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南宋同时期的金国,茶是被达官贵族看重的奢侈消费品
中国封建社会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饮食生活文化方面的等级性十分明显,高居于顶端者,当然是以统治者的喜好为中心的宫廷文化。宋代以皇室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嗜茶成风,王公贵族和知识分子阶层纷纷以举办茶宴茶会为时尚,最出名的莫过于宋徽宗亲临之延福宫曲宴。宋代名茶种类大增,贡茶以各型龙凤团茶为主,“杂以诸香,饰以金彩”,精美绝伦而传名于世。宋徽宗赵估尤为嗜茶,对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而撰写《大观茶论》(-年),内容全面而切实,产茶、采制、烹点、茶品、茶具等无不悉备,特别对斗茶技艺做了详细介绍。赵信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亲著茶书的皇帝,着实有效推动了宋代饮茶、斗茶文化的上下流行。
在与南宋同时期的金国,茶是被达官贵族看重的奢侈消费品。元代茶事发展不比前朝,但上层贵族中依然有不少嗜茶人士,如皇族子孙耶律楚材。饮茶生活作为一种重要的上层体闲文化方式,在宋元时期受到各族皇室普遍青睐。
说到斗茶,指的是宋代随着点茶法而兴起的一种泡茶比赛游戏,当时上至皇室、下及民间无不“好斗”,在文人士大夫中尤为流行。北宋蔡襄的《茶录》最早全面记述了点茶茶艺和斗茶之戏。由于斗茶时击拂起白色泡沫,故便于欣赏、评鉴的深色茶碗颇受推崇。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明显提升,斗茶之风的盛行固然有上行下效的因素,同时一也是文人们寻找途径以寄闲情的一种表现。如黄儒《品茶要录》所言:“自国初以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体式洒落,神观冲淡,帷兹茗饮为可喜。”托以文人闲情的还有大量茶文、茶诗及茶书画,流传后世而成为中国文学和茶学界的文化珍宝。
宋元时期,收录茗茶的本草文献进一步增多,如寇宗爽《本草衍义》、苏颂《本草图经》、张洁古《珍珠囊》、王好古《汤液本草》、忽思慧《饮膳正要》等,“茶叶”之名则首见于南宋陈衍的《宝庆本草折衷》。尽管这时期饮茶文化更多侧重于休闲娱乐方面的精神文化享受,但医家始终理性地看待饮茶、不断积累认识,如强调饮茶宜有节制,指出饮茶食忌如威灵仙恶茶、空腹不饮、不宜加盐等。茶叶在宋代已被广泛用于中药方剂之中,茶药结合的简单方剂、以茶送药的应用实例越来越多。
两宋时期流行蒸青团饼茶,主要饮茶方式是点茶法,需要先将茶饼碾成细茶粉,放入茶盏、注入热水调成浓稠的膏状,然后一边注汤、一边用茶笑环搅至浮起白色乳沫。唐代煎茶法至北宋仅小范围存在。后来散茶独兴时,点茶方法依然沿用下来,直到明朝后期才被泡茶法取代。
宋元茶文化沿袭唐代兴旺发展的势头,开创了更加辉煌的时代。龙团凤饼的极度精制、全民斗茶的游戏之风,是以皇室为代表的上层社会侧重于茶文化休闲娱乐层面的体现。宋元医家对茶的认识和应用进一步扩大。饮茶方式上,点茶法代替了煎茶法并流传甚久。有明一代,中国茶文化开始步入成熟发展阶段,同时也是饮茶史发生重大变革、开启后世新观的关键时期。宋元时期的皇室贡茶是来自福建等地区的蒸青团饼茶,制作工艺复杂、外型精饰贵重、花样名目翻新,历史上最著名的“龙团凤饼”即指此类。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茶叶的盛况,但制饮过程着实劳民费工,且“皆出于碾皑之末”“复加油垢”,破坏了茶之真味。宋末以后,省却了研磨压模步骤的散茶在民间越来越流行。
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太祖朱元璋诏告天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从此,团饼茶淡出历史舞台,与之适用的点茶技艺和斗茶游戏也逐渐被散茶饮法和清饮之乐替代,人们“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渝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这一重大变革可谓开启了中国饮茶史、制茶史的全新纪元,此后直至近现代的茶文化发展历史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明朝初期的饮茶方式仍以点茶法为主,只是在茶型上改用散茶而非饼茶,如朱权《茶谱》(约-年),顾元庆、钱椿年《茶谱》(约年)中所载就是点茶方式。直到明朝后期,泡茶法才基本取代点茶法成为主流饮茶方式,并从此固定下来、沿袭至今。不过,点泡技术仍在一定程度上被民间部分保留着,如点(泡)饮花果杂茶等。泡茶法又叫撮泡法,由点茶法演化而来,是把茶廿卜放在茶壶或茶杯里,冲入开水、直接饮用的方法。田艺衡《煮泉小品》(年)所载:“芽茶……生晒茶,渝之硫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这是在杯盏中冲泡散茶(芽茶)饮用的最早文献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