必是其最主要用途。如麻黄之平喘、桂枝之通阳,柴胡之疏肝,菊花之明目等,很难说不如解表应用更多。还有一些药物不以解表见长,甚至并无解表作用,如苍耳子、辛夷之类。相比之下,显然“风药”的表达较为贴切,而“解表药”颇有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之虞。其实风药不仅走表,而且走里。如被称作“发表第一药”的麻黄,《本经疏证》指出:“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称其“轻扬上达,无气无味,乃气味之最清者,故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处,此能无微不至。”麻黄的这些功用,显然已远远超出解表范围。由于“解表”二字难以概括此类药物多方面的功效,近年有学者提出将“解表药”改称“祛风药”[2],《中药学》新一版教材已将“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改称“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笔者认为,这种改动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传统的“风药”名称仍有继续保留的必要。2.2风药主要用于祛除外风,内伤杂病不宜这种认识源于将风药看做祛风药,而祛风就是祛外风,因此风药主要用于风邪伤人之外感疾病,内伤杂病如果无风可祛,自然不宜使用风药。这样一来,风药祛风以外的许多作用,尤其是在调节人体气血津液运行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升阳、畅气、活血等等都被忽略了,这是导致风药临床运用萎缩的又一重要原因。“祛风药”与“风药”一字之差,含义却颇有不同。所谓“祛风药”,是泛指具有祛除风寒、风热、风湿等外风作用的药物而言。除了上述解表药,还应包括祛风湿药及某些息风药。《中药学》给祛风湿药的定义是:“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主要适用于风湿痹痛,肢节不利,酸楚麻木以及腰膝痿弱等症”。两相比较,《医学启源》中的药物分类是着眼于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特性,而不是功用主治。从包含药物来看,风药并不全是祛风之品,如桔梗、前胡。从功用来看,风药不仅能用于祛外风,而且能用以升清阳、解肝郁、调气机、散郁火等等,与治风并无直接关系,无法用祛风来解释。而祛风湿药中一些苦寒之品(如防己、豨莶草)也难以归入风药范围。因此,风药与祛风药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祛风药的表述同样不能全面反映风药的性能。内伤杂病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失调,而风药是一类功效多样、作用广泛的药物,除了祛除外风以外,在调节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运行方面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机理,乃是在于风药独特的开通玄府作用。3从玄府理论新视角认识风药作用机理风药发汗解表机理在于开通玄府,已是众所周知,然而“玄府”的内涵,尚不为人所全知。在中医文献中,“玄府”不仅指皮肤之毛孔(狭义),而且泛指遍布人体内外的微细窍道(广义)。其说源于金元大家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据刘氏所述,玄府泛指普遍存在于机体中的无数微细孔窍及其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通道,是气血精津液与神机运行流通的共同结构基础。各种病因导致的玄府闭塞是百病共有的基本病理环节。如何使郁闭之玄府开通,阻滞之气血津液精神畅达,是临床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3]。根据多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风药是临床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类开通玄府药物。风药禀轻灵之性,得风气之先,上行下达,彻内彻外,走而不守。其辛散、开发、走窜、宣通之性,不仅能开发肤表的毛孔(解表发汗),而且能开通体内脏腑组织的玄府。对此前人亦已有所认识。如《本经疏证》论麻黄:“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在表则使骨节肌肉毛窍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坚积聚悉破也。”清代医家龙之章曾在《蠢子医》一书中高度评价风药说:“必加此味始通灵,好如熊经鸱顾在眼前;必加此味始有力,好如抽坎填离在心间。……治病岂必在实际,八万毫毛皆能宣。但置风药三两味,便是卢医到身边。”从玄府理论新视角出发,我们观察到风药通过开通玄府的独特性能,在与清热泻火药、行气解郁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补气健脾药甚至补肾益精药等多种药物的合理配伍应用中,常可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其结果往往不仅是二者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1+12、甚至是相乘的效应,颇有画龙点睛之妙。在长期临床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的基础上,笔者曾提出“风药增效”之说,阐述风药的独特增效作用[4]。近十余年来,我们重点开展了风药增效活血化瘀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确认风药在配伍活血化瘀药物时,能针对血瘀证复杂的病因病机发挥综合性的增效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治血先治风”的治则新理论[5-7],得到中医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为了进一步从分子层面上揭示风药增效的机理,笔者拟以肝纤维化(血瘀证)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TGF-β/Smad通路为切入点,采用TGF-β/Smad信号通路芯片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QT-PCR方法加以验证,通过风药、活血化瘀药、风药+活血化瘀药3组药物的治疗干预,比较各组在病理、生化、TGF-β/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探索风药对活血化瘀药的增效机理,以期为中医治则治法及方剂配伍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参考文献[1]张晓阳.浅论风药[J].中医杂志,;44(3):[2]张廷模.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王明杰.玄府论[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3):1[4]王明杰,黄淑芬.风药增效论[J].新中医,;38(1):[5]黄淑芬.试论治血先治风[J].中医杂志,;38(1):9[6]罗再琼,黄淑芬,王明杰.论风药的活血作用及其特点[J].中医杂志,;41(8):[7]王明杰,黄淑芬,罗再琼,等.“治血先治风”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8(9):.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