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秦艽,中药名。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μllaPall.、麻花秦艽Gentianastraminea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crassicaulisDuthieexBurk.或小秦艽GentianadahuricaFisch.的干燥根。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的功效。主治中风不遂,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湿热黄疸。
功能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主治
1、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
2、中风不遂:本品既能祛风邪,舒筋络,又善“活血荣筋”,可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四肢拘急,舌强不语等。
3、骨蒸潮热,疳积发热:本品能退虚热,除骨蒸,亦为治虚热要药。
4、湿热黄疸:本品苦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
5、本品尚能治痔疮、肿毒等。
6、西医诊为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痛风、腰椎间盘脱岀症、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属风寒湿痹型或风湿热痹者,脑血管意外属风中经络型,黄疸型肝炎属湿热内蕴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9g。
不良反应
曾有报道4例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秦艽碱甲毫克,1日3次,共4-13天,先后均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1例患者服mg后感心悸及心率减缓,但很快恢复。
禁忌
1、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不宜与奎宁、麻黄素、阿托品配伍,可致沉淀,影响吸收,不宜与强心苷配伍,可导致中毒。
(2)不宜与降血糖药配伍,可以拮抗药效,不宜与水杨酸制剂配伍,易促成消化性溃疡。
(3)不宜与排钾利尿药(氢氯噻嗪等)配伍,易致低血钾。
2、饮食禁忌:不宜与牛乳同用;忌温热、辛辣食物。
注意事项
久痛虚羸,溲多、便滑者慎服。
化学成分
本品含秦艽碱甲、乙、丙,龙胆苦苷,当药苦苷,褐煤酸,褐煤酸甲酯,栎瘿酸,α-香树脂醇,β-谷甾醇等。
药理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镇静、镇痛作用,大剂量有兴奋中枢作用。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降压、减慢心率作用。
3、抗炎、抗过敏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兴奋下丘脑-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对过敏性休克有保护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病毒、细菌、真菌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此外,秦艽还有一定的升高血糖、抑杀疟原虫、促进胃液及盐酸的分泌、利尿、退热、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对肠管的收缩作用。
毒理作用
秦艽灌服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粗茎秦艽水提取物18.96±1.02g/kg,醇提取物17.38±0.53g/kg。秦艽碱甲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的LD50为mg/kg和mg/kg,静注为-mg/kg。大鼠灌服-mg/kg,犬灌服mg/kg或静注80mg/kg,无明显毒性,猴、猫每日灌服mg/kg,连续3d也无毒性表现。秦艽碱甲50mg/kg,90mg/kg,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4d,仅只肾小球及肾小管内有蛋白,部分动物有肺水肿,余无异常。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
2、《名医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
临床应用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应用。其性偏寒,兼有清热作用,故对热痹尤为适宜,多配防己、牡丹皮、络石藤、忍冬藤等;治风寒湿痹,可配天麻、羌活、当归、川芎等,如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2、治中风口眼?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者,可与升麻、葛根、防风、芍药等配伍,如秦艽升麻汤(《卫生宝鉴》)。
3、治肺痿骨蒸劳嗽,可与人参、鳖甲、柴胡等配伍,如秦艽扶羸汤(《杨氏家藏方》);治小儿疳积发热,多与薄荷、炙甘草相伍,如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
4、亦可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等配伍,如山茵陈丸。以降泄,能清肝胆湿热而退黄(《圣济总录》)。
相关配伍
1、秦艽配络石藤:二者均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和清热之功。二药合用,适用于风湿化热之痹痛,四肢拘急,麻木等。
2、秦艽配海桐皮:海桐皮为祛风通络、化湿之品,除风湿而偏治下部;秦艽则偏治于上部。二者合用,直通上下,适用于风湿痹阻、气血瘀滞之周身肢节疼痛,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之肢体拘挛疼痛。
3、秦艽配地骨皮:二药皆能清热除蒸,但秦艽偏于清热邪郁伏;地骨皮偏于凉血滋阴,清阴分之热。二者相配,则清热除蒸之效较佳。适用于热病余邪不尽,邪伏阴分,或骨蒸潮热。
4、秦艽配白薇:秦艽可祛风湿、止痹痛、祛湿热;白薇清解透达,清实热,退虚热。两药合用,祛风湿不燥烈伤阴,清热凉血不郁闭,具有通达之性,相辅相成,养阴清热,通络止痛之功平和有效。适用于痹证属阴虚热痹者,或寒湿痹证久用温燥之品,将行化热,或关节红肿,风湿活动者。
5、秦艽配鳖甲:二药均有退蒸除热作用。秦艽为风药中之润剂,退虚热、除骨蒸在于辛散宣清;鳖甲退虚热在于补益阴血。二者配合,补清共用,共奏养阴透肌退热之功为治疗骨蒸虚热之常用药对。适用于虚劳潮热、骨蒸盜汗。
6、秦艽配天麻:秦艽可祛风胜湿,疏筋通络,和血止痛;天麻能祛外风,通经活络两药相须为用,有祛风除痹,通络止痛之功。适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及中风手足不遂或麻木等。
7、秦艽配茵陈:秦艽清热利湿退黄,外通经隧,内导二便;茵陈利湿化浊退黄,善治黄疸。两药相配,利湿退黄的作用更著。适用于湿热黄疽,小便不利。
8、秦艽配柴胡、甘草: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内清,能清热邪,退骨蒸;柴胡辛凉清透,专主升散,能透肌表,解郁热,散邪气;甘草甘缓和中,解毒清热。三药相配,既清且透,清热退蒸止痛的作用显著。适用于虚劳烦热,热痹关节肿痛以及外感发热身痛等。
鉴别用药
1、秦艽与独活:二者均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但秦艽虽为风药,而质地滋润,无苦燥伤阴之弊,故能养血通络;性微寒,能祛风清热,尤适宜于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且秦艽还能清疳热,退虚热,除湿热,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湿热黄疸等。而独活苦辛而温,为祛风除湿散寒要药,以入肝肾为主,且性温而燥,其祛风燥湿作用优于秦艽,尤适用于风寒湿痹寒湿较重者。且独活又能祛风散寒止痛,也可用于风寒挟湿表证、伏风头痛、风火牙痛等。
2、秦艽与防风:两者均为风药中之润药,均能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肢节疼痛,筋脉挛急等。但秦艽味辛苦、性微寒,能养血通经舒筋,清热除蒸退黄。可用于治疗风中经络,手足不遂,骨蒸潮热,湿热黄疸,小儿疳积发热等。防风为辛温解表药,辛甘温,以辛散解表为主,主治外感表证、风疹瘙痒;又能通治诸风,既祛外风,又息内风,用治破伤风、小儿高热急惊等;炒炭后能止血止泻,用于肠风下血、腹痛泄泻。
3、秦艽与龙胆:两者来源接近,均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都能清湿热,湿热黄疸都可应用。但秦艽祛风除湿,性微寒而不燥,素有“风药中之润剂”之称,虽祛风除湿,但不损阴液,多用于风湿痹痛;因其能凊退虚热,故骨蒸潮热,妇人胎热,小儿疳热也可用之。龙胆大苦大寒,清热燥湿作用甚强,主泻肝经实火与下焦湿热,肝火目赤头晕耳聋、胁痛口苦,肝热动风抽搐以及湿热下注阴肿阴痒、带下尿赤等,均可应用。
4、秦艽与威灵仙:两者同为祛风湿药,均能祛风除湿,对风湿痹痛,肢体不利等有较好疗效,尤对下半身风湿更为适用。但秦艽性微寒能清热,质地滋润,祛风不燥,且以除湿为主,故治疗风湿偏热证且湿邪较重者较好。秦艽还能养血舒筋,治疗半身不遂,又可清热退蒸,治疗骨蒸劳热及湿热黄疸等。此外,威灵仙咸以软坚,能治疗癥块及骨鲠性温而善走窜,故治疗风湿偏寒证之疼痛明显或肢体伸展不利、麻木,甚至瘫痪者较好。
相关药品
痛风定胶囊、强肝糖浆(丸)、追风透骨丸、风湿液、祛痹舒肩丸。
相关方剂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秦艽散(《小儿药证直诀》)、秦艽天麻汤(《医学心悟》)。
药膳食疗
滋阴降火茶:
1、功效:滋阴降火、润燥通便、清热除烦。适用于唇红口臭、口干咽燥,食欲不佳、大便干燥。
2、原材料:玉竹、秦艽、枸杞各9g,山药15g,沙参15g,冰糖适量(3天份)。
3、做法:将以上药材分别洗净,加适量水,煮约45分钟,过滤后加入冰糖,即可代茶饮用。
4、用法:每天2杯,代茶饮,可坚持服用。
信息来源: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