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频出重手,接连修改、禁用了一大批药品及使用说明,很多药品都与宝宝息息相关。
每一种药物的上市都有自己的背景和原因,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打死也不能吃的药物”。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理由给孩子选择更安全的药物。
感冒药物
1.伪麻美芬滴剂(儿童禁用)
年6月,被国家药监局通知注销。含有伪麻黄碱,是神经兴奋剂的一种;含有右美沙芬,有抑制呼吸的风险。这两种成分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没有明确的安全剂量。
2.小儿氨酚烷胺颗粒(1岁以下禁用)
含有金刚烷胺、咖啡因,过量服用有兴奋、胡言乱语、惊厥、心律失常等症。
3.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儿童慎用)
年10月,药监局要求蒲地蓝修改说明书,该药品存在众多不良反应;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孕妇和孩子都必须谨慎对待。
4.小儿氨酚黄那敏(不推荐使用)
属于复方感冒药,含有的退热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在很多感冒药中都会出现,与退烧药(泰诺林)同吃,容易用药过量,造成肝损伤。
咳嗽药物
1.含有可待因的止咳药(18岁以下禁用)
今年9月,药监局将含有可待因的感冒咳嗽药品列入18岁以下禁用黑名单。可待因和吗啡一样都是从罂粟壳里提取出来的。长期滥用这类止咳药品,可引起依赖性和成瘾性,甚至危及生命。
2.含有(非那根)异丙嗪的止咳药(2岁以下禁用)
副作用大,可能导致2岁以下孩子呼吸抑制甚至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更曾提出警告:非那根(异丙嗪)禁止作为2岁以下儿童的镇咳药物来使用。
发烧药物
1.尼美舒利(12岁以下禁用)
可造成儿童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2.安痛定(任何情况都不建议用)
为氨基比林复方制剂,容易引起白细胞减少症和过敏性休克。从年到年,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人死于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欧洲死亡余人。
3.赖氨匹林(任何情况都不建议用)
可引起严重的脑部不良反应——瑞氏综合征,出现惊厥、呕吐等症状,甚至会昏迷,严重时可能直接导致死亡,12岁以下的孩子患病比例最高。
4.安乃近鼻滴、针剂(美国禁用40年)
为氨基比林复方制剂,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休克,有致死风险。
抗病毒药物
1.利巴韦林(婴幼儿不建议用)
又称为病毒唑,对普通呼吸道病毒感染、手足口都没有疗效,且有溶血性贫血、致癌风险。
利巴韦林还禁用于孕期和哺乳期女性,服药前后6个月,男女都需要避孕。
胃肠道疾病药物
1.庆大霉素(没有做耳聋基因筛查的人群慎用)
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致聋风险。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当用药造成中毒性耳聋,其中95%以上为氨基糖苷类药物。
2.藿香正气水(不建议使用)
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皮疹、头晕等不良反应,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另外,藿香正气水中酒精如果含量大于50%,会加重脱水。
黄疸药物
1.茵栀黄注射液(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可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其中含有金银花提取物,更是容易引发新生儿溶血,曾有致死先例。
2.茵栀黄口服液(不推荐使用)
可能会出现腹泻、便血、呕吐,对新生儿肠胃有极大损伤,不建议用。
保健药物
匹多莫德(3岁以下禁用)
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通知匹多莫德试剂(包括口服液、溶液、胶囊等)3岁以下儿童禁用,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存在消化系统损害、皮肤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多种不良反应。
皮肤病药物
1.一扫光药膏(儿童禁用)
年国家药监局要求修订一扫光药膏说明书,明确标注儿童禁用,使用后还可能会出现「急、慢性铅、汞中毒引起的各种症状」。
2.肤乐霜(不建议使用)
年之前的旧版肤乐霜含有激素「醋酸地塞米松」,新版肤乐霜不含激素,但其中含有的三种成分:白芷具(光敏性,长期光照皮肤发黑长斑)、威灵仙(有毒,会引起皮肤发泡溃疡)、大风子(会引发中毒),都是我国成人化妆品的禁用成分,更别说是给宝宝使用。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