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证综述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或外伤等,刺激或压迫颈部脊髓、神经、血管而产生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四肢麻痹、瘫痪,大小便困难等。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显著增高,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西医学将其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颈型、混合型。
本病属于中医“痹病”的范畴,其部分症状与“项强”“头痛”“眩晕”“颈筋急”等病症相应。本病的发生与长期低头、姿势不正,或感受风寒湿邪,或外伤,或年老肝肾不足,气血两亏,筋骨、筋脉失养密切相关,因此临床治疗应从痹病论治,以益气活血补肾为大法,根据不同的病因,辅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或温经理气、舒筋活络、通利关节,或强筋壮骨、补肾壮阳等法。
二、经验总结1.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亦主要有内因和外因。经气空虚,损伤督脉、膀胱经脉,而导致项背筋脉虚损,经气不疏,经络受损,出现颈项酸胀疼痛。正气虚损则外邪凑之,使经络瘀阻,气血不畅,日久遂成本病。《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则气血闭阻不行,筋骨肌肉板硬而痛,强直不舒。颈椎病亦属筋骨病,由于长期肌肉劳损,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凝聚不行,气滞加重血瘀,津凝加重痰浊,痰瘀胶着而导致关节滑膜肿胀,韧带肥厚硬化,若由外力作用可致断筋、筋出槽、骨错缝等。
2.辨证分型
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6型。
(1)经输不利,督阳不行:反复落枕,早期可有头痛,以后头痛为主,逐渐出现颈项疼痛加重,颈项、背疼痛不敢触碰,触压时疼痛加重,甚则颈项板直僵硬,脖子发僵,有时胸痛,上肢麻木、无力,脉浮缓,舌苔薄白或白腻。相当于颈型颈椎病。
(2)风寒痹阻,寒凝气滞:疼痛为本型的主要症状,头痛以后头痛或偏头痛为多;颈项疼痛,上肢疼痛可为灼热痛,酸痛,甚者有剧烈疼痛,痛有定处,坐卧不安,日夜不眠,将头和手向墙壁撞击,咳嗽、打喷嚏、大便均可使疼痛加重。麻木也较常见,多出现于手指、前臂部,也有出现于头颈部、上臂、前臂部,其麻木程度也不一样。四肢发凉,脉沉细涩,舌质暗。相当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颈椎病总占比80%。
(3)邪滞络阻,气滞血瘀:头眩晕为常见症状,发作时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天旋地转,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眩晕可有方向性,向一侧转头则易发作。可伴耳鸣耳聋,或眼球颤动、复视,在严重眩晕时可突然出现四肢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清楚。头痛也是常见症状,多呈现阵发性,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或1~2天,同时可有恶心呕吐、气短心慌等症状,或有枕部疼痛,记忆力下降。眼部症状也很明显,如视力减退,眼内闪光、暗点,视野缺如,甚至失明。脉弦细或细涩,舌质暗,有瘀斑、瘀点。相当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4)肝肾不足,阴阳失调:头晕,头痛,偏头痛,头沉重发胀,面部炽热;颈项酸软无力,疼痛不舒;腰酸膝软,抬举无力,活动牵强;耳鸣耳聋重听,或有阴虚盗汗,手心手指发红灼热;眼睛发胀,怕光流泪,视物不清;甚者肌肉颤动,步履蹒跚,甚至瘫痪,大小便不利。脉沉细数,舌体瘦小,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相当于交感型颈椎病。
(5)肝肾阴虚,损害督髓:下肢麻木,或双侧或单侧,并有发冷,疼痛,步态不稳,无力,头重脚轻,如同踩棉花感。肌肉颤动,发抖,两腿发软,行路困难,容易摔倒,甚者瘫痪,卧床不起,肌肉逐渐出现萎缩,以骨间肌、鱼际肌为著,甚则出现痿病。脉沉弦或沉迟,舌质暗。相当于脊髓型颈椎病。
(6)湿聚血瘀,痰浊交阻:头项、颠顶疼痛,肩背肢体疼痛,固定不移;头昏,眩晕,昏冒,转动颈部头晕加重,甚则神昏摔倒;心悸,胃脘胀闷,恶心呕吐,咳喘,胸闷,胁胀,耳鸣耳聋,视物不清,脉弦滑或细涩,舌体胖,舌质暗,黄苔或黄腻苔。常见于混合型颈椎病。
中药治疗:芪葛颗粒,即基于上述理法,由生黄芪、葛根、桂枝、威灵仙、白芍、姜黄、川芎、菊花组成。诸药合用,使气血流通,肌肤得养。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上述药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镇静、镇痛、抗炎、降压及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芪葛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95%。
康缘控销事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