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应用心悟

第期

特点: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性味归经:甘淡平,入肝、胃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用于湿热疮毒,红斑性狼疮,脚气,疔疮,痈肿,筋骨挛痛,痛风,肾病蛋白尿。血尿证属湿热者。

用量:30克——克。

应用体会

红斑性狼山疮,常用犀角地黄汤配土茯苓。忍冬藤,连翘,白薇。

(2)各类痹证关节疼痛,常用土茯苓,忍冬藤,川乌,甘草。

(3)痛风性关节炎,可用三下通用痛风方加上土茯苓,忍冬藤。

(4)痛风石,可用土茯苓,萆懈,。薏米,金钱草,海金沙。

(5)肾病蛋白尿。血尿属湿热者。可用益肾汤加土茯苓。土茯苓用量一般在到克。土茯苓有通力之性,上可解毒利咽,散结止痛。治疗咽喉肿痛,头痛眩晕。中可和中解毒,散湿除满。治疗胃肠痞满。下可渗透肾络,化毒排浊,治疗肾病梅毒。

(6)类风湿性关节炎,可用土茯苓30克。忍冬藤24克,。制川乌,生甘草。独活,秦艽,防风。防已各9克,浮小麦24克,大枣3枚。

(7)消化性溃疡。常用香砂六君给加淅贝,土茯苓,蒲公英,海螵蛸。

(8)湿浊蒙蔽清窍,头痛,常用土茯苓,石菖蒲,贯丛,黄芩,僵蚕,大黄,法夏,单用本品——克。

(9)湿疹。常用金鉴消风散加土茯苓,浮萍。

土茯苓、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的应用:均甘平,入胃经,清热利湿,用于脾虚湿困之症。土茯苓兼入肝经,以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见长,用于湿热疮毒之症,如复方土茯苓汤可用于梅毒,用本品配金银花,白鲜皮,威灵仙,甘草。白茯苓兼入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补中之功,常用方如五苓散,参苓白术散。赤茯苓分利湿热,用于湿热所致的小便不利,常用方如五淋散。茯苓皮,利水消肿,常用方如五皮饮。茯神,宁心安神,常用方如归脾汤,养心汤。

医案:吴某某,男,72岁,海口人,年5月21日初诊患者7年多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伴瘙痒,多次医院就诊,曾用依匹斯汀、赛庚啶等抗组胺药物、半导体激光照射、外用药物、中药(具体不详)内服治疗,暂时控制症状后又反复发作,今年2月上述症状再次发作,经抗过敏治疗后未好转,遂于年5月21日至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全身皮肤散在分布片状界限欠清片状红斑,部分红斑融合,红斑上散在分布绿豆大小丘疹,部分丘疹破溃干涸结痂,红斑上可见少许抓痕及点状剥蚀面,可见淡黄色渗液。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慌,无腹痛腹胀,口干苦,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中医诊断:湿疮(湿热风型)西医诊断:严重湿疹。治法:除湿清热祛风。

方药:辜老湿热风汤:白鲜皮颗粒2袋,土茯苓颗粒2袋,苦参颗粒2袋,金银花颗粒2袋,连翘颗粒2袋防风颗粒2袋,蝉蜕颗粒2袋,当归颗粒2袋,鸡血藤颗粒2袋,丹参颗粒2袋,白茅根颗粒2袋,地黄颗粒2袋。7剂,水冲服,每日一剂,分2次服。

针灸:①自血4ml穴位注射曲池、血海

②瘾疹八针: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疏密波20分钟。

①②方案交替进行,每天一次,6天一个疗程。

二诊:年5月28日,皮肤红斑基本痊愈,自诉瘙痒基本消失,余无不适,二便调,舌暗红苔厚腻,脉滑缓。效不更方,守方再服14剂,巩固疗效。皮疹基本痊愈,不再行针灸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ilingxiana.com/wxpf/5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