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肩痹久治不愈有四法,平脉辨证是抓

肩痹:久治不愈有四法,平脉辨证是抓手

在临床使用葛根汤时,我的经验主要以右寸浮弦紧为主要抓手,若右寸弱则以补中益气汤;若右寸浮,沉取无力,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抓手。

肩周炎属中医“肩痹”范畴,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患者,故有“五十肩”之称。

余在多年临床中总结出肩痹的辨证要点,即风、寒、痰三邪互结。

属风者,肩部畏风怕凉;

属寒者,疼痛剧烈;

属痰者,肩部沉重。

同时,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大半也,起居衰矣”之理,应结合养血补肾以治其本,可取良效。病程短者,以风、寒、虚为主;病程长者,风、寒、痰、虚、瘀间杂互见。若病久见大便干结、舌下脉络青紫者,应考虑邪瘀互阻,当结合虫类药以搜风通络。

1.风痹

症见肩部关节疼痛,痛无定处,肩部怕风,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浮缓。此类患者一般都伴有肩部畏风怕凉。

治以祛风通络法,方药选用蠲痹汤加减:羌活6g,独活15g,片姜黄10g,秦艽10g,桂枝15g,桑枝30g,海桐皮15g,当归15g,没药10g,甘草6g。

本方脱胎于程氏的蠲痹汤,蠲痹汤由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当归、川芎、乳香、木香、甘草组成。我们从此方可以看出,一般上肢疼痛可选羌活、秦艽、桂枝、桑枝,此为用药规律。肩痹常由风、寒、湿共同作用而成,而这个方缺少化湿之品,故在临床中要加萆薢、薏苡仁等。

对于风邪引起的疼痛,为什么不选麻黄、桂枝,而选独活、羌活这些祛风药呢?因为羌活、独活这类药不仅能解表散寒,还能祛风除湿,更重要的是能止痛。在祛风除湿药里镇痛作用最强的是独活,此药一般用15~30g,就可达到很好的止痛效果,严重者可用至60g。

2.寒痹

症见肩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舒,屈伸不利,苔白,脉弦紧。

治以祛风散寒,方以葛根汤配乌头汤加味:葛根30g,麻黄5g,桂枝10g,白芍20g,制川乌7g,细辛5g,片姜黄10g,海桐皮15g,甘草6g。

3.痰痹

症见肩部关节疼痛,沉重重着,屈伸不利,气候变化时加剧,舌苔白腻,脉缓涩。

治以导痰通下,方以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30g,苍术10g,半夏20g,芒硝10g,制南星20g,桑枝30g。

芒硝,味咸软坚,祛痰坚积,用量10~20g,可明显解除肩关节凝结之症。但口味难以下咽是其缺点,可与蜂蜜同服。

南星治骨痛是从古代伤科善用南星且多重用而悟出,我的老师朱良春先生也善用此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癌等。

4.肾精亏虚

症见肩部关节隐痛、麻木,屈伸不利,活动后加重,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常伴有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两尺弱。这类患者大都以肩部骨质增生为主。

治以养血填精,方用引火汤加鹿角片、威灵仙、骨碎补:熟地黄60g,天冬10g,麦冬10g,五味子10g,肉桂3g,巴戟天10g,仙灵脾3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鹿角片10g,威灵仙20g,骨碎补30g。

孙某,女,63岁。年11月10日初诊。

现病史:肩关节活动不利伴疼痛1月余。肩部沉重重着,肩关节外展受限,夜间加重,无口干口苦,面色偏黑,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浮弦紧。

辨证:太阳寒湿闭阻。

治法:温散寒水,少佐通络。

方药:葛根30g,麻黄5g,桂枝10g,白芍20g,甘草10g,海桐皮15g,片姜黄10g,茯苓30g,白术20g,附子10g。10剂。

二诊:疼痛已愈大半,继用上方巩固治疗。

《灵枢》曰:“两虚相得,乃容其形,两实相逢,众中肉坚。”肩颈之上,唯风可到。所以本病的病机是气血渐衰,肝肾渐亏。气血衰则关节失于濡养;肝肾亏则其所合之筋骨松懈;正气亏虚乃至风、寒、湿三气侵犯肌表脉络而成。故见肩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麻木不仁,严重者反复发作。在临床使用葛根汤时,我的经验主要以右寸浮弦紧为主要抓手,若右寸弱则以补中益气汤;若右寸浮,沉取无力,则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抓手。

本文摘自《徐书专病特效方》,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申明: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pf/7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