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小续命汤三十二

小续命汤,中医经典名方首之三十二。出自《普济方》卷九十七引庞安常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

组成

麻黄(去根节)一两(气实者全用,气虚者一半,以威灵仙代一半),木香一两(不见火),缩砂仁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汉防已一两,桂心(去粗皮)一两,北防风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炮)三分,白芍药一两,黄芩七钱,独活一两。

用法用量

上锉。每服三钱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掉,食前温服。

主治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

重要文献摘要

《汤头歌诀》:“小续命汤,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麻黄(去根节)一两(气实者全用,气虚者一半,以威灵仙代一半),木香一两(不见火),缩砂仁一两,人参(去芦)一两,川芎、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炒)一两,汉防已一两,桂心(去粗皮)一两,北防风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川乌(炮)三分,白芍药一两,黄芩七钱,独活一两。上锉。每服三钱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个,煎至七分,去掉,食前温服。”

历史沿革

1.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续命汤

处方:麻黄(去节.一钱)人参(去芦.一钱)黄芩(一钱)芍药(一钱)甘草(炙.一钱)川芎(一钱)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防已(一钱)肉桂(七分)防风(一钱半)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功能主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言语蹇涩。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远服。中风无汗恶寒,倍加麻黄、防风、杏仁;中风有汗恶风,加桂枝;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加石膏、知母;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加葛根;中风无汗身凉,倍加附子,加干姜;中风有汗无热,倍加附子,加桂枝。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续命汤

处方:防己、肉桂(去粗皮)、黄芩、杏仁(去皮.尖.炒黄)、芍药(白者)、甘草、川芎、麻黄(去根.节)、人参(去芦),各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炮制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

功能主治:治卒暴中风,不省人事,渐觉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战掉,语言蹇涩,肢体麻痹,神情气乱,头目眩重,痰涎并多,筋脉拘挛,不能屈伸,骨节烦疼,不得转侧,及治诸风,服之皆验。若治脚气缓弱,久服得差。久病风人,每遇天色阴晦,节候变更,宜预服之,以防喑系。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取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加枣一枚尤好。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小续命汤

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芎藭杏仁各3克附子2克防风45克生姜15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中风垂危,身体缓急,口眼喎斜,舌强不能言语,神情闷乱者。

用法用量:用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煎取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各家论述

1.《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2.《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之以养血。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未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病不单来,杂揉而至,故其用药,亦兼该也。

3.《成方便读》: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

4.小续命汤曾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但因种种历史原因而沉寂百年,虽然近几年对该方基础和临床研究有所深人,但由于历代医家对小续命汤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使得该方的临床应用至今仍然存在困惑,就小续命汤地位变化及原因作一浅析。

地位之“升”--治外中风,“诸汤之最要”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见于汉魏两晋时期著名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该书内容丰富,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论》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文中记载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药用:甘草、麻黄、防己、人参、桂枝、黄芩、川芎、芍药各一两,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附子大者一枚。因该方治疗中风效果显著,被当时众医奉为“诸汤之最要”。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收入《备急千金要方》,并确定其功用为:扶正祛风;主治外中风之口眼歪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等症。该方治疗中风病在唐宋以前颇为广泛,其重要性也是勿庸置疑的,如《备急千金要方·诸风》就把小续命汤放在治风剂之首,并列有续命汤类方数首,王焘《外台秘要》亦如此排列。显示出小续命汤在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病的重要地位。

地位之“降”--治内中风,但“速其危耳”

唐宋以后,由于“非风说”及“内风说”的兴起,祛风法治疗中风受到了限制。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地位不断下降,在影响颇大的《圣济总录·诸风》里仅把小续命汤作为“治产后血虚脑卒中”,而金元四大家的著录中更少见该方的影子。至明朝《普济方·诸风》更认为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不治其本”,张景岳认为中风“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故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速其危耳”,完全颠覆了该方的作用。

对小续命汤进行最严厉抨击的当属近代张山雷,直接批评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不可思议”,属“侥幸图功”,谓“小续命汤之治卒中风欲死”,本是附会《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而制此鸿蒙未判之奇方,乃后人之论中风有中经络之一证,又附会小续命汤之可治太阳证,而造此不可思议之病理,要知昏瞀卒中之中风,既非在表之风邪,必非小续命汤之庞杂所能“侥幸图功”。由于张景岳和张山雷在中医界的巨大影响,他们的评论对小续命汤的运用造成了极为不利影响,也是后世对该方忧疑甚至不敢使用的主要原因所在。

地位之“浮”--通治六经中风,“为中风之基本方”

其实在小续命汤屡遭责问的朝代,仍有不少医家对小续命汤持肯定态度,以明清两代医家为例,他们从小续命汤的成方、配伍含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对该方治疗中风病的效果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该方的运用范围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医学正传》认为小续命汤蕴含了中风急症宜“标本兼治”的思想,“故本方用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此急则治其标,与夫标而本之之治也”。强调小续命汤可用于中风急性期。《医学入门》曰:“伤寒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类中可用牵正散,真中非小续命汤莫属……”《本草纲目》则强调小续命汤要灵活应用和加减化裁,不但筋脉拘挛、言语不利之中风病随证加减可疗,而且脚肿面肿、水泄痨血等证亦可应用,大大拓展了该方的使用范围。

明代吴昆在《医方考》中言:“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清代汪昂曾说:“小续命汤……通治六经中风,喎斜不遂,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亦治厥阴风湿……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把小续命汤作为治疗中风的基本方,与清代徐灵胎:“续命为中风之主方,因证加减,变化由人,而总不能舍此以立法”观点相同。

清代张璐在《千金方衍义》也说:“续命方,专为中风六经形证而立,以其死生反掌,较之伤寒尤为叵测。盖伤寒之邪,卒然从表而人,非若中风皆由本虚,虚风直犯无禁,且多痰涎内壅,表里纠缠之难于分解也。所以小续命汤虽本《古今录验》,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

清代张秉成对该方也极为推崇,他在《成方便读》中指出:“此方所治之不省人事、神气溃乱者,乃邪气骤加,正气不守之象。筋脉拘急者,筋得寒则收引也。半身不遂者,乘人所禀阴阳之偏盛,气血之盈亏,以致虚邪客于身半也。方中用麻黄、桂枝、防风、防己大队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者,以开其表;邪壅于外,则里气不宣,里既不宣,则郁而为热,故以杏仁利之,黄芩清之;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以人参、甘草益气而调中;白芍、川芎护营而和血;用附子者,既可助补药之力,又能济麻黄以行表也;姜、枣为引者,亦假之以和营卫耳”。

而近代名医陈耀堂谓中风偏瘫每赖麻桂(《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年程门雪教授也提出在治疗中风时,临证宜加人羌活、独活、防风一类的驱风药。可惜的是,虽然有不少医家已经意识到续命汤在治疗中风病的重要作用,但在江浙医家占优势时期,此论处于劣势,并未引起中医界的太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rb/97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