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www.paisufa.com/m/病例4——心肝肾同治,补泻并施疗心衰(3)
一
上回说到,升陷汤中的知母难解,若要凉润,可用地黄、百合;若要降气,可用降香、苏子。意在升举胸中大气,为何用知母配伍黄芪?
参考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于知母的论述。可知他对于知母的应用大致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阳明之热。二,润肺燥。三滋肾,治疗阴虚不能化阳之小便不利。四,壮水制火,治疗骨蒸劳热小便不利。五,消疮疡热毒肿痛。六,滋阴壮水主消渴。七,能通利水道主治肢体浮肿。八,除壮火而益气。
八条中有四条皆为清热,而养阴利水则是依赖清热效果的后续效果,即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里提到的“隔二隔三”之治(把隔二隔三的间接效果附会为药物的本身功效)。
张氏自己也在知母条下注解到:
“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则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寒、苦皆非甚大,而又多液,是以能滋阴也。有谓知母但能退热,不能滋阴者,犹浅之乎视知母也。是以愚治热实脉数之证,必用知母,若用黄芪补气之方,恐其有热不受者,亦恒辅以知母。”
所谓有热不受,恒用知母,也是借用的知母清热的效果,佐制黄芪的甘温。其后所谓“甘苦合化,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不过隔靴搔痒之语。
这就如同木防己汤中的石膏,诸家皆以石膏难解。方证“喘满痞坚面色黧”,喘满者,呼吸困难,腹部胀满,甚至桶状胸。痞坚者,剑突下坚硬,消化道淤血、多发浆膜腔积液或淤血肝;面色黧者,氧饱和度下降、面色发黑、发绀。
此皆心衰指征,而无热证,为何清热?因此也只能看作方剂的自身配伍,如赵良仁《金匮方衍义》所云:
“用木防己者,味辛温,能散留饮结气,又主肺气喘满,所以用为主治;石膏味辛甘微寒,主心下逆气,清肺定喘,为防己之佐”。意为制约防己的辛温。
但方剂配伍之说,对知母、石膏而言,总显牵强。须知功效乃药物核心,性味实属法象之说。木防己汤配伍精当,在利水(防己)、活血(桂枝)、益气强心(人参)外,平添一味石膏,是为何意?
二
按现代临床观点,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机制虽然在早期能维持心脏射血功能,但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对心脏产生有害影响,加速患者的死亡[1]。
石膏口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能增加血清钙离子浓度,使阈电位上移,去极化速度降低,造成肌细胞兴奋性降低,自律性下降,传导性降低。可见石膏具有一定的负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2]。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3]认为,石膏在本方中真正作用是抑制心脏兴奋;同理,张栋教授[4]认为石膏上清液大剂量时对心血管系统呈现抑制作用。
医院熊兴江博士认为[5],心衰患者虽无热证,但部分预后较差的患者,存在水饮化热的趋势和相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这与交感活性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低钠血症以及长期运用利尿剂有关。石膏的配伍适合此类患者。
因此石膏可看作对病论治的专药。另外,由于中古时期心衰常见的风湿热病因,以及心衰极易合并的肺部感染,石膏或许还有部分预防并发症及控制原发病的作用。
回顾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的一段经典注解:
“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治虚,于法可谓密矣”
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是不是就在暗示心衰本身的疾病演变呢?
无独有偶,同为心衰处方,升陷汤中亦用了典型的清热药物,不过将石膏换成了知母。一方面,可以起到和石膏类似的负性肌力作用以及预防并发症、控制原发病的疗效[6]。
有学者研究,与黄芪合用,知母更能显著提高运动耐量、减慢心率,提高心肌储备,改善肥厚心肌对应激反应的能力[7]。
另一方面,可以规避石膏的副作用,须知石膏虽有一定的负性肌力、负性心率作用,但在有明显的液体潴留时是应慎用的。并且从服药后反应看,服药后三天病情复发;从二诊用药看,去掉了石膏,可见大剂石膏的使用较难掌握。
三
针对心衰喘憋及水肿,赵进喜教授在升陷汤基础上加味[8],合入泻肺利水诸药,成经验方——益气强心汤。
处方组成:黄芪18-30g、人参3-15g(另煎兑)、知母9-12g、升麻3-6g、柴胡3-6g、桔梗3-6g、桂枝6-9g、茯苓15-30g、猪苓15-30g、炒葶苈子15-30g、苏子12-15g、车前子12-15g(包煎)、当归9-12g、川芎9-12g、丹参15-30g、石苇15-30g、桑白皮15-30g。
方中用木防己渗湿利水,人参益气,桂枝通阳利水,更可活血,车前子、石苇、桑白皮等泻肺利水,更合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成补泻并施、虚实并用之方。
因此,可以进一步总结,心衰病位在心,旁及肝肾,当心肝肾同治,补泻并施。
在心,强调益气、活血、利水;益气药如红参、黄芪,活血如益母草、泽兰、丹参、郁金,利水药如桑白皮、石苇、车前子、北五加皮。
在肝,强调理气、升陷;理气如苏梗、枳壳,升举如柴胡、桔梗、升麻。
在肾,强调温阳、去浊。温阳如桂枝、干姜、附子,去浊如泽泻。
另外,治疗心衰还应该根据心衰形成的病理机制,特别注意针对性治疗原发病。如冠心病多冠脉阻塞或挛缩引发,一般选用丹参、赤芍、降香、檀香、桂枝、细辛等。严重心肌缺血者,可用大剂瓜蒌。
肺心病、心肌炎常因外感诱发加重,可加用金银花、玄参、板蓝根等。
风心病风湿之邪留恋不去,可加用威灵仙、豨莶草、桑寄生等。若症见房颤容易发生血栓栓塞者,更可加用苦参、甘松、葶苈子定悸复律,水蛭、土鳖虫破血逐瘀。
综上所述,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四逆汤、附子汤等,均是治疗心衰的常用处方。但对于临床上一些顽固、反复、高龄或部分心功能Ⅲ级以上的心衰而言,茯苓、白术、泽泻这些淡渗利水的药物未免力所不逮,故提出心肝肾同治,补泻并施,增补多味效药,为临床别开法门。
四
此案患者诊断心衰明确,证属心阳不振,气虚血瘀,水湿内停。心气虚,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胸阳痹阻则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水湿内停,则双下肢浮肿,寒水射肺而咳嗽。舌淡红,脉沉弦为心阳不足、水湿内停之象。水肿严重,当泻法为主,益气温阳为辅,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升陷汤加减。
方中以党参、生黄芪益心气,防己、猪苓、茯苓淡渗利水,车前子、葶苈子、五加皮、石苇泻肺利水;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桂枝温阳利水,泽兰水血并治。故能心肝肾同治,补泻并施。
处方:
党参15g,生黄芪20g,知母12g、升麻6g、
柴胡6g、桑白皮12g,葶苈子30g,北五加皮6g
猪苓15g,茯苓15g,白术20g车前子(包)15g
赤芍30g,郁金10g,枳壳10g,泽兰15g,
汉防己12g桂枝30g石苇30g,丹参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西药仍按原剂量服用。1周后再诊,精神转佳,诸证均有好转,原方继进7剂,诸症悉平。年至年在服用西药基础上,规律服用中药治疗,上方基础上加减,并予温中、活血、利水之剂调理善后。每年均在复查超声心动图,EF由32%上升至66%,心功能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苏汝旺,朱立,齐文升.木防己汤方证探讨[J].中医药导报,,26(09):-.
[3]黄煌.经方首[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45.
[4]张栋.名医论十大名中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5]熊兴江.木防己汤方证特征及其治疗重症心衰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44(02):-.
[6]贾小舟,张子东,何建鑫,匡海学,王秋红.知母多糖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37(02):-.
[7]胡宇驰,侯家玉.知母、黄芪对小鼠实验性心肌肥厚及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04):84-89.
[8]赵进喜,李继安.中医内科学实用新教程.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后记:
水肿的总结大致就此结束,愈梳理,愈加感慨中医古今接轨、中西接轨的无限可能,但其中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诸多争议,让我不禁想起邢斌先生在《由泛酸证治的“变异”看中医现代化的一些问题》谈到的:"中医在新的时代里,毫无疑问应该要变,那么,怎么样才能变得更好呢?章次公的答案是,应舍似存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直至今日,仍有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非中有是、是中有非、是非夹杂。为此我们需要将上述认识进行讨论,以求舍似存真。”
奖小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