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继承
自然资源成为药材的关键是临床实践,中国医药学在几千年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医药文献传世,而且在经史子集、方志、游记中均有涉及,不同时代的医药学家,在整理前代经验时,常因一些药物不知为何物而列入“有名未用”类,对这些“历史资源”尚未组织系统的普查和考证,但仅据零星研究结果就足以证明向历史要药是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从历代方书处方中查出天台乌药、梓州厚朴、川巴戟、龙脑薄荷、川牛膝、金毛狗脊等相对于本草记载来说是较早应用的新品种或道地药材;《史记》中关于龙骨和半夏丸、《后汉书》关于胡椒的记载均较医书、本草为早。又如首次初步普查有卷篇幅的《大清一统志》,发现有97种药不见于同时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及此前的医书、本草;从《清宫医案研究》中发现抚芎、云连、片姜黄等新品种。
3.2普查
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45次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材资源普查,到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普查工作相继完成。全国药材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多学科专家汇总整理,系统分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结果,代表了十多年来药材资源研究的主流。
3.3种类
药用植物涉及科,属,种(含亚种、变种等种下等级);药用动物科,属,种;药用矿物80种,共计种,是中药材、民族药和民间药的基本来源。商品中药材种数仅余种,但产量、产值和常用程度则占举足轻重的位置。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和中南,约占全国种类的50%—60%,华东和西北地区居中,约占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
3.4数量
采用综合估算法,即把实际样方测查计数的理论数据与统计资料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来计算野生药材的蕴藏量。
种植物药材的总蕴藏最为万吨左右。其中40万吨以上的道地药材有甘草、麻黄等4种;10万—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苦参、赤芍等8种;5万—10万吨的有防风、升麻、黄柏、桔梗、威灵仙等23种,1万—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种,此外栽培药材正常年产量35万吨左右。1万吨以上的有地黄等7种;0.5吨以上、1万吨以下者有黄芪、川芎等15种。29种动物药材中。鹿茸和珍珠为养殖,年产万吨,其余27种为野生,蕴藏量为23万吨。13种矿物药总蕴藏量亿吨,以滑石、石膏、朱砂、赭石、禹余粮、花蕊石等量较大。
以地区而论。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野生药材蕴藏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国前三位;甘肃和四川栽培药材的产量最大,——年平均年产量分别为3万吨和1.5万吨。
3.5开发
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来体现的。生物技术生产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今天,开发意味着高额的利润。
例如猪苓多糖是从药材猪苓中提取的,制成注射剂,用于抗癌辅助治疗和肝炎。杜仲,其树皮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补肝肾、强腰膝的记载。杜仲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别基本相似,主要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已证明为治疗高血压等症的有效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不同产地、不同等级、不同贮存期样品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发现日本引种杜仲树皮的含量普通低于国内原产,然而国内所产树皮也有几乎不含此种成分的。杜仲树皮要生长15年以上才能剥取,一直是紧缺统管的药材,故对枝、叶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国内外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症状治疗学》、《中医基础理论》、《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
中医,是属于中国人的医学。
它生于广袤无垠的黄土地。
它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延续。
它在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里流传。
它的香火,从点燃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不会熄灭。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扎根百姓的医学,才会根深蒂固。
现在,我给你讲一番,中医语境下关于脱发的道理。你会从中感知,中医的那份温情、厚重和质朴。
关于什么呢?关于脱发。
我最初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回,接待一个女性患者,年29岁。
这个人啊,其实在生完孩子不久,就有脱发的问题出现了。
只不过,当时脱发量不大,感觉算过得去,所以没在意。
但是后来,由于带孩子、喂养孩子的问题,她和丈夫、婆婆等人出现了矛盾。
于是,心情抑郁,诸多不快。
这一来,坏了,她的脱发开始加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家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头发。早晨起来,枕头上一滩。梳头时候,木梳上一团。扫地的时候,地板上一片。
说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与此同时,由于家庭矛盾,心境不好,所以她常常觉得胸闷气满,喜欢叹气,眼睛干涩,伴随头晕。
来找我的时候,她戴着帽子。等把帽子摘了,果然头发稀少。这让我很难和一个20多岁,不到30岁的人联系起来。
刻诊,见脉弦细,舌苔薄白,面色疲倦,唇甲淡白,面色无华。
我在了解到这些以后,对她说:我帮你调治,有个条件。这就是,今后关于孩子的喂养、成长诸事,你不要多管。婆家想怎样,就怎样。人家有人家的道理。一些细节问题,只要无害,随人家去。你决不能因为自己看着不顺眼,就觉得不合道理。
她听了,连说好,表示今后再也不操那份闲心了。
我寻思良久,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生姜各12克,薄荷、红花各6克,桃仁、川芎各9克,熟地15克,升麻9克,葛根、桑椹、何首乌各12克,枸杞子9克,大枣3枚,黄芪、防风各12克。
一共7剂,每日一剂,一剂2煎,药汁合并,分2次服。上下午各一次。
平时,多用手指按摩头部。
就这样,患者药用7剂,脱发现象几乎消失,其他症状也有所好转,面色红润。此后,遵此方加减调治,头发开始萌生。到最后,整个人的发量可观,整个人的气色很好。
她有这样的效果,我十分高兴。因为那是我调治的第一个,产后脱发的患者。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呢?我跟你仔细说说吧。
一句话,一根头发,一滴血。
中医讲,发为血之余。我们脑袋顶上的头发,其实就是血的一种外在表现啊。古代人,头发不会轻易动,因为那是血,是父母所赐。新婚夫妇,行结发之礼,象征血脉相连。这些都体现,我们中国人把头发,看成血的延续,看成生命的象征。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这个思维,当然也就影响到中医。
所以说,中医治脱发,往往会想到患者的血的问题。
比如说上文所说的这个女患者,最初脱发,在产后。女子产后,血虚啊。血虚不养发根,是脱发的基本成因之一。另外,你从她脉细、面白,唇甲无华、眼干眼涩等表现中,也能清楚地感知到,她的血,太少。
如果只是这样,倒还不算严重。问题是,她偏偏家事不和,于是肝郁气滞。脉弦,叹气,胸胁满闷,可为肝郁之证。肝主藏血。肝郁气滞,肝不藏血,使得一身之血更加虚少滞涩。肝郁又伤脾胃。脾胃无法生化气血,进一步加重了气血的异常。所以说,血虚加上肝郁,两者一起发难,就难怪患者脱发了。
这时候怎么办?很显然,就得养血活血,疏肝健脾。
总体来看,上头的配伍里,无非就是用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舒肝养血,白术、生姜、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升麻和葛根提升清阳之气入头面,滋养发根。在这个基础上,以桃仁、红花、川芎来活血化瘀,以熟地黄、桑椹、何首乌、枸杞子、大枣来滋补精血。防风一味,不但可以有助于行气,还能祛风,化解血虚生风之嫌。这就是基本意图。
这思路好不好?我也不知道。但是效果是最好的证明,它确实有点效果。
可以这么讲,我这个人,天资驽钝,如上的配伍能取效,也算是上天对我这个驽钝的人,以鼓励。所以,我骄傲至今。我把它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参考借鉴。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它虽然结构笨拙,但是也有一点现实意义。尤其是对于产后肝郁血虚脱发的女性,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不过,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必须领悟到一点。
这就是,古人讲发为血之余,这是对的。中国古人对头发为精血之外候的理解,有合理的地方。
因此,在这个理论土壤下生长出来的,中医对脱发的治疗,也是科学的。
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中医作为一种民族医学,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信仰中、文化中了吗?
所以说,中医,绝不能丢。否则,我们也就丢失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魂魄。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END
提示:文章内容若涉及配方或疗法,仅供参考,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勿随意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中医药书籍免费领?
你没有听错
真的免费领!
具体如下
想领哪本你就点哪本
点个在看,一起为中医智慧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